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6篇“ 血行播散型结核“的相关文章
- 血行播散型结核的临床研究进展
- 2024年
- 血行播散型结核作为一种罕见的结核病,重症死亡率高。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传统的血培养耗时长、敏感性低,常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延误。mMGS (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作为一种新兴的微生物检测手段,已经越来越多被用于结核病的诊断。本文对血行播散型结核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理学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进行回顾,分析了mMGS在血行播散型结核中的应用价值,为该病在临床实践中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方向。
- 罗灵欣李娜
- 关键词:血行播散型结核结核病
- 血行播散型结核致脾结核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脾结核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血行播散型结核伴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的转归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脾结核的临床特征。结果该例19岁男性患者以咳嗽、发热、盗汗、体重下降为主要表现,胸腔镜检查提示结核,影像学提示全身多处结核合并脾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好转。通过文献复习,脾结核临床可分为两类,一类作为血行播散型结核的一部分,另一类为原发性脾结核。原发性脾结核临床表现及体征多不典型,免疫缺陷为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脾肿大、发热、消化系统症状等,少数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3/32),32例患者经抗结核和/或脾切除治疗后大部分病情得到痊愈和缓解(28/32)。结论脾结核多隐匿起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依赖脾脏影像学及病理活检,抗结核及选择性脾切除为有效治疗手段,预后大多良好。
- 肖科赵东霞税雪姣钟利黄富礼
- 关键词:脾结核抗结核治疗
- 儿童急性血行播散型结核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例及文献复习
- 2015年
- 患儿,女,2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咳嗽3d,加重伴发绀半天”入住我院PICU。患儿于入院前1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病初以低热为主,体温波动于37.5—38.0℃,无畏寒、寒战,无咳嗽、流涕,到当地诊所就诊,予口服药物治疗(阿莫西林),仍反复发热,体温逐渐升高,波动于37.5—40.0℃,后到当地各诊所不规范治疗,未见好转,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1周后自动出院,期间予输液治疗(头孢类抗生素)。
- 蔡晓莹林创兴林广裕陈派镇吴家敏周晓华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行播散型结核文献复习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头孢类抗生素
- 误诊为肾病综合征合并蜂窝织炎的血行播散型结核一例并文献复习
- 目的报告一例误诊为肾病综合征合并蜂窝织炎采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血行播散型结核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54岁,因'反复发热5月余,再发1周'于2012...
- 蒋洁菡肖奎曹仕鹏黄信刚宋敏诸兰艳张宏波付满娇陈平
- 92例成人血行播散型结核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成人血行播散型结核病(DTB)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断的92例成人DT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37例、女55例,平均年龄41岁,41.3%属于DTB高危人群。病程中位时间为2个月,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结核中毒症状,最常见体征为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误诊率为55.4%。痰涂片找抗酸杆菌、痰培养和血培养是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但阳性率低;骨髓活检、经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TBLB)、肝活检及淋巴结活检阳性率高。常见受累器官依次为肺、浆膜、神经系统以及腹腔脏器。死亡率为12.7%,最常见死亡原因是呼吸衰竭和急性脑疝。结论血行播散型结核病是一种致死性传染病,积极重复影像学、病原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 冯俊孙雪峰张弘
- 关键词:结核粟粒型
- 急性血行播散型结核并消化道大出血及近端空肠穿孔1例
- 2008年
- 急性血行播散型结核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肠穿孔较为少见。现发现1例同时合并消化道大出血和急性近端空肠多处多次穿孔病例.报道如下:
- 王猛
- 关键词:血行播散型结核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肠穿孔近端
- 血行播散型结核病45例误诊讨论
- 2006年
- 滕小宝韩明锋时建
- 关键词:误诊脑血管意外伤寒败血症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行播散型结核一例报道
- 2005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免疫系统的常见病,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可并发细菌、病毒、结核等感染.现就本院曾收治的1例SLE合并血行播散型结核病例的诊治过程作一回顾分析.
- 季刚张(羽中)朱汉威程威英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肺结核
- 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强化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被引量:14
- 2005年
- 目的 观察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 回顾性观察46例腹部淋巴结结核(其中血行播散型13例、非血行播散型33 例)的CT强化表现(病灶大小、形态、强化类型)及其解剖分布。血行播散型结核合并有肺部粟粒型肺结核。结果 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常优势地累及网膜、肠系膜、胰周及腹主动脉周围上部淋巴结, 但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受累常见于血行播散型结核(69.2%),而少见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6.1%,P<0.01)。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淋巴结CT强化特征无差别,97%病例淋巴结增大呈周边强化,常伴“多房样”征象。结合上述CT征象,诊断腹部淋巴结结核的正确率90%,敏感度93%,特异度89%。全部血行播散型病例肝脏、脾脏增大,肝脏多数呈均匀密度,而脾脏有散在低密度灶,46%血行播散型病例肾脏有低密度灶。结论 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及淋巴结外器官存在一定的优势解剖分布,这与淋巴结结核的感染途径存在一定相关性。
- 杨志刚李媛闵鹏秋余建群郭应坤周翔平
- 关键词:结核淋巴结腹部
- 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器官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被引量:14
- 2004年
- 目的 明确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器官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累及腹部器官的血行播散型结核 11例 ,行腹部CT增强扫描 ,在CT图像上 ,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和分布 ,以及受累肝、脾和肾脏内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结核灶周边强化特点。结果 血行播散型结核优势地累及小网膜、肠系膜、胰周以及腹主动脉周围上、下部淋巴结。 10例 (90 .9% )受累淋巴结增大呈环状强化 ,周边强化的淋巴结易形成多房样征象。 10例 (90 .9% )肝脏呈均匀密度增大 ,11例 (10 0 % )脾脏呈不均匀密度增大 ,内有散在低密度灶 ,直径 0 .3~ 2 .5cm ,病灶周边有强化。 6例 (5 4 .5 % )肾脏受累 (双侧 2例 ,单侧 4例 ) ,肾实质内有低密度灶 ,灶周强化。结论 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存在优势解剖分布 ,同时肝脏多呈均匀密度增大 ,脾呈不均匀密度增大 。
- 杨志刚闵鹏秋余建群周翔平张梅
- 关键词:血行播散型结核腹部器官
相关作者
- 吴家敏

- 作品数:39被引量:37H指数:5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文献复习 儿童 重症手足口病 儿科重症监护室 检出
- 林广裕

- 作品数:208被引量:758H指数:12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检出 手足口病 患儿 鼻病毒
- 周晓华

- 作品数:67被引量:150H指数:7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检出 儿童 儿科重症监护室 手足口病 婴幼儿
- 林创兴

- 作品数:124被引量:355H指数:10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检出 手足口病 儿科重症监护室 病原学研究
- 陈派镇

- 作品数:73被引量:230H指数:8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检出 手足口病 儿童 儿科重症监护室 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