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4 篇“ 超低位前切除术 “的相关文章
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Ls-uLAR)并发直肠吻合口漏病人的转归,并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同一手术 团队完成的Ls-uLAR并发吻合口漏的31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71例接受Ls-uLAR的病人中有31例(8.4%)术 后并发吻合口漏。其中预防性造口术 后吻合口漏23例(23/307,7.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 期死亡,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6例吻合口重度狭窄难以回纳,15例经保守治疗吻合口漏临床愈合(其中2例因肺转移而放弃回纳);无预防性造口术 后吻合口漏8例(8/64,12.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 期死亡,2例急诊行回肠造口,5例经保守治疗愈合。符合吻合口漏临床愈合标准的15例病人于初次术 后3~16个月行造口回纳,其中8例(8/15,53.3%)再次出现吻合口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是vs.否:100.0%vs.30.0%,P=0.026)、初次术 中出血量(>50 mL vs.≤50 mL 87.5%vs.14.3%,P=0.010)及吻合口内镜下缺血征象(有vs.无:85.7%vs.25.0%,P=0.041)与再发吻合口漏相关。8例再发吻合口漏病人表现为骶前 脓肿并继发不完全性肠梗阻4例,反复发作肛周脓肿和肛瘘2例,直肠阴道瘘2例。所有再发漏病人经保守治疗1~2个月均未能愈合,除1例直肠阴道瘘拒绝再次造口外,其余7例均改行横结肠造口。结论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并发吻合口漏结局不良,继发吻合口狭窄及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风险较高,对吻合口漏病人的临床愈合标准、造口回纳时机和手术 方式,尤其是新辅助放化疗后病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军广 陈贺凯 郑利军 汤坚强关键词:直肠癌 吻合口漏 新辅助放化疗 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分析:单术 者381例经验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1年2月由同一手术 团队收治的381例行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 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后吻合口漏的总体发生率为9.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漏在性别、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LCA)、侧方淋巴结清扫、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及肿瘤N分期的分组中存在差异。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 后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新辅助同步放化疗[OR(95%CI):5.213(2.214~12.272);P=0.000]、未保留LCA[OR(95%CI):2.725(1.186~6.261);P=0.018]、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 cm[OR(95%CI):3.104(1.126~8.559);P=0.029]。结论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未保留LCA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 cm是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后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刚 刘军广 梅世文 庄孟 权继传 汤坚强关键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 吻合口漏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在3D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中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NOSES)在3D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接受3D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 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术 中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组(NOSES组)34例;传统腹腔镜腹部辅助切口手术 组(传统组)46例,两组均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 ,比较两组的手术 安全性及近期疗效。结果两组资料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肿瘤直径、肿瘤部位 、肿瘤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SES组与传统组相比在术 中出血量(t=0.192,P=0.848)、手术 时间(t=1.527,P=0.131)、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χ^(2)=1.368,P=0.850)、术 后首次排气时间(t=1.126,P=0.263)、术 后进食流质时间(t=0.863,P=0.391)、术 后病理学检查(χ^(2)=0.224,P=0.894)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 后住院时间对比,NOSE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9.97±2.58)天vs.(12.28±3.80)天,t=3.064;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术 后第1至3天切口疼痛程度,NOSES组术 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 后1天:t=3.586,P=0.001;术 后2天:t=2.942,P=0.004;术 后3天:t=2.792,P=0.007)。根据WIS评分,在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64例患者中,49例(76.6%)患者术 后肛门功能良好(WIS评分≤10分),无严重肛门失禁患者。结论两组手术 方式均为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的有效手术 ,手术 效果相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3D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在减轻术 后切口疼痛、缩短术 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手术 方式。 杨飖 周主青 鲁兵 朱哲 江期鑫 纪昉 傅传刚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对直肠癌术 后康复情况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对直肠癌术 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70例直肠癌手术 患者,根据术 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 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 后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2.16±0.49)d、住院时间(9.93±1.07)d均短于对照组的(3.58±0.62)、(13.85±1.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 后6个月,观察组肛管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末端静息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 后肛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其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促进肛门动力学改善及肛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肖达 黄彩兴 刘艳关键词:腹腔镜 超低位前切除术 直肠癌 肛门功能 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低位 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低位 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65例低位 直肠癌患者,按手术 方式分为开腹组(28例)和腹腔镜组(37例)。开腹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 治疗,腹腔镜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比较两组手术 相关指标、术 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功能。结果腹腔镜组手术 时间、术 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 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 后6个月,两组最大收缩压、最大静息压、收缩向量容积、静息向量容积均大于术 后1个月,腹腔镜组最大收缩压、最大静息压、收缩向量容积、静息向量容积均大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 后6个月排便感觉、便意感、肛门控制力的优良率均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 后6个月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低位 直肠癌的效果确切,可促进肛门功能的恢复。 么甲超关键词: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超低位前切除术 肛门功能 拉下式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与直肠前 切术 的临床效果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拉下式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与直肠前 切术 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肛门功能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本院行手术 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共85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开放手术 治疗,观察组采用拉下式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术 后肛门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 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 后3年、5年生存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拉下式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直肠癌对患者肛门功能影响较小、远期疗效显著、术 后并发症少、治疗安全性高、有推广价值。 石国强关键词:开放手术 肛门功能 远期预后 腹腔镜下拉下式和双吻合器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对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及术 后并发症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双吻合器和拉下式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对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及术 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超低 位 直肠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吻合器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组(55例)和拉下式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组(5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下双吻合器和拉下式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 后随访肛门功能综合评分优良率、便意感正常率及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拉下式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组患者术 后3个月和6个月肛门功能综合评分优良率以及便意感正常率均高于双吻合器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组(均P <0. 05);两组患者术 后12个月肛门功能综合评分优良率和便意感正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者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腔镜下拉下式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直肠癌患者可有效早期改善肛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未增加术 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价值优于腹腔镜下双吻合器直肠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 艾旭 龙舟 马旭 苏纯洁 陈莉杰经肛拖出式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附视频) 被引量:4 2018年 经肛拖出式腹腔镜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LULAR)是一种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技术 。标本经肛外翻,于直视下离断肿瘤远侧,确保足够的切缘;腹部无伤口,创伤小、恢复快。 杨烈 罗金龙 周总光关键词:直肠肿瘤 腹腔镜 超低位前切除术 直肠癌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对患者肛门功能及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探讨低位 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术 后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6例低位 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 ,术 后观察6个月,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手术 情况,术 后采用数字评定量表标准评估肛门疼痛程度,采用徐忠法5项10分制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 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检测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包括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等,对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手术 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 中出血量显著少与对照组,术 后48 h数字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 后1个月、6个月研究组肛门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对低位 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较常规开腹手术 操作简便,能有效保护患者肛门功能,提高肛肠动力学相关指标水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李岩 董俊峰 李红梅关键词:低位直肠癌 肛门功能 肛肠动力学 腹腔镜下腹骶联合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对5例腹腔镜下腹骶联合直肠癌超低 位 前 切除术 的护理配合,术 前 的心理护理,良好的肠道准备,术 中因体位 变换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是手术 成功及减少患者体位 性损伤(压疮、神经的损伤、缺血性损伤、体位 性低血压)的关键。 武宝国关键词:护理 腹腔镜 超低位直肠癌
相关作者
韩方海 作品数:158 被引量:773 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低位直肠癌 直肠癌 保肛手术 直肠肿瘤 胃癌 刘宝善 作品数:102 被引量:532 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癌 直肠肿瘤 大肠癌 外科治疗 直肠癌根治术 周总光 作品数:380 被引量:2,434 H指数:2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腹腔镜 直肠癌 急性胰腺炎 结直肠癌 直肠肿瘤 燕锦 作品数:92 被引量:406 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癌 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 直肠癌根治术 大肠癌 刘超 作品数:83 被引量:381 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癌 直肠肿瘤 直肠癌根治术 伤口 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