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81篇“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的相关文章
-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预定位免疫PET显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采用预定位技术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阴性荷瘤鼠中探索西妥昔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Cetuximab)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的可行性。方法:以反式环辛烯(TCO)-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修饰Cetuximab获得Cetuximab-TCO。以2,2′-((6-氨基-1-(4,7-双(羧甲基)-1,4,7-三氮烷-1-基)己烷-2-基)氮杂二酰基)二乙酸(L-NETA)为螯合剂,制备^(68)Ga-L-NETA-四嗪(Tz)分子探针,测定其标记率、稳定性。体外培养基底样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231(EGFR-),进行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用Balb/c-nu小鼠建立MDA-MB-468和MDA-MB-231皮下荷瘤鼠模型;将50μg Cetuximab-TCO注入荷瘤鼠体内,经过不同时间(48、36、24和12 h)后再注射^(68)Ga-L-NETA-Tz,利用"TCO-Tz"反应(点击化学特异性结合)实现^(68)Ga-L-NETA-Tz与Cetuximab-TCO的体内连接;进行小动物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成功制备^(68)Ga-L-NETA-Tz分子探针,标记率>95%,2 h放化纯>95%。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证实了预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先后加入Cetuximab-TCO与^(68)Ga-L-NETA-Tz后,1 h时MDA-MB-468细胞摄取率可达(0.69±0.04)%。体内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结果示,提前36 h注射Cetuximab-TCO,MDA-MB-468荷瘤鼠有最高的肿瘤摄取值[(0.77±0.05)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1 h]及最佳的靶/非靶比值(肿瘤/肌肉:4.67±0.46);给予过量Cetuximab的阻断组、未提前注入Cetuximab-TCO组及MDA-MB-231组肿瘤未见明显摄取[(0.35±0.01)、(0.39±0.05)、(0.45±0.10)%ID/g;F=15.50,P=0.002]。结论:采用预定位技术,通过先后注射Cetuximab-TCO和^(68)Ga-L-NETA-Tz,在荷瘤鼠模型中成功进行了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为单抗免疫PET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苑陆杰李慧玲盖永康张永学兰晓莉
- 关键词:点击化学同位素标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乳腺肿瘤
-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的注射液制剂
-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涉及单克隆抗体的注射液制剂,具体涉及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的注射液制剂。本发明还涉及所述注射液制剂用于制备预防...
- 张甘良徐红秦民民张哲如
- 文献传递
- 一种新型的重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鼠源抗表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单克隆抗体的结合表位,所述结合表位包括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胞外域的Ser196,Ser222,Lys26...
- 孙非张喜田梁重阳
- 文献传递
-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部分质量控制项目的趋势分析
- 2020年
- 在过去的30年,单克隆抗体已从科学工具转变为应用广泛的临床疗法[1],现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和传染性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的治疗[2]。新单克隆抗体药物以每年近40种的速度进入临床研究[3],已成为近年来复合增长率较快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约占现有生物制药研发35%[4],截至2017年初,全球有52种单克隆抗体进入Ⅲ期临床研究,超过230种单克隆抗体在Ⅱ期临床研究中[5]用于癌症治疗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6]。基于分子水平的肿瘤靶向疗法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7],生长因子受体系统和血管生成已成为重要的治疗靶点,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8-11]。
- 武刚刘春雨崔永菲孙亮张荣建段茂芹付志浩李萌王兰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
-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的注射液制剂
-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涉及单克隆抗体的注射液制剂,具体涉及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的注射液制剂。本发明还涉及所述注射液制剂用于制备预防...
- 张甘良徐红秦民民张哲如
- 文献传递
- 重组全人源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的Potency验证
- 2018年
- 目的对已建立的重组全人源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进行Potency验证。方法共4个验证批次,每个批次包括1个对照组和3个考察组,对照组抗体浓度设定为100%,8个浓度梯度,考察组抗体浓度为对照组的60%、70%、80%、100%、120%、130%和140%。用已建立的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测定对照组和各考察组的抗体活性,得到的结果用PLA 3.0软件进行分析,判断回归、线性、平行性、等效性是否合格,并得到实测效能。准确度以回收率表示。并以标称效能为横坐标,实测效能为纵坐标作线性回归,验证其线性和范围。结果各考察组的回归、线性、平行性、等效性均合格;各考察组的回收率均值在80%~125%范围内;标称效能与实测效能作线性回归,y轴截距为-1.716 5,斜率为0.984 6,相关系数为0.867 9,均符合标准。结论该方法用于评价目标活性的样品浓度区间在上述考察范围内(即60%~140%)时,可以真实地反映抗EGFR单抗的生物学活性。
- 姜雨佳邓婧汪前祁洪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POTENCY
- 循环肿瘤DNA检测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监测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9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克隆抗体或帕尼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运用ctDNA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ctDNA浓度以及靶向捕获测序及分析22个EGFR通路相关基因。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治疗前后血浆ctDNA浓度。(3)血浆ctDNA中EGFR通路相关基因变异情况。(4)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8月。结果:(1)治疗情况:9例患者中,6例行西妥昔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3例行帕尼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9例患者行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后,1例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6例最佳疗效为疾病稳定,2例治疗后疾病进展。(2)治疗前后血浆ctDNA浓度: 9例患者治疗前ctDNA浓度为1.7-25.0 μg/L,个体差异较大。9例患者ctDNA浓度在治疗过程中均发生变化:1例部分缓解时ctDNA浓度升高;6例疾病稳定时5例ctDNA浓度降低,1例升高;9例疾病进展时4例ctDNA浓度降低,5例升高。(3)血浆ctDNA中EGFR通路相关基因变异情况:①9例患者中,2例治疗后疾病进展时RAS/RAF基因突变,1例NRAS Q61H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突变丰度分别为17.8%和5.2%;1例KRAS G13D基因突变(治疗前ctDNA检测出突变丰度为5.1%),疾病进展时突变丰度达到16.7%。②7例患者治疗前ctDNA中检测出TP53基因突变,治疗后5例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其中4例TP53基因突变丰度下降,1例TP53基因突变丰度升高;5例由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发展为疾病进展时,其中4例TP53基因突变丰度升高,1例TP53基因突变丰度下降;2例治
- 吴疑高静王晰程李健李艳艳沈琳
-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转移性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引起离子紊乱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对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类药物可引起离子紊乱如低镁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钾血症,早期症状因不够典型而容易被忽视。EGFR较多的表达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而抗EGFR单克隆抗体抑制了离子在肾髓袢升支粗段的重吸收,从而使镁离子在尿中的排泄增多,低镁血症继而引起低钙血症和低钾血症。不同的靶向药物以及不同肿瘤发生部位所出现的离子紊乱情形各有不同。低镁血症发生的风险与治疗时间、患者年龄及基础血清镁值相关。低镁血症倾向于可作为预后较佳的预测因素。3级或4级低镁血症需要延长靶向治疗间隔时间,同时静脉补充离子治疗,通常低镁血症是可逆的。该文参考既往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讨论离子紊乱的发生率、机制、危险因素、治疗以及疗效预测。
- 黄乐天韩琤波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离子紊乱低镁血症
-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质量标准研究
- :建立某一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质量标准. 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对结合活性,细胞增殖抑制法测定生物学活性;电喷雾质谱法测定其准确分子量;毛细管凝胶电泳法(CE-SDS),SDS-PAGE和分子排阻色谱法(SEC-...
- 王灿周勤厉高慜赵宇豪赵沁汪泓吴利红邵泓陈钢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药品质量技术标准控制策略
- 重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建立重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方法利用A-431细胞,对系列梯度稀释的重组抗EGFR单克隆抗体参考品和供试品进行检测,通过四参数方程进行拟合,计算二者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供试品的相对比活性,并对该方法进行专属性、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准确度验证。结果重组抗EGFR单克隆抗体供试品及参考品在该方法中均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四参数拟合的曲线呈典型的反S型曲线。人Ig G1亚型免疫球蛋白(阴性对照)与A-431细胞无交叉反应,不呈现与重组抗EGFR单克隆抗体供试品相似的剂量-反应曲线;同一名试验人员重复6次检测结果的RSD为5%,同一名试验人员3个工作日检测结果的RSD为4%,3名试验人员3次检测结果的RSD为10%,不同浓度的3个供试品溶液生物学活性理论值和检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0%、8%和12%,均满足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结论成功建立了重组抗EGFR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该方法专属性较强,精密度良好,准确度较高,可作为重组抗EGFR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的常规检测方法。
- 刘培培廖辉辉刘伟旭陈香谭青乔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