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篇“ 血型转变“的相关文章
血型转变被引量:16
1998年
本文描述了人血红细胞表面分子结构及其基因,介绍了有关血型转变的研究进展。从绿色咖啡豆中制备的α-半乳糖苷酶可以将B型血转变为O型血。体外研究证明了转型后的红细胞的完整性,正常活存率,呈现O型血的免疫特征。人Ⅰ期临床实验证明,转型后的B型红细胞可以安全地输给A型和O型血的自愿受试者。用mPEG包裹人血红细胞制备的通用型血,也能应用于临床输血。
章扬培季守平杨军宫锋由英
关键词:输血血型血型转变Α-半乳糖苷酶
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Rh血型转变研究
2024年
目的检测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供、受者及移植后患者的Rh血型抗原C、c、E、e,探究受者Rh血型抗原转变为供者Rh血型抗原C、c、E、e转变时间与过程。方法收集HSCT前供、受者以及移植后患者的抗凝全血标本,用微柱凝胶卡检测ABO血型、Rh血型,统计分析并比较ABO、Rh血型抗原转变与时间。结果排除红细胞输注的影响,58例HSCT患者Rh血型抗原C、c、E、e完全转变为供者的Rh血型抗原所需时间为(57.81±8.99)d,患者的年龄和血液病种类影响Rh血型抗原转换时间,性别、移植方式和供受者ABO血型相合性对Rh抗原转变时间无影响。移植后第3周部分患者开始出现少量供者红细胞,第4周开始检测到混和嵌合状态,第7~10周Rh血型抗原完全转变。此外,比较25例供、受者ABO血型和Rh血型均不相同的HSCT患者的Rh血型抗原转变时间和ABO血型转变时间,Rh血型抗原转变时间较ABO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期检测HSCT患者移植后Rh血型抗原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移植效果的指标之一,对HSCT患者移植后输注Rh血型相容性的红细胞具有指导意义。
童欣欣钟明璐黄慧瑛邓晖黄建云魏亚明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RH血型抗原
双份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后多次血型转变一例
2023年
患者,男,17岁,因“发现皮肤瘀点、瘀斑5个半月”于2019年8月30日入院。患者自诉2019年3月15日发现皮肤瘀点、瘀斑,外院血常规:WBC计数正常,血红蛋白(Hb)83 g/L,PLT计数31×10^(9)/L;行骨髓涂片、骨髓活检等(具体结果不详)检查后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多系血细胞发育异常,口服达那唑(每次0.2 g、每日3次)治疗5个月余效果不佳,间断输注PLT,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既往体健,家族史无特殊。
刘金霞张耀臣庞宇慧
关键词:脐带血干细胞移植血型转变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后ABO血型转变时间的探讨及文献复习
2018年
目的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后发生血型转变的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观察其接受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型转变的成功时间、白细胞和血小板植活时间。结果 3例患者分别在移植后12天、24天、28天血型转变成功,在移植后12天、13天、15天白细胞植活,在移植后16天、10天、14天血小板植活。结论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ABO复检检测和ABO抗体滴度检测,从而有助于及时反馈患者血型的正反定变化,指导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正确输注以避免溶血。
苏瑞蕊付丽董鹏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血型转变
丙氨酸溶液作为A→O血型转变酶解缓冲液的研究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丙氨酸缓冲液对α-N-乙酰半乳糖胺酶发挥高效酶解A抗原活性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α-N-乙酰半乳糖胺酶在丙氨酸等不同缓冲液中与红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丙氨酸溶液也可以作为A→O血型转变的酶解缓冲液,α-N-乙酰半乳糖胺酶在丙氨酸溶液中酶解A型红细胞所用剂量与在甘氨酸溶液中的相当;Western blot证实,在丙氨酸溶液中α-N-乙酰半乳糖胺酶与红细胞结合能力与在甘氨酸中相似,这也进一步证明α-N-乙酰半乳糖胺酶与红细胞的结合是α-N-乙酰半乳糖胺酶发挥酶解A抗原的活性所必需的。结论:丙氨酸溶液可以作为A→O血型转变的酶解缓冲液,在这一缓冲液中α-N-乙酰半乳糖胺酶与红细胞紧密结合,可以发挥高效的酶解A抗原的活性。
李素波张雪张印则檀英霞鲍国强王颖丽季守平宫锋高红伟
关键词:血型转变丙氨酸
A→O血型转变制备通用型红细胞过程中残留α-N-乙酰半乳糖胺酶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血型转变过程中通用型红细胞及洗涤上清中残留α-N-乙酰半乳糖胺酶的方法。方法:利用α-N-乙酰半乳糖胺酶的特异性兔多抗和抗His的单抗,采用间接ELISA法,建立检测微量α-N-乙酰半乳糖胺酶的方法,并用此方法检测血型转变过程中通用型红细胞及洗涤上清中残留的α-N-乙酰半乳糖胺酶。结果:建立了检测微量α-N-乙酰半乳糖胺酶的方法,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1 ng/mL;通过对洗涤后的红细胞和洗涤液中残留酶量的检测,确定经过4次洗涤后,残留酶量达到检测水平以下。结论:本方法的建立,为血型转变的通用型红细胞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检测方法,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高红伟李素波鲍国强张雪徐丽娟檀英霞王颖丽季守平宫锋
关键词:血型转变
急性髓系白血病血型转变一例
2012年
患者 男,45岁,因确诊白血病2个月,发热1d于2012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瘀点瘀斑,我院血常规分析示:白细胞计数(WBC)53.19×10^9/L,未成熟WBC36.17×10^9/L,红细胞计数(RBC)2.78×10^9/L,
叶桃春陈鹏肖木洲罗曼焦志真刘安平
关键词:血型抗原
新型糖苷酶应用于血型转变的研究
2012年
目的通过酶解法去除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A抗原或B抗原)是制备通用型红细胞的有效方法。通用型红细胞不仅能够防止因血型不符所造成的输血事故,简化血液配型程序,及时有效的救治伤员,并且增加了缺乏高频抗原的稀有红细胞的利用率。方法通过研究新型α-N-乙酰半乳糖胺酶(A酶)和α-半乳糖苷酶(B酶)的理化性质和与红细胞的结合特性,寻找A酶、B酶均能同时发挥较大酶活性的缓冲液;并在这一缓冲液中酶解A型、B型、AB型红细胞,确定酶解各型红细胞的酶解工艺如红细胞酶解时的压积、孵育时间及温度、洗涤缓冲液及洗涤次数、红细胞保存液等;
高红伟李素波鲍国强张雪檀英霞王颖丽季守平宫锋
关键词:红细胞保存液糖苷酶孵育时间洗涤次数酶解工艺
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N血型转变1例
2011年
目的:观察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患者MN血型转变情况,从而判断移植是否成功.方法:利用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供受体MN血型,并在Allo-PBSCT后的第22 d,46 d,90 d,120 d和180 d分别对患者的MN血型进行了检测.结果:该患者移植前为NN型,供者为MN型,而患者在移植后46 d,NN血型开始变为MN型,但M抗原表达较弱,在移植后90 d,患者M抗原表达增强.结论:Allo-PBSCT成功的关键是受者的造血被供者所代替,即移植后受者的骨髓造血起源于供者.因此,通过检测红细胞血型的逐渐转变情况,可判断移植的骨髓成活与否及造血功能的恢复状态.
温鹏飞李彩丽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MN血型异基因
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型转变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相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对输注血小板的血型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型转换格局。结果ABO血型主要不相容移植后,患者正、反定型将转换为供者血型,ABO次要不相容及主次均不相容时,患者转换后的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结论对ABO血型不合患者移植后输血,应权衡所选血型对造血重建的影响并根据即时的ABO血型抗体效价选择合适的血产品血型
曹晓明田华要军
关键词:ABO血型不合

相关作者

季守平
作品数:101被引量:183H指数:8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研究主题:Α-半乳糖苷酶 血型转变 单克隆抗体 半乳糖 脑胶质瘤
宫锋
作品数:130被引量:191H指数:8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研究主题:Α-半乳糖苷酶 肝素酶 血型转变 单克隆抗体 半乳糖
高红伟
作品数:93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研究主题:Α-半乳糖苷酶 血型转变 血型 单克隆抗体 半乳糖
李素波
作品数:122被引量:262H指数:10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研究主题:Α-半乳糖苷酶 单克隆抗体 肝素酶 血型转变 输血
张雪
作品数:25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研究主题:Α-半乳糖苷酶 血型转变 酶解 异种抗原 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