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5397篇“ 血液系统“的相关文章
血液系统
本教材分5章,第一章血液学基础,主要阐述血细胞发生与调控、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液检查及骨髓检查;第二章血液病患者的评估,主要阐述常见血液病患者的评估过程,包括病史、体格检查、体能状态的评价及老年患者的评估;第三章红细胞疾...
赵维莅
T细胞耗竭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2025年
T细胞耗竭在恶性肿瘤中起免疫抑制作用。持续的肿瘤抗原刺激、肿瘤微环境中抑制性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存在、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表达的上调、T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的变化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产物都可能导致T细胞耗竭。逆转肿瘤患者体内的耗竭性T细胞是颇具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本文将对血液系统肿瘤中T细胞耗竭状态、发生机制、逆转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夏鑫徐子真李军民
关键词: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耐受性评估方法的应用进展
2025年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循证医学的实践下已有了规范诊疗流程和合适治疗方案推荐,然而由于疾病的异质性和人群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在同一方案治疗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相关毒副作用不尽相同。如何准确预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个体对特定治疗方案的耐受性至关重要。全文就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耐受性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便临床工作者为不同患者作出耐受性科学评估并协助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黄斯漫万超玲吴德沛薛胜利
关键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耐受性
骨髓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5年
骨髓成分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随着正常成熟过程和应激发生变化,最大的生理性骨髓成分变化发生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尽管这种过程持续在整个成年期,但转换速度要慢得多。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当前骨髓疾病的影像诊断及评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其他成像方式相比,MRI是唯一能够直接可视化骨髓及其不同成分的技术。正常的骨髓信号取决于黄骨髓和红骨髓的比例和分布,这些比例和分布会随年龄、病理和治疗而发生变化。正常红/黄骨髓和病理性骨髓中的脂肪、水分含量及位置的不同在MRI序列中会产生不同信号,本文综述骨髓MRI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涂鑫昌刘少强
关键词:血液系统疾病红骨髓磁共振成像骨髓疾病
节拍式化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概述
2025年
节拍式化疗(MCT)是一种以小剂量、高频率给药方式为特点的治疗手段,具有低毒性、药效持续时间长、依从性高、价格低廉等优势,临床上常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挽救性措施,有一定临床实用性。本文探讨了MCT的作用机制,即抑制肿瘤干细胞、抗肿瘤血管生成及刺激免疫3个方面,并总结了目前MCT在多发性骨髓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及淋巴瘤中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MCT的现状并指出不足之处,为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并为MCT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李鑫淼马邦云庞洁孙雪梅
关键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
靶向药物导致血液系统异常的输血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5年
鉴于靶向药物在肿瘤患者治疗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为了减少靶向药物导致血液系统方面的异常,提高恶性肿瘤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率,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药师协会肿瘤药师分会共同召集了临床输血学、肿瘤学、血液病学、药学等领域的专家,通过系统查阅肿瘤学、血液病学和临床输血领域靶向药物治疗已发表文献与专家共识,以及对相关领域专家及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访谈,确定本共识拟解决的10个恶性肿瘤靶向药物治疗导致血液系统异常患者输血与药物治疗相关问题,共同制定此专家共识。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药师协会肿瘤药师分会李丽玮李志强朱小玉唐丽琴吴德沛石军李国辉宫济武秦莉
关键词:输血恶性肿瘤靶向药物血液系统
Blimp-1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25年
B淋巴细胞诱导的成熟蛋白-1(Blimp-1)是一种由PRDM1基因编码的转录调节因子,可通过其锌指N端富含脯氨酸的区域将染色质修饰因子募集到靶位点,抑制染色质修饰并调控靶基因转录,进而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周期进程,促进免疫细胞稳态的维持。Blimp-1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性髓系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均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临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
凌燕高烨飞金晶封蔚莹罗洪强
关键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全身磁共振成像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诊疗进展
2025年
血液系统肿瘤作为多病灶的全身性肿瘤,早期病灶筛查和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全身磁共振成像(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B-MRI)作为一种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的全身成像技术,对血液系统肿瘤早期病变,包括微小病灶和转移病灶的检测具有优势,已逐步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分期、治疗反应评估及复发预测等方面。本文就WB-MRI在血液系统肿瘤,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淋巴瘤和白血病中的诊疗及预后进展予以综述,并分析这三种血液系统肿瘤在WB-MRI上的异同点,探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在WB-MRI的应用,旨在为临床诊治血液系统肿瘤和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吴樊宇刘远康江翠萍夏宇轩徐向阳
关键词:血液系统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预后评估
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
2025年
目的:总结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国内外文献特点,分析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2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发生的1例以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导致的包括血小板减少、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障碍、出血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37例患者(其中136例来自文献报道)的平均年龄为(66.09±18.07)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102例,占74.5%),大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13.9%的患者(19例)头孢哌酮舒巴坦日剂量为≥9 g;19.7%的患者(27例)用药疗程>8 d。联合用药以抗血小板药(16例,占11.7%)、抗凝血药(12例,占8.8%)、活血类中成药(7例,占5.1%)、其他抗菌药物(24例,占17.5%)居多。出血症状以皮下瘀斑、血肿或出血(27例,占19.7%),消化道出血(43例,占31.4%)以及血尿(16例,占11.7%)为主;40.1%(55例)患者的不良反应采用维生素K治疗。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前后,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的有限证据表明,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可能涉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日剂量、疗程,患者年龄、营养状况、肝肾功能以及联合应用干扰凝血的药物。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计数。
范丽萍徐慧钰孔祥文颜耀东孙慧媛
关键词:头孢哌酮舒巴坦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血常规指标变异在贫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25年
选择我院的样本数据分组对比实验以验证血常规指标变异在贫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之间贫血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各60例,同时,从我院在同一时间段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中,随机选取了60例作为A组(正常组)。其他命名为B组(贫血组)、C组(血液疾病组),对三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展开深入地分析,评估血常规指标变异情况的价值。结果 在B组与C组之间,RDW(红细胞分布宽度)、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PLT(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表现出显著差异,特别是C组的RDW和MCV显著高于A组(P<0.05)。而且还对三组的白细胞相关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C组的WBCWBC和PLT则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在贫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过程中,血常规指标变异分析是一种良好的辅助诊断方法,在临床中可以对这些指标展开深入分析,从而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尹胜霞
关键词:血常规贫血血液系统疾病

相关作者

黄晓军
作品数:1,176被引量:5,856H指数:2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白血病
陈宝安
作品数:757被引量:1,808H指数:17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汉防己甲素 多药耐药 K562/A02
吴德沛
作品数:1,328被引量:4,061H指数:2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移植后 急性髓系白血病
侯健
作品数:480被引量:1,263H指数:1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硼替佐米 沙利度胺
沈志祥
作品数:548被引量:2,915H指数:2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预后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