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7篇“ 诗学建构“的相关文章
- 诗人批评家与1990年代以来的诗学建构
- 2025年
- 1990年代以来,诗人批评家彰显出更为自觉的诗学建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诗歌的进程。他们的诗学建构沿着“及内”和“向外”两个向度展开,立足于诗歌本体,也看重写作与时代、现实的互动关系,生成一种既立足自身又向外敞开的诗学观念。他们精心营构个体诗学,又与他者诗学互动共生,实现了“杂语喧哗”的“诗学谐振”。他们进行自我理论建构,用以指导个人写作实践,同时也制定批评标准,用以观照同行人写作,体现出鲜明的自觉性、专业性与创造性。诗人批评家之于1990年代以来诗学的最大意义在于有效性。同时,他们的诗学也会因“圈子化”带来“内行人的偏见”和“深刻的片面性”,以及因拘囿于“语境”和“处境”,而缺少系统性探究和整体性视野的问题。整体上看,诗人批评家和其他类型批评家互通与互补,为汉语新诗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 范云晶
- 关键词:诗学建构
- 当代少数民族长篇小说的诗学建构及其内在缺憾——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综述
- 2025年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在地域史、民族史、家族史、自然史和世界史的深度挖掘与重铸中,以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并重的方式讲述前现代与现代的中国故事。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错互动里,少数民族作家以各具特色的长篇小说创作折射出时代经验与情感结构的变迁。这些作品试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中凝聚多元文化并寻求对话与融通,显示出广博的视野,拓展了少数民族长篇小说的写作空间。然而,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对于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境况的体察及时代情绪的捕捉尚不够主动与敏锐,在通往经典文学的征程中,仍需上下求索,笃行不怠。
- 乌兰其木格
- 关键词:骏马奖中国故事诗学建构
- 新诗传播接受的诗学建构性
- 2024年
- 百年来的中国新诗学,无论是概念谱系、理论框架,还是基本话语构成、核心观念、内在关系逻辑等,大都是在新诗创作探索过程中生成、建构出来的,而创作探索过程又与传播接受行为缠绕在一起,读者阅读反应不但影响着诗人的艺术实践,而且左右着其诗学思考。
- 方长安
- 关键词:诗学建构关系逻辑新诗创作
- 地方性诗学建构与明代诗学叙述的多重面相——以江西诗学为考察对象
- 2024年
- 地方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文化空间,在明清时期呈现多彩的面貌。以其作为方法,可以促使研究者对既有的历史书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明代江西诗学为观察视角,就该时期江西诗学面貌的一般形态,诗学表达的主要特征和核心观念,以及江西诗学与明代主流之间的互动与关联等问题展开探讨,可以突破诗学史叙述所惯用的主流与逆流、中心与边缘等结构思路和框架。以地方性眼光重新考量明代诗学演进的各方面,能够为明代诗学史建构提供多样的认识和理解。
- 余来明
- 关键词:明代江西诗学诗学史
- 通向文化整体性视野的诗学建构——蒋述卓学术思想述论
- 2024年
- 蒋述卓三十多年的学术发展,呈现了一种“文化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原则。“文化整体性”关注的不是事物之间二元对立的、分裂的关系,而是一种整体的、互动的、对话的关系。“文化整体性”使得蒋述卓的文化诗学呈现出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张力。从不确定性维度看,蒋述卓始终根据时代语境和现实变化来调整自身的研究对象,从宗教文艺研究、古代文论、城市诗学、流行文艺与大众文化、海外华人诗学到当代文学等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确定性维度看,蒋述卓始终将多元的研究对象视为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同时,还以价值重构原则、审美性原则和本土化原则来处理各种异质性的他者经验,从而通向一种文化整体性视野的诗学建构。
- 李石
- 关键词:文化整体性文化诗学
- 回望故土时的历史张力获得与情感诗学建构——评《家山》
- 2024年
- 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家山》以细腻的笔触绘制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湘地沙湾画卷,既有史诗的品格,又有对乡土社会的温馨体认。乡土生活之“小”与政治历史之“大”在《家山》中均匀分布,水乳交融。如何讲述历史,如何展现乡土,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经验?这是《家山》提供的三条向其进发的通道。
- 李昌俊
- 关键词:乡土生活情感经验诗学建构乡土社会回望
- 在张力的弓弦上弹奏美的分寸感——论李少君的诗学建构
- 2024年
- 李少君的诗歌创作与诗学建构突破了“自然诗人”的定位,有着更深远的旨归与意义。李少君的诗学建构聚焦于一种诗意张力的生成,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诗人用“草根诗学”昭示了新诗的百年使命;在大陆与海洋的张力中,诗人用“海洋诗学”开拓了新诗的创作疆域;在人心与人世的张力中,诗人用“诗歌心学”引领了新诗的灵魂自治的修炼途径。在这些张力的弓弦上,李少君的诗歌是一种弹奏,诗论也是一种弹奏,维持住张力,也维持着美的分寸感。
- 田一坡
- 关键词:诗学建构
- 新诗传播接受的诗学建构性
- 2024年
- 读者传播与接受在作用于新诗创作的同时,影响着新诗问题的提出与理论建构。在百年新诗传播接受过程中,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相互依存、对话,在冲突与融合中思考新诗建设问题,生产出不同类型的诗学文献,构建出具有传播接受特性的诗学理论;新诗传播接受媒介的现代大众性,致使现代大众传媒性成为新诗学的突出特征与理论品格;百年新诗传播接受语境制约着新诗理论的生成、建构,使新诗学具有鲜明的语境化特征。传播接受作为主体间的一种对话行为在赋予新诗学以丰富的现实感、时代性的同时,却使得一些重要的诗学命题未能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弱化了新诗学的理论色彩与体系性。
- 方长安
- 关键词:大众媒介语境
- 语言、言说、修辞——试论罗兰·巴特的语言诗学建构
- 2024年
- “语言学转向”对当代的人文学科影响深远。形式主义者普遍持认识论立场,视文学语言为对象,努力为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区别营造一条界线。罗兰巴特对文学语言的思考独具一格,他对文学语言的思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论立场,而是走向存在论,这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学语言观中具有典型性。从时间维度看,文学语言是写作现象学中的语言,言说是已完成的语言。从空间维度看,作为动宾结构的“修——辞”喻示着文学语言必须关注语言与身体、主体间性等问题,这又暗合了后结构主义时代“修辞学转向”的趋势。
- 钟宇
- 关键词:文学语言言说
- 经典批评与诗学建构:江少川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 2024年
- 江少川教授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他在写作学、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等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写作研究、高阳研究、台港澳文学研究、新移民作家访谈录、华文文学教材建设、海外湖北籍作家研究等,无不是他学术研究之路上的鲜亮标签。江少川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学术使命感,勇于探索新的知识和学术领域。在方法论上,他注重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运用多种新批评理论观照华文文学文本与文学现象;在批评实践中,他善于统合教学与科研、文本观照与理论透视,推动华文文学的教材编写、经典化与诗学建构,由此开拓了华文文学的学科边界,为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了自己独有的贡献。
- 卢建飞
- 关键词:写作学台港澳文学新移民文学
相关作者
- 张文刚

- 作品数:23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文理学院
- 研究主题:意象 诗歌 诗学建构 诗学 唱词
- 彭国忠

- 作品数:76被引量:136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佛禅 宋代 补《全宋诗》 诗歌 口号
- 宋宝伟

- 作品数:34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新世纪诗歌 诗歌批评 写作 先锋诗歌 诗学
- 刘飞

- 作品数:40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
- 研究主题:宋末元初 戴表元 诗学思想 诗学批评 方回
- 肖国栋

- 作品数:34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意象 死亡叙事 鲁迅小说 意蕴 鲁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