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30篇“ 表皮样癌“的相关文章
-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8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 2025年
- 目的:探讨食管黏液表皮样癌(EM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86例原发性EMEC患者,男60例,女26例,年龄44~78岁。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EME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65岁和<65岁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5岁[HR(95%CI)为2.357(1.300~4.274)]和有淋巴结转移[HR(95%CI)为2.262(1.275~4.012)]是EME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是EMEC预后的影响因素。
- 赵若华宋昕赵学科秦富强李爱丽王献增王五洲郭威李吉林马磊徐全晓孙慧蒋宁宁丁倩倩朱佳仪李秀敏李秀敏鲍启德库建伟张冬云纪爱芳
-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黏液表皮样癌的诊疗现状
- 2024年
- 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等部位。本文围绕黏液表皮样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总结了该癌症的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评估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等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应用前景,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供更多选择。
- 李斌
- 关键词:分子标志物基因突变肿瘤微环境
- 胃黏液表皮样癌2例
- 2024年
- 本文报道2例胃原发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 并总结相关文献。例1男, 61岁, 胃镜发现胃体下端近胃角处一溃疡, 覆污秽苔。例2男, 59岁, 胃镜于残胃与肠管交界处发现隆起型肿物。镜下观察:肿瘤由形态温和的中间细胞、表皮样细胞和黏液细胞构成, 可见筛状腺腔/微囊结构, 其内含黏液或嗜酸性分泌物, 且伴有多处神经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p63和p40阳性, 黏液细胞MUC5AC阳性, 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 p53为野生型, Ki-67阳性指数>60%。病理诊断为胃黏液表皮样癌。胃原发黏液表皮样癌罕见, 侵袭性高, 经验不足的医师对本病的诊断要点往往了解不充分, 应注意与腺鳞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等鉴别。
- 徐柳袁静萍袁静萍何惠华饶洁
- 关键词:黏液表皮样癌
- 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MRI表现
- 2024年
- 目的:分析腮腺黏液表皮样癌(MEC)的常规MRI和DW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个经病理证实的腮腺MEC的术前MRI资料,评估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大小、均质程度、信号特征、ADC值、强化方式、包膜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结果:41例MEC患者中40例为单侧单发肿瘤,1例患者为单侧双发肿瘤,21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21个跨深浅叶。病灶最长径为(2.5±1.0)cm,其中28个肿瘤形态不规则,28个边界不清,3个病灶存在包膜。病灶多表现为等T_(1)长T_(2)信号,7个病灶中T_(2)明显高信号区出现分隔状、环状极低信号;ADC值约(1.05±0.17)×10^(-3)mm^(2)/s;增强后呈中度-明显强化。14例病灶侵犯周围结构,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腮腺ME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的范围及侵犯的结构,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有用的信息。
- 杨玉斌郑颖彦佘德君陈潭辉
- 关键词:黏液表皮样癌腮腺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 儿童肺黏液表皮样癌的治疗进展
- 2024年
- 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PMEC)是一种发起源于呼吸道黏膜下层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因病例罕见,难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目前对于PEMC的治疗还没有统一标准。完全切除所有肿瘤负荷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对于切除方式的选择还存在争议,并且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PMEC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近年在儿童PMEC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胡雨润李渠北
- 关键词:肺黏液表皮样癌
- 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1例
- 2024年
-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主要发生在唾液腺,很少发生在肺部。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oid carcinoma,PMEC)是一种罕见的唾液腺型肺癌,占所有肺恶性肿瘤的0.1~0.2%[1],与常见的低度恶性潜能的肺部原发肿瘤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同于后者。一些PMEC病例表现出高度恶性潜力并可能转移[2]。由于PMEC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与其他肺部原发性肿瘤重叠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16岁高中生PMEC的诊治过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并提高诊断准确性。
- 陈小荣曹爱红
- 关键词:黏液表皮样癌原发性
- 周围型肺黏液表皮样癌1例
- 2024年
- 患者男性,58岁。因“检查发现双肺多发结节10余年,复查增大3个月”为主诉入院。10年来患者规律复查胸部CT,结节未见明显变化,3个月前于外院复查胸部CT发现右肺下叶结节增大。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胸闷气短,无呼吸困难,体重无明显变化。饮酒30年,吸烟30余年。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6.78 ng/ml(正常值:0~5 ng/ml)。
- 高佳瑶燕晶晶龙泓于晶伍建林
- 关键词:肺黏液表皮样癌周围型影像学表现
- 甲状腺黏液表皮样癌1例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 探讨甲状腺黏液表皮样癌(M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相关基因的重排、扩增情况。方法 对1例甲状腺MEC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做MAML2和TERT启动子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检组织形态学与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相似,可见黏液细胞及表皮样中间型细胞,间质内可见黏液溢出,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免疫表型:CD117(+)、CK19(+)、CK5/6(肌上皮+)、CK7(腺上皮+)、P63(肌上皮+)、S-100(+)、TTF-1(+)、TG(-),特殊染色结果显示:PAS糖原染色(+)、黏液卡红(+);TERT启动子基因未见突变,MAML2基因重排未见突变。结论 甲状腺MEC罕见报道,组织学来源尚不清楚,大多数甲状腺MEC患者预后较好,呈惰性进程;但仍有少数预后不良的病例,常进展为间变性甲状腺癌,对于该肿瘤的诊断还需采集分子病理数据,有助于临床治疗。
- 林策戚晓甜陈锦桥陈超婵张淑正戴敏
- 关键词:甲状腺黏液表皮样癌基因TERT
- 腮腺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1例
- 2024年
- 患者男,57岁,2个月前发现右腮腺肿胀,无明显疼痛,未予治疗。1周前于当地医院腮腺B超检查示右腮腺内可见囊实性肿物。2024年1月7日来我院口腔科就诊,门诊以"右腮腺区肿物(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收住入院。专科检查:颜面部左右不对称,右腮腺区肿胀明显,可触及一约4 cm×3 cm×2 cm肿物,质地较软,活动度中等,与周围组织及皮肤无明显粘连;肿物表面皮温不高,无触压痛、波动感及凹陷性水肿,无面瘫症状。颌下及颈部未触及异常肿大的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右侧腮腺实质内见囊实性包块,以囊性为主,约4.2 cm×2.8 cm×1.8 cm,边界清,囊性部分透声尚可,实性部分回声欠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良性可能性大(图1A)。患者于2024年1月9号全身麻醉下行"右腮腺病损切除术"。术中于右侧腮腺浅叶组织内见一枚约4 cm×3 cm×2 cm肿物,边界清楚。仔细将肿物分离并完整摘除后送病理检查。体外切开肿物,肿物呈囊实性,内容物主要为灰色脓液。
- 董成功李喜静张明曲明辉张蔚刘志峰
- 关键词:腮腺肿瘤黏液表皮样WARTHIN瘤病理诊断
- 儿童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儿童肺黏液表皮样癌(PMEC)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结果,为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9例PMEC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资料。结果:本组病例PMEC的CT表现为气管及主支气管腔内的软组织结节或肿块,以主支气管及叶支气管为主,病变强化方式不一,部分可见钙化。支气管阻塞可引起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支气管扩张或黏液栓形成。结论:儿童PMEC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及评估手术方式。
- 杨小倩倪世家
- 关键词:儿童支气管肿瘤黏液表皮样癌CT
相关作者
- 吴军正

- 作品数:246被引量:932H指数:16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
- 研究主题:粘液表皮样癌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MEC-1 体外培养 生物学特性
- 司徒镇强

- 作品数:134被引量:361H指数:11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
- 研究主题:粘液表皮样癌 MEC-1 HMBA MEC-1细胞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 刘斌

- 作品数:349被引量:866H指数:16
-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混凝土组合柱 侧板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钢管 粘液表皮样癌
- 陈建元

- 作品数:108被引量:380H指数:12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
- 研究主题:粘液表皮样癌 体外培养 MEC-1 细胞培养 8-MOP
- 李焰

- 作品数:164被引量:538H指数:14
- 供职机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研究主题:粘液表皮样癌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冲击波 爆炸容器 高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