搜索到4674篇“ 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相关文章
- 术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食管癌淋巴转移的诊断价值及预后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ultislieces helieal CT,MSCT)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对食管癌淋巴转移的诊断价值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洛阳伊洛医院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并采用MPR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分析MSCT MPR的淋巴结检出情况、淋巴结MSCT征象,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A组)66例和非转移组(B组)34例,比较两组生存情况。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肿瘤长度和厚度以及病理类型等)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中共检出淋巴结681枚,其中转移淋巴结546枚,非转移淋巴结135枚,MSCT MPR诊断淋巴结节转移的特异度为87.18%(476/546),灵敏度为85.93%(116/135),准确度为86.93%(592/681),Kappa一致性为0.640;转移淋巴结的长短径和横纵比均较非转移淋巴结大,出现中央低密度、边缘模糊、成簇分布等征象的比例较非转移淋巴结高(P<0.05);A组1年、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MSCT MPR对食管癌淋巴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对患者的预后情况有一定预测作用。
- 李可可李璐王峰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检查多平面重建技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预后
- 对肺内占位良恶性病变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行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 2025年
- 探究对肺内占位良恶性病变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样本为30例2024.1——2024.12收录的肺内占位病变患者,入组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检查,并以后续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的检出率及诊断效能,并对比良恶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支气管动脉数、左/右侧支气管动脉内径。结果 30例肺内占位患者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为良性病变的有17例,恶性病变13例,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结果显示,良性19例,恶性11例,与病理学确诊结果一致性良好,P>0.05。在肺内占位疾病诊断中,该诊断方案的恶性病变阳性预测值为90.91%,阴性预测值84.21%,敏感度76.92%,特异性94.12%,准确度86.67%。恶性病变患者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锯齿征、血管聚集征的占比均高于良性病变,P<0.05。恶性病变患者的重建支气管动脉数、左/右侧支气管动脉内径均高于良性病变,P<0.05。结论 鉴别诊断肺内占位良恶性病变时,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诊断效能,与手术病理学确诊结果一致性良好。
- 覃美玉
- 关键词:良恶性检出率
- 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肝脏病变穿刺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PR重建图像参照组(n=26)与轴位图像参照组,每组26例。轴位图像参照组使用常规轴位图像定位,MPR重建图像参照组患者的容积数据进行轴、矢、冠多方位重建,指导穿刺进针轨迹、取材的部位。比较2组患者术中调整进针方向的次数、取材的准确性、术后并发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术后疼痛。结果MPR重建图像参照组术中调整进针方向的次数、穿刺时间少于轴位图像参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轴位图像参照组(P<0.05)。MPR重建图像参照组取材的准确性、穿刺成功率高于轴位图像参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PR重建图像参照组并发症为3.85%,轴位图像参照组为26.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R重建图像参照组满意度为96.15%,对照组为76.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轴位图像定位,使用MPR重建图像进行引导可以显著减少术中调整进针方向的次数和穿刺时间,降低术后疼痛评分。MPR重建图像参照组取材的准确性和穿刺成功率也较高。此外,MPR重建图像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 王立学黄渤琪王栋关颖曹娜
- 关键词:CT引导经皮肝穿刺活检
- 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技术在小儿隐性脊柱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应用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小儿隐性脊柱裂的应用情况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3-2022.3月期间收治的80例小儿隐形脊柱裂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对研究对象实施X平片、CT和螺旋CT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检查及成片处理,对诊断技术的成效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诊断结果提示,X平片、CT、CT3D及MPR等诊断技术均可对椎体骨折疾病进行显示,在对患儿椎体进行扫描诊断中,CT扫描项目具有显著优势,CT3D及MPR诊断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出患儿脊髓及神经根的损伤情况。二维CT扫描诊断60例患儿为椎板分离、椎管后方附件局部骨缺损;15例椎管腔出现骨性间隔,被一分为二,形成脊柱纵裂;多平面重建检查确诊62例患儿为局部骨缺损,15例患儿为脊髓纵裂,三维重建成像检查后确诊有65例患儿存在局部骨缺损,15例患儿为脊髓纵裂,二维CT及多平面重建检查漏诊的患儿均为脊柱裂较小的裂缝影。结论在小儿隐性脊柱裂的临床诊断中,应用CT诊断技术的优势大于X平片,而CT3D及MPR诊断技术更能患儿脊柱的受损情况充分展示出来,甚至可以显示出椎体内的损伤,显示出了脊柱裂的裂缝隙位置、范围及程度,诊断成效更为理想。
- 杨阳荣洁
- 关键词: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技术
- 股骨颈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作用
- 2024年
- 目的:探析股骨颈股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作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前对患者开展影像学检查,依照检查方法应用的不同划分为A组(n=35)、B组(n=63)。A组选用X线检查,B组选用多层螺旋CT平面重建技术。分析不同检查应用的作用效果。结果:A组的诊断符合率为85.71%,低于B组的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arden分型方面,B组的I型为20.63%、II型38.10%、III型30.16%、IV型11.11%;在骨折分型方面,B组的经颈型30.16%、头下型47.62%、基底型22.22%,诊断符合率均为100.00%。在血管显影方面,B组中19例经颈型旋股内外动脉主干显影均清晰,13例支持带动脉清晰显影,6例支持带动脉显影稀疏,同时分布较为扭曲;头下型未发现显影;14例基底型能够清晰可见动脉显影。术后随访发现,A组的股骨头坏死率、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率分别为25.71%、22.86%,均高于B组的3.17%、1.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股骨颈骨折,以及对其分型、评估预后其中,采取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取得的诊断效果明显高于X线片检查,能有效保证检查的开展更具直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黄平
- 关键词:多平面重建技术螺旋CTX线
- 基于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2月~2022年9月收治的40例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 MPR技术检查,并行主动脉数字减影技术(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 MPR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40例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经DSA检查31例确诊,占77.50%;依据DSA诊断“金标准”,64排螺旋CT MPR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灵敏度为93.55%(29/31)、特异度为88.89%(8/9)、准确度为92.50%(37/40)、阳性预测值为96.67%(29/30)、阴性预测值为80.00%(8/10),且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93);64排螺旋CT MPR技术检查与DSA检查急性主动脉夹层Debakey分型、累及区域、伴有钙化与血栓特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 MPR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有较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且可鉴别疾病Debakey分型、累及区域、伴有钙化与血栓特征。
- 潘昌庆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
- 80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与DR平片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探讨80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平面重建与数字化X线摄影(DR)平片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8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80排螺旋CT检查和DR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68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最终临床诊断显示骨折位置104处,以最终临床检查为依据,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确诊率高于DR检查,漏诊率和误诊率低于DR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413;χ^(2)=9.789;χ^(2)=6.178,P<0.05);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准确度和敏感度高于DR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准确率:89.71%vs 69.12%,χ^(2)=8.815,P<0.05;特异度:87.80%vs 65.85%,χ^(2)=5.549,P<0.05)。结论相较于DR平片,80排螺旋CT检查可提高对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的准确度和敏感度。
- 李振李春晨朱永玲
- 关键词:外伤性肋骨骨折计算机断层扫描多平面重建
- 16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周围型肺癌效果分析
- 2024年
- 分析16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测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 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接受检查的74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1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薄层扫描,然后使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 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图像上病灶分叶征占比、细短毛刺征占比、血管集束征占比明显增加,高于薄层扫描(P<0.05)。结论 采用16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有助于发现周围型肺癌的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等特点,能提升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能。
- 郭彤彤
-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用于CT引导下胰腺病变穿刺活检
- 2024年
-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用于CT引导下胰腺病变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接受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104例单发胰腺病变患者,其中49例接受MSCT-MPR技术辅助引导穿刺活检(MPR组)、55例接受单纯MSCT引导穿刺活检(非MPR组),记录穿刺成功率、活检时长、调整穿刺针次数、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相关并发症;根据手术病理或随访(≥12个月)结果计算活检病理诊断的敏感度。结果 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为100%。MPR组活检用时(15.96±4.73)min,与非MPR组[(16.22±5.7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0,P=0.803)。MPR组调整穿刺针次数[(6.53±1.24) vs.(8.15±1.90),t=-5.201,P<0.001]及DLP[(946.02±143.54)m Gy·cm vs.(1 095.53±338.50)m Gy·cm,t=-2.988,P=0.004]均低于非MPR组。活检过程中MPR组1例、非MPR组5例少量出血,均未特殊处理而自行改善。MPR组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敏感度为95.56%(43/45),非MPR组为92.16%(47/51)。结论 MSCT-MPR技术用于CT引导下胰腺病变穿刺活检有利于提高穿刺准确性、降低辐射剂量。
- 邓良余黄学全肖云华何闯
- 关键词:穿刺术多平面重建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肺结节高危患者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本项研究致力于分析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肺结节高危人群健康检查中的使用效能,对其在早期发现肺结节、图像清晰度和诊断正确性方面的优点进行评估。方法 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本医院对200名存在肺结节高发风险的患者进行了健康检查,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至两组,每组100人,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利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受试者肺部进行了细致的检查,而对照组则运用了常规的CT扫描方式进行了检查。在两组受试者中,对肺结节的检测率、影像质量的评估以及诊断的精确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在观察组中,肺结节的检出率达到了85%,这一数字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图像的品质得到了4.5的评分,这一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2分(P值小于0.05)。结论 在针对肺部小结节的筛查中,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为高风险群体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体检方法,展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 刘小杰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肺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