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12篇“ 走滑作用“的相关文章
- 逆冲-走滑作用叠加的复合构造变形机制砂箱模拟研究: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为例
- 2024年
- 逆冲构造体受走滑作用影响形成新的复合构造体系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新生代以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的左旋走滑运动,改造了渤海湾盆地内燕山期挤压运动形成的逆冲构造。北西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受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驱动,与共轭的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共同控制了渤海湾盆地现今的构造样式,同时又是地震多发区和油气聚集区。本文通过砂箱模拟实验,研究不同走滑速率不同基底强度条件下,逆冲推覆构造受走滑作用改造的复合构造演化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在挤压背景下,实验模型中先产生一系列的逆冲断层,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和冲起构造;叠加走滑作用后,走滑断层切割先存逆冲断层,具有明显的负花状构造特征。剖面上看,走滑速率越大,则断层数量越多,断层断距更大,花状构造更为复杂。在局部塑性基底模型中,无叠加的走滑构造区可形成断陷。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模拟结果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构造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沙北断裂、沙东断裂内部花状构造发育最为典型。走滑断裂对构造圈闭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模型可对逆冲叠加走滑复合区域的构造演变及动力机制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 吕春晓郭玲莉陶圩张家轩周琦杰张京京陈欣王光增李三忠
- 关键词:逆冲构造走滑构造
- 一种定量表征盆地伸展和走滑作用强弱关系的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属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公开了一种定量表征盆地伸展和走滑作用强弱关系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获取关键层位的解释网格;制作各个层位的构造图;依据构造等值线对褶皱进行识别;对褶皱进行分类;计算各个褶皱轴走向,及褶皱反映的区域...
- 陈兴鹏董大伟孙志峰孔雪
- 一种定量表征盆地伸展和走滑作用强弱关系的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属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公开了一种定量表征盆地伸展和走滑作用强弱关系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获取关键层位的解释网格;制作各个层位的构造图;依据构造等值线对褶皱进行识别;对褶皱进行分类;计算各个褶皱轴走向,及褶皱反映的区域...
- 陈兴鹏董大伟孙志峰孔雪
- 塔中隆起走滑作用对破碎带及油气成藏的控制
- 碳酸盐岩油气资源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走滑断裂的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塔中地区走滑断裂多见,其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也十分可观,本文通过对塔中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精密解释,进一步...
- 贾梓瑄
- 关键词:塔中隆起走滑断裂油气成藏
- 用于模拟多种走滑作用的实验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模拟多种走滑作用的实验装置,它包括实验台、拼接底板、走滑底板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拼接底板设置在所述实验台上,所述拼接底板包括多块拼接板,相邻的两块所述拼接板的侧部紧密接触;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拼...
- 刘静静刘延莉史丹妮邬长武高蔚原
- 文献传递
- 平衡剖面方法在伸展、走滑作用叠加、配比关系分析中的应用——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为例被引量:10
- 2019年
- 新生代辽东湾坳陷处于伸展和走滑作用的共同控制之下,二者强弱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复杂的叠加、配比关系,本文利用平衡剖面方法,选取了不同地区垂直和平行于主干断裂的两个方向地质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的恢复和伸展率的计算,进而探讨了辽东湾坳陷新生代各演化阶段伸展、走滑作用的叠加配比关系,结果表明:始新统孔店组—渐新统沙河街组四段、三段沉积期,辽东湾坳陷以伸展作用为主,走滑作用相对较弱;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期表现为弱伸展、弱走滑;渐新统东营组沉积期转变为强走滑、弱伸展,辽中—辽东地区走滑作用强于辽西地区,而伸展作用辽西强于辽中—辽东地区;新近纪—第四纪,辽东湾坳陷伸展和走滑作用均相对较弱,整体拗陷.不同时期伸展和走滑作用的叠加、配比关系控制了辽东湾坳陷构造格局、构造样式的时空差异.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适用于中国东部多数伸展和走滑作用共同控制的盆地类型,尤其针对主走滑断裂附近发育相当数量走滑派生次级断裂的情况结果更为准确.
- 李伟李伟吴智平吴智平吴奎陈兴鹏幽鹏飞郭睿鹏
- 关键词:平衡剖面新生代
- 孤东地区走滑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被引量:1
- 2018年
- 通过陆地和海域地震资料重新整合,重新厘定孤东地区主控断层性质,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及孤东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分析断层性质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孤东、垦东断层具有明显的右旋走滑作用,并派生右行左阶增压叠置和拉张释压马尾扇构造样式。增压叠置区位于孤东低凸起,油气聚集分布,为主要成藏区,以浅层成藏为主,潜山不成藏;拉张释压马尾扇区位于孤东断层尾端,油气分布较少,为主要失利区。两种构造样式的相互结合共同控制孤东地区油气的运移与分布。该结果为研究走滑派生构造特征地区的油气分布特征提供参考。
- 卢姝男吴智平程燕君李旭
- 关键词:油气成藏
- 九寨沟Ms 7.0级地震的左旋走滑作用与动力机制被引量:16
- 2017年
-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的Ms 7.0级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s 8.0地震、2013年芦山Ms 7.0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发生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九寨沟Ms 7.0级地震及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和历史地震分布、区域应力场、活动断层等资料,来揭示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动力机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之间的交汇区,显示活动断裂的交汇区对此次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2)发震断裂为虎牙断裂,断裂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属于高倾角左旋走滑型地震;(3)震中位于虎牙断裂北段的北部地震空区,充填了1973年和1976年4次大于Mw6.0级地震空区;(4)此次地震位于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的库仑应力增加区,应是汶川地震的应力传递和触发的结果;(5)此次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部顶角区,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向北东方向的挤出是驱动此次地震的动力机制。
- 李勇邵崇建李芃宇周荣军刘玉法张威马超颜照坤闫亮王伟明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左旋走滑动力机制
- 伸展、走滑作用叠加的构造物理模拟
- <正>1前言多期次、多种性质构造运动的叠加复合是现今地质构造的普遍特征,反转构造作为典型多期次、多性质构造运动叠加的构造变形,是伸展和挤压作用叠加复合的结果[1]。于福生等认为反转构造并非只发育于伸展、挤压作用的叠加,伸...
- 陈兴鹏李伟吴智平
- 关键词:构造物理模拟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构造变形特征伸展断层
- 文献传递
- 走滑作用对渤海凸起区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以沙垒田凸起为例被引量:17
- 2015年
- 渤海海域已发现油气中绝大部分受NE向走滑性质断层的控制,但对其具体控制过程缺乏深入分析。本研究选取NE向断层发育、且有相当油气发现的沙垒田凸起为解剖实例,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对NE向断层控藏过程与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NE向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是一个长期演化的累积效果,主要通过两个重要过程实现:中生代左旋活动分割基底,改造基底高点,控制油气运移路径;新近纪晚期右旋活动分割披覆构造,改造盖层高点,控制油气聚集场所。这一认识可为渤海其他地区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 黄雷
- 关键词:渤海海域走滑断层油气成藏
相关作者
- 周荣军

- 作品数:97被引量:2,082H指数:28
-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东缘 地震 汶川地震 龙门山 地表破裂
- 李勇

- 作品数:144被引量:942H指数:18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龙门山 汶川地震 晚三叠世 地震 孔店组
- 颜照坤

- 作品数:81被引量:44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龙门山 汶川地震 晚三叠世 前陆盆地 地震
- 吴智平

- 作品数:175被引量:1,834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新生代 渤海湾盆地 油气成藏 盆地演化 中生代
- 刘子藏

- 作品数:51被引量:221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孔二段 凹陷 孔店组 岩性油藏 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