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篇“ 跨膈压“的相关文章
- 膈肌超声功能跨膈压及超声心输出量与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膈肌超声功能、跨膈压及超声心输出量(CO)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92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并行自主呼吸试验(SBT)。分析比较撤机成功和失败患者临床资料、膈肌超声评估、跨膈压等指标;分析比较治疗后28 d死亡和存活患者临床资料。AECOPD患者机械通气撤机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膈肌超声评估、跨膈压及超声CO相关指标在撤机失败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撤机失败患者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评分均高于撤机成功患者(P<0.01);撤机失败患者SBT前最大跨膈压、膈肌移动度(DE)、膈肌增厚率(DTF)、CO和心脏指数(CI)均低于撤机成功患者(P<0.01)。APACHEⅡ评分、最大跨膈压、DE、DTF和CO是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P<0.01),五项指标联合预测患者撤机失败的曲线下面积为0.857(P<0.01)。死亡患者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患者(P<0.01)。结论APACHEⅡ评分、最大跨膈压、DE、DTF和CO是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五项参数对撤机结局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联合预测更有利于撤机结局的评估。
- 陈光辉王真珍唐苏予郑华
- 关键词:跨膈压
- 一种基于Arduino的跨膈压检测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Arduino的跨膈压检测装置,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导管,所述导管一端靠近端口的位置包裹有塑形套,所述导管外壁靠近塑形套的位置固设有气囊,所述导管的中部构造有注入腔,所述注入...
- 白海良段红杰柴家科郝兴霞
- 膈肌超声评估与跨膈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接受无创通气结局的预测价值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进行无创通气的患者采用超声评估膈肌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膈肌超声评估(DUS)和跨膈压(Pdi)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73例AECOPD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根据无创通气上机结局分为上机成功组(54例)和上机失败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无创通气后2 h、24 h、48 h膈肌增厚分数(ΔTdi)、Pdi_(max)与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趋势,分析ΔTdi与Pdi_(max)的相关性,并比较2 h后ΔTdi、Pdi_(max)与pH<7.25对无创通气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成功组ΔTdi、Pdi_(max) 24 h、48 h与2 h相比,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失败组ΔTdi、Pdi_(max)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均P<0.05);上机2 h、24 h和48 h两组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机2 h、24 h、48 hΔTdi与Pdi_(max)呈正相关(r=0.261、0.288、0.67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ΔTdi、Pdi_(max)与pH<7.25对AECOPD患者无创通气结局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0.855、0.740(P<0.05)。结论ΔTdi和Pdi_(max)具有早期预测AECOPD患者无创通气结局的价值,为进一步指导AECOPD无创通气早期救治提供理论依据。
- 胡泊李晓东刘敬禹李甜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无创通气跨膈压
- 一种跨膈压测量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膈压测量装置,包括惠斯通电桥,还包括跨膈压测量体,所述跨膈压测量体内设有空腔,空腔中间设置有薄膜变阻压力传感器,所述惠斯通电桥的两个测量端连接薄膜变阻压力传感器,所述薄膜变阻压力传感器将空腔隔开形成两...
- 白海良柴家科曲毅睿胡方超段红杰迟云飞
- 一种跨膈压测量工具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膈压测量工具,包括插入胃内的胃气囊、插入食管中的食管气囊和囊管,所述囊管设有与所述胃气囊连通的胃气囊导管、与食管气囊连通的食管气囊导管和与胃内连通的胃内导管,所述胃气囊导管连接一只胃内压力传感器,所述...
- 白海良段红杰柴家科郑金光白夏芬刘伟刘玲英畅阳魏斌郝兴霞
- 跨膈压及吸鼻跨膈压测定与重症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情况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跨膈压及吸鼻跨膈压测定与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02—2018-10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COPD机械通气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自主呼吸测试(SBT)前、SBT后5 min及30 min分别检测最大跨膈压及最大吸鼻跨膈压,同时记录SBT前的实验室指标。按照撤机结局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结果:失败组患者SBT前、SBT后5 min、SBT后30 min时的最大跨膈压及最大吸鼻跨膈压、SBT前的清蛋白(Alb)均明显低于成功组,SBT前的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肌酐(Scr)均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SBT前最大跨膈压<7 kPa、SBT前最大吸鼻跨膈压<6 kPa、CRP>5 mg/L是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COPD患者SBT前最大跨膈压及最大吸鼻跨膈压偏低会增加撤机失败的风险。
- 王慧张鑫薛乾隆杨淼
- 关键词: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撤机失败
- 颤搐性跨膈压联合膈肌复合动作电位监测在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应用研究
- 背景: COPD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由于肺动态过度充气,膈肌低平,初长度-张力关系处于收缩不利位置。COPD为慢性系统性炎症综合征的一种,吸烟、酸中毒、缺氧等因素导致氧自由基水平增高,通...
- 施荣华
- 关键词: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 文献传递
- 最大跨膈压、最大吸鼻跨膈压和颤搐性跨膈压在评价COPD患者膈肌功能中的价值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最大跨膈压、最大吸鼻跨膈压和颤搐性跨膈压在评价COPD患者膈肌功能中的价值,寻找更加可靠的评价膈肌功能指标,以便指导临床呼吸机撤机时机选择。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需行机械通气患者76例,依据患者检测指标最大跨膈压、最大吸鼻跨膈压和颤搐性跨膈压水平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常规组,常规组最大跨膈压〈7.00kPa,最大吸鼻跨膈压〈6.00kPa,颤搐性跨膈压〈1.00kPa;实验组最大跨膈压≥7.00kPa,最大吸鼻跨膈压≥6.00kPa,颤搐性跨膈压≥1.00kPa;依据临床常规撤机指标对患者进行尝试性撤机,观察两组患者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前、20分钟后及40分钟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饱和度(PaCO2)、氧合指数(OI)、出现紫绀例数及撤机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SBT前的PaO2、PaCO2、OI均无明显差异(P〉0.05),SBT20分钟及40分钟后实验组患者的PaO2及OI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的PaCO2及紫绀例数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最大跨膈压、最大吸鼻跨膈压和颤搐性跨膈压可有效反映患者的膈肌功能状态,从而为临床AECOPD患者的撤机进行更为准确的指导。
- 薛乾隆岳秉宏路继成和平王慧高继英
- 关键词:COPD膈肌撤机
- 颤搐性跨膈压与肺容量的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颈部膈神经磁波刺激时,肺容量位对颤搐性跨膈压(Twitch transdiaphragmatic pressure,Pdi(t))的影响,确定膈肌最适初长时的肺容量位,从而为临床上评估COPD膈肌功能及合理确定肺减容术减容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7名健康成人在颈椎磁刺激时,不同肺容量(RV、FRC-1/2ERV、FRC、FRC+1/5IC、FRC+2/5IC、FRC+3/5I、FRC+4/5IC、TLC)位所诱发的Pdi(t)的变化。结果 Pdi(t)在RV位时最大(34.18±8.8)cmH2O,随着肺容量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在TLC位达到最低值(5.83±5.64)cmH2O。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1.17-0.26X[(Y为Pdi(t),单位cmH2O;X为肺容量,用%VC来标化;r=0.98,P<0.01)]。结论膈肌的最适初长位于RV,磁刺激膈神经所诱发的Pdi(t)最大,并随着肺容量位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
- 张满燕朱顺平林健濂谢育坤郑则广
- 关键词:膈肌肺容量磁刺激
- 压力支持通气时中心静脉压、膀胱内压与跨膈压的相关性研究
- 2011年
- 目的了解压力支持通气时中心静脉压(Pcvp)、膀胱内压(Pblad)的变化与食道内压(Pes)、胃内压(Pgas)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测量基础水平PS时的Pes、Pgas、Pcvp、Pblad的值,然后PS以每次5cmH2O为量递减到0,或者到病人能够耐受的最小值,在呼吸平稳后测定Pes、Pgas、Pcvp、Pblad的值。结果笔者发现,△Pgas与△Pblad密切相关(r=0.904),而△Pes与△Pcvp密切相关(r=0.951)。当PS改变,△Pcvp-△Pblad与跨膈压改变相比较,相关系数从0.952到0.999。结论在机械通气时△Pcvp绝对值并不一定反映ΔPes。但是,在呼吸支持水平变化时测定两个数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跨隔压的变化,帮助评估所需呼吸支持的力度。
- 陈兴祥王国彬
相关作者
- 关宿东

- 作品数:118被引量:572H指数:11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
- 研究主题:膈肌 大鼠膈肌 生理学 教学改革 阿霉素
- 黎毅敏

- 作品数:333被引量:3,084H指数:25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机械通气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 何为群

- 作品数:121被引量:837H指数:16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机械通气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机械牵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葛奎

- 作品数:80被引量:37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糖尿病 创面愈合 糖尿病大鼠 皮肤组织 氨基胍
- 徐兵

- 作品数:167被引量:46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下颌骨骨折 颅颌面 导板 颅颌面外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