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2篇“ 认知文体学“的相关文章
认知文体学视域下《围城》中概念隐喻维译研究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且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世界。隐喻研究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的隐喻研究将其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随着认知文体学的兴起与发展,隐喻则被认为不仅仅是一...
马杰
关键词:《围城》认知文体学概念隐喻
李渔小说喜剧人物在韩南译本中的重塑--认知文体学的路径
本文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在认知文体学的视角下,考察李渔小说喜剧人物塑造在韩南译本中的认知翻译情况。文章以Culpeper认知文体学的人物塑造模型为参照,提出了更为全面且适合叙事语篇的人物重塑模型,并结合语料库工...
吴佳媚
关键词:认知文体学认知识解认知翻译李渔小说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对英语文作品的解读——以诗歌《未选择的路》为例
2024年
研究主要从认知文体学下的图形—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三个理论层面对诗歌《未选择的路》进行解读。在图形—背景理论层面,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解读;在意象图式层面,重点从连接图示和始源—路径—目标图式两个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概念隐喻层面重点对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相关解读。研究为读者从不同视角解读这首诗歌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认知文体学的应用和发展作出贡献。
李红
关键词:认知文体学意象图式概念隐喻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文文本中蓄意隐喻的认知构建——以《圣经》四福音书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蓄意隐喻理论与前景化理论,本文以《圣经》的四福音书为对象,从认知文体学视角探究了蓄意隐喻在文文本中的认知构建过程。分析发现,《圣经》通过偏离和平行这两种语言手段引起读者对其文本中隐喻始源域的特别关注,在这种突显机制的驱使下,读者寻找可以建立跨域映射的目标域,即激活服务于文本主题意义的概念域。偏离和平行这两种语言形式促使《圣经》文本中蓄意隐喻得以构建,并实现了前景化的认知效果。本研究对文语篇中蓄意隐喻的甄别及其认知构建和认知效果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马俊杰张晓璇
关键词:前景化认知文体学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的东北方言文翻译——以葛浩文译《呼兰河传》为例
2024年
本文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识解理论,分析葛浩文《呼兰河传》英译中的词汇误译现象。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其文化背景、语言理解及目标读者定位的影响,导致译文在词汇选择和文化传达上出现偏差,未能充分展现原作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认知文体学的研究方法,本文详细探讨了译本中叠词、拟声词等方言词汇的误译实例,揭示了译者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的认知挑战。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处理方言文翻译时需更加注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读者的接受度,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文化传达效果。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方言文翻译的理论探讨,也为未来译者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This paper applies the literacy theory of the translator’s behavior studies to analyse the phenomenon of lexical mistranslat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oward Goldblatt’s Tales of Hulan River. Howard is affected by his cultural background, linguistic understanding and target readers’ orien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hich leads to deviations in vocabulary selection and cultural conveyance, and fails to fully display the original work’s northeastern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gnitive stylis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in detail the examples of mistranslation of dialectal vocabulary such as superlatives and onomatopoeia in the translated text, revealing the cognitive challenges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fa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ranslators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readers’ acceptance when dealing with literary translations in dialec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cultural conveyance of the translations.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dialectal literature translation, but also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s and insights for futur
夏子晴
关键词:认知文体学方言翻译识解《呼兰河传》
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牧歌情调”在翻译中的隐形——以沈从文小说英译为例
2024年
本文以认知文体学为视角分析了沈从文小说中“牧歌情调”在翻译中的隐形现象。发现“牧歌情调”的隐形主要体现在田园意象的消弭、诗意声音的泛化以及“天人合一”景象的碎裂上。译者倾向于以共享概念图式为基础,在翻译中采取删除、置换、改写等归化式策略来激活目标读者共享的概念图式,以使译文流畅透明,但是却消隐了原文的情调和风格,不利于中国文的传播。
徐颖
关键词:牧歌情调隐形认知图式沈从文小说翻译
认知文体学视角分析《简·爱》对生活的隐喻
2024年
小说《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著作,小说中有许多主人公对生活的隐喻。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能够反映思维,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和语言选择背后的认知动机和意图,能够更深入地阐释文本的潜在意义和主题。因此,文章从认知文体学视角,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简·爱》中简·爱和罗切斯特对生活的隐喻,旨在通过总结和对比他们对生活的隐喻,更清晰地感知女主人公的成长。
孔荣
关键词:隐喻《简·爱》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李白与雪莱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2024年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能够反映人类思维模式的认知工具,可以用来发掘作者在创作中的认知过程。隐喻在诗歌中极为常见,文章在Lakoff与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李白与雪莱诗作中的隐喻进行认知解读与比较,旨在说明诗歌利用了隐喻而产生其独特的魅力且广泛流传。
朱疏桐
关键词:隐喻雪莱
认知文体学认知语法的双重发展映射
2023年
本文对《认知语法与文体的新方向》一书进行了述评。该书最大的亮点是首次将认知语法理论扩大到对非文语篇、多模态语篇和教语篇的应用上,在分析过程中将认知文体学研究深入到更复杂的人类认知,如主观性、意向性、多感官模拟等;同时也对意识形态和道德等进行了分析。该书的出版对中国认知文体学的发展带来启发,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文体学研究之路。
李利敏
关键词:认知语法认知文体学
威廉·戈尔丁小说《蝇王》的认知文体学研究
《蝇王》是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聚焦于对人性黑暗面的探索,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加深了小说的主题刻画。这部作品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得到了全球读者及者的广泛关注。其中,语言的变异和过分规则化,以及蕴藏于语...
杨企赟
关键词:《蝇王》认知文体学前景化

相关作者

苏晓军
作品数:39被引量:724H指数:1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认知语言学 认知文体学 认知符号学 大学英语 视域
司建国
作品数:32被引量:266H指数:8
供职机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会话分析 《雷雨》 戏剧文体学 转喻 言辞
刘承宇
作品数:11被引量:175H指数:6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研究主题:语篇 英语 互文性 英汉语篇 功能文体学
殷灵芝
作品数:3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艾米莉·狄金森 认知文体学 会话含义 违反 幽默
蒋勇军
作品数:9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主题:心智 认知诗学 历史主义 文学研究 文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