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10篇“ 转型社会“的相关文章
-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
- 2024年
- 回顾以往,一些经典的理论范式往往发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与迅猛转型相伴随,生产方式剧烈变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使得社会整合与秩序的问题日益凸显,但基于不同的历史实践,中西方给出的回答却是不同的。面对当下中国转型社会呈现的新特征,如何找出快速变动的经济社会中不变的逻辑,抓住新发展阶段中社会整合与团结的本质要素,这是伴随社会变迁持续发展的中国社会学的应答之问。据此,本文将从新公共性的历史建构与作用机制出发,对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路径、逻辑、机制与动力进行阐述。这项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有助于从学理上界定归纳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模式,继而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理论范式的创新。
- 李友梅
- 关键词:社会整合历史建构范式创新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变迁
- 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动力因素——基于成都两家社会企业的比较研究
- 2024年
-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一家营利组织和一家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动力因素,发现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动力可以从外部动力、内部动力及个人动力方面进行理解。但不同性质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动力各有侧重,即转型动力虽构成体系但并非平均发力。因此在实践中要处理好积极动力与消极动力、个人动力与组织动力以及转型动力不平衡与差异性等问题,促进社会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 何立军何立军李发戈
- 关键词: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
-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被引量:3
- 2024年
- 百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总体性转型,而理解把握这一总体性转型需要拓展到中国制度的公共性目标,深入阐释党、人民、国家与公共性的结构关系。在梳理相关理论范式基础上,可以发现,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公共性,经由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实践发展出的社会主义新公共性,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性融合,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以革命政党为领导核心实现了人民联合与社会团结,以所有人共有共享发展成果超越个体“偶然性”支配:通过依托于党以群众路线构建起基础性社会联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妥善协调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推动国家与人民相互交融、互促互馈互进,以协商实践和民主集中促进社会团结。可以说,新公共性天然内生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实践,其理论范式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关于新文明形态的构想。
- 李友梅
- 关键词:社会转型人民性范式创新
- 基于转型社会条件下中职生消极情绪及行为的转化对策
- 2023年
- 该论文研究了转型社会条件下中职生消极情绪及行为的转化对策。通过文献综述和定量研究,发现转型社会对中职生产生显著影响,导致消极情绪和行为增加。针对此问题,论文提出了转化对策,包括心理辅导与情绪管理、建立支持体系和发展个人能力。通过对策有效性的评估,揭示了积极成果和限制。该研究为中职生情绪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干预建议,为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提供参考。
- 范永军
- 关键词:转型社会中职生消极情绪
- 转型社会中的人际信任及其变迁被引量:12
- 2022年
- 文章利用2005年和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对比分析了中国居民人际信任水平和结构的变动情况。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总体上略有下降,城镇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居民。然而,在总体信任水平相对稳定的背后,中国居民人际信任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而言,基于亲缘、地缘、业缘关系的特殊信任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而对包括陌生人在内的一般信任水平则显著上升。因此,中国社会的所谓“信任危机”更多是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一般信任水平的上升幅度不足以抵消特殊信任水平的下降幅度所导致的结果。此外,人际信任水平还存在重要的群体差异。总体而言,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住房和汽车等资产、自评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表现出更高的人际信任水平,而收入的增加对提高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明显效果。
- 齐亚强张子馨
- 关键词:人际信任特殊信任
- 转型社会中流动人口的社会比较倾向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社会转型和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观念,流动人口进行社会比较的事项及参照群体选择倾向发生巨大的嬗变。对传统的“流出地—流入地”社会比较分析框架进行改进,利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4)的八城市专题调查数据检验流动人口的参照群体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考察流动人口如何选择自己的比较事项和参照群体。研究发现,利益和声望均是流动人口进行社会比较的重要事项,其中利益更为重要;在选择参照群体时,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同全社会的人进行比较,表现出“总体参照”的特征,而非已有研究所强调的“流入地社会”或“流出地社会”等“局部参照”。这意味着,人们在网络上接受信息的同时,会形成对社会的抽象认知,这种认知在社会比较等心理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王刘飞卢楠
-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转型社会比较
- 回归社会的数字治理——对一个案例的转型社会学考察被引量:13
- 2022年
- 数字技术的发展生成了新的社会生活空间。这冲击着既有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并带来了一系列新风险。以往的研究将这种冲击视为“技术作恶”的结果,认为应当制定并完善以技术逻辑为核心的规则体系,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控制。然而,在一个颇具社会影响力的信息安全事件中,各参与主体保护社会成员权益的规则不仅未能有效地阻断“技术作恶”,反而拖延甚至阻碍了社会成员自主的补救行动。究其原因,各参与主体制定的规则脱嵌于社会,各规则相互不兼容、内部不一致。因此,数字治理应当回归社会,其要义在于通过发挥社会的主体性作用来构建既有社会空间与不断拓展、形态多样的数字社会空间之间的通路,形成具有弹性、以人为本的规则体系。
- 闫泽华王天夫
- 关键词:数字社会社会治理技术逻辑以人为本
- 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分离式模式研究——以成都市L服务中心为例
- 2022年
- 部分非营利组织由于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难以维持生存,社会企业的出现缓解了非营利组织的困境,非营利组织通过向社会企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分离式模式,以成都市L服务中心为例,深入探讨组织转型采用分离式模式的原因,研究转型的过程及转型前后组织发生的变化,剖析组织成功转型的经验,以期为之后组织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王宇凡
-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
- 转型社会工作再探讨——超越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策略之争的新思路被引量:8
- 2022年
- 关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策略问题,学界长期围绕嵌入性(本土化)与自主性(专业化)进行争论。本研究试图通过土生化策略,总结地方性社会福利实践策略,走内生性发展道路,也只是增强本土社会工作发展自主性的一种姿态,但是容易陷入地方与全球、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陷阱。只有回到中国基层照顾和互助体系的转型过程,强化社会工作的增能和使能作用,协助微观主体参与中国照顾体系和互助体系的转型过程,才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出路。
- 郭伟和
- 社会工作机构转型社会企业的策略研究
- 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受到自主生存能力弱、资源俘获有限、过密化倾向明显等多维限制。目前,非营利组织通过转型为社会企业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备受学者关注。作为社会工作机构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社会企业在促进社会工作机构自我造血,提升机构...
- 孙碧乔
-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资源依赖
相关作者
- 张浒

- 作品数:12被引量:38H指数:1
- 供职机构:云南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公共性 转型社会 政治决策 利益集团 博弈分析
- 陈娜

- 作品数:72被引量:76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大学教授 新闻教育 新闻史 媒介表达 中国新闻史
- 莫良元

- 作品数:42被引量:116H指数:5
- 供职机构: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 研究主题:司法法治 转型社会 自由心证制度 价值维度 司法改革
- 王彬

- 作品数:198被引量:61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法律解释 法律论证 后果主义 民间法 本体论
- 赵立新

- 作品数:32被引量:400H指数:10
-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资本 养老 社会支持 转型社会 胶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