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篇“ 视域转换“的相关文章
视域转换与经典重释:西方汉学中的中国书法研究
2024年
中国书法在西传过程中,西方汉学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传播群体。以西方汉学中的中国书法研究为重点,分析西方汉学家所具有的跨文化属性,将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书法的认知过程和研究释读作为两个基本维度,进一步研究西方受众对中国书法的认知之转型,从而揭示西方汉学家与中国书法产生互动的多元文化机制,在此基础上反思国内书法本体论研究的现状,以期为中国书法研究提供更多借鉴和启发。
贾宪旺
关键词:中国书法西方汉学文化溯源
面向“附近”的伦理学:不确定时代伦理探究的视域转换与理论建构
2024年
当社会处于“非常态”下原有道德规范失效与伦理经验失灵已成为当代伦理学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这是当代社会已成常态的不确定性风险的临界状态与集中展现,另一方面应对伦理风险的现代伦理学策略在高度形式化与手段理性化之下左支右绌,对确定性的型构不仅未能规避社会的伦理风险,反而逼促不确定性伦理风险滋生肆虐。这一状况究其根源是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特质与现代伦理学范式“两极化”发展后果的双重风险叠加,现代伦理学是遗忘与忽视“附近”的伦理学,过度聚焦孤独的“个体”和趋向遥远的“实体”是其结构性问题的一体两面,“极近”与“极远”的视差致使伦理探究视域的“附近”隐匿和消失。重返与面向道德生活世界的“附近”,重塑与我们每个人临在的道德空间和直接交往互动的“邻人”的内在伦理联系,关注个体德性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从而为当代伦理学提供一个伦理感知和道德感动的坚实基点,提供一种当代伦理理论建构及走出“非常态”的新视域
赵浩
关键词:不确定性伦理风险现代伦理学
神话题材纪录片的现代性视域转换路径分析——以纪录片《山海经奇》为例
2024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系列动画纪录片《山海经奇》采用二次元叙事、动画与真人交互方式重现上古神话《山海经》中的奇兽、奇人、奇事。本文认为,《山海经奇》凭借视听叙事的体验式建构、神话历史的多维度续写、数字技术的时空性融合,再现华夏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与心理轨迹,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发展。
王李美慧彭白羽
关键词:动画纪录片神话题材
粉丝文化研究的议题更新与视域转换被引量:2
2023年
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文化发展呈现新的样态,既有的亚文化的认知模式、生产-消费、抵抗-收编等二元框架难以解释粉丝文化的话语辐射与图景。论文基于近十年来的研究分析发现,学术界聚焦于粉丝文本、版权、性别偏移、跨文化传播、平台机制等研究更新了研究议题,进一步开拓了粉丝文化的研究格局。未来研究需对粉丝文化进行祛魅,将其视为一种日常生活实践机制,并转换研究视域,进一步推进粉丝文化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
晏青宋宝儿
关键词:粉丝粉丝文化娱乐传播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视域转换与历史生成向度
2023年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诞生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立场上,从主体性视角出发,走出了形而上学的思辨迷雾,确立起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主客统一的分析理路,进而在对“现实的人”的本质之揭示中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以此说明意识是人的生产活动的观念再现、精神变革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正是在这种强调历史变革的生成论视角下,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从“现实的人”及其对象性活动出发阐明了社会历史作为“人类生产史”的本质,从而在历史生成论视域下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谭晓婷
关键词:哲学革命历史性
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三重视域转换——理念主体·世俗主体·无产阶级被引量:5
2023年
“主体”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理论课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青年马克思“主体”思想变革的起点。借助于主谓颠倒法,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神秘性质,将主体的内容从抽象的理念置换成了经验性的存在,即完成了从“地上的神”到“现实的人”的主体转换。《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之前的封建国家批判推进到了资产阶级国家批判,进而深化了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在与鲍威尔的论战中,马克思借助政治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将宗教层面的主体(“犹太人”)还原为世俗层面的主体(“利己的人”),并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人的解放理论则为新主体的生成开辟了理论空间,并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作为“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把握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视域转换及其演进逻辑,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观具有重要意义。
孔明安刘婵婵
关键词:无产阶级
走向职役:唐代色役研究的视域转换与理论拓展
2022年
一、当前唐代色役研究的瓶颈。尽管色役很早就受到学界关注,但近年来在这一领域持续开拓的学者并不多见,这与色役研究存在的瓶颈不无关系。1.色役是否为独立役种。色役在唐代史籍中的记载颇为零散和模糊。种种讨论纷繁复杂,不乏彼此矛盾之处,至今仍是聚讼不已。值得注意的是,纠缠于色役独立与否的问题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色役研究的重要瓶颈之一.
吴树国李强
关键词:视域转换唐代
新时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教研模式的“中国化”视域转换被引量:1
2022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一直坚持开放包容,引介学习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优秀成果。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经验成就、独特道路、独特智慧,还没有真正走出去并进入他者视野,成为让西方世界普遍知晓认同的主流话语和共同论题。新时代中国化视域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普遍性真理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科学方法,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充分借鉴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形成有根有源、知根知底、知己知彼,融合贯通“中、西、马”的理论教学模式,扬弃过去“西方文化主导论”视野下无关中国现实的纯粹学究式、学徒式“跟着学”“照着讲”的旧模式,转向中国化视域的走出去、主动讲的平等对话、共商共享模式。
罗朝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教研模式
走向职役:唐代色役研究的视域转换与理论拓展被引量:3
2022年
当前唐代色役研究因纠缠于性质争论而缺乏深层问题探讨,囿于内涵与名目变化而对发展脉络认识不足。笼统的劳役制分析忽视了役制的内在差异,“吏”“役”混杂式的研究也遮蔽了服役人的特殊性。立足于基本共识,通过转换视域或可为色役研究打开新路。《文献通考·职役考》的撰述传统、前人研究对职掌或职事特性役的共性认识及已经存在的职役语境成为转向职役视域的基础。在职役视域下,“职”与“役”的双重特性得以凸显,这不仅有助于搁置争议,使研究者从彼此较为认同之处进行深入探索,也使突破役类名目的限制成为可能,实现役制研究的会通。同时,在职役视域下形成的职役与力役二元役制分析框架及职官、职吏、职役三级行政管理层级也将有助于开拓役制研究的新视野,激活研究者的问题意识。
吴树国李强
关键词:职役赋役制度行政管理
当代西方国家治理的视域转换与停滞困境--基于阿甘本理论转向的诊断与省思被引量:2
2021年
随着全球化逐步发展,西方国家治理经历了由治及衰的嬗变。阿甘本对这一历史变局进行了诊断,揭示了当代西方国家治理中隐伏的主权政治维度和经济治理维度,并进一步指明其必然会导向政治发展的停滞局面。在这些创见背后所蕴含着的是阿甘本艰难的理论转向。20世纪末,阿甘本立足晚期福柯的"生命政治学"洞悉了西方国家治理中的主权政治维度,颠覆了从契约与法权出发的西方政治传统。时至21世纪,新自由主义的剧变迫使阿甘本转向研究西方政治中的"经济神学"范畴,这触及与主权政治维度相反的经济治理维度,从而揭露了当代西方国家治理的停滞困境。反思这一理论贡献,对把握当下国际政治大变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闫培宇

相关作者

贺长余
作品数:35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方法论 肯定性 论辩 证法
王庆丰
作品数:115被引量:274H指数:7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资本论》 辩证法 文明 逻辑 资本
邱晓云
作品数:13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南阳理工学院
研究主题:大学生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安全 教育问题
徐向凤
作品数:2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意识形态 文化领导权 网络媒体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批判
颜鸿
作品数:6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研究主题:实在论 知觉 量子力学 物理学 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