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0篇“ 辣椒素受体“的相关文章
辣椒素受体在皮肤光老化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光老化是外源性老化的一个重要因,在现行治疗中,大多以防晒、抗氧化、物理化学疗法促进胶原新生等方法为主要手段,但疗效不能满足大多数患者需求。近期研究显示辣椒素受体(TRPV1)在光老化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一些已用于抗衰老的成分亦可通过TRPV1起作用,而新型TRPV1靶向制剂在体内外的实验结果中,均显示靶向离子通道制剂有望成为光老化的潜在治疗策略。
何沂桢吴秋菊
关键词:辣椒素受体TRPV1光老化
辣椒素受体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2024年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其典型症状为间断性腹痛、腹泻。IBS-D有病程长、症状易反复等特点,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功能性疾病。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失衡、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相关。有研究表明,辣椒素受体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辣椒素受体参与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失衡、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的具体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探索IBS-D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崔筱刘亮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辣椒素受体内脏高敏感脑-肠轴肠道菌群
一种辣椒素受体拮抗剂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辣椒素受体拮抗剂。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治疗疼痛的可作为辣椒素受体拮抗剂为延胡索的提取物,其镇痛效果良好的同时无毒副作用,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极具开发前景。所述延胡索的提取物通过竞争性结合Trpv1,使Trpv1...
谭小宁梁子成柳卓张振何丹
油酸、亚油酸通过辣椒素受体1缓解小鼠烫伤疼痛
2024年
目的筛选山茶油中辣椒素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TRPV1)的潜在抑制剂,并探究其在烫伤小鼠疼痛缓解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测试山茶油中部分不饱和脂肪酸与TRPV1的结合作用;利用蛋白热偏移实验(thermal shift assay,TSA)验证SPR实验中部分阳性化合物与TRPV1的结合;制备小鼠轻、中度烫伤模型,通过观察小鼠扭体、舔咬次数和监测血压变化,测试油酸、亚油酸软膏对疼痛的缓解作用;采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6(interleukin-6,IL-6)和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水平的变化。结果SPR结果提示油酸、亚油酸能与TRPV1结合,解离常数(KD)值分别为(2.12±0.15)μmol/L和(1.84±0.22)μmol/L;TSA实验发现,油酸和亚油酸对TRPV1蛋白的热稳定具有显著的提升;体内实验发现油酸和亚油酸可显著降低烫伤小鼠的扭体和舔咬伤口次数,同时还对小鼠血压具有稳定作用;ELISA发现油酸和亚油酸还具有提升β-内啡肽和降低IL-6水平的功能。结论油酸和亚油酸可通过结合并抑制TRPV1,在烫伤小鼠体内发挥镇痛作用。
郑婵张雅雅王占祥
关键词:TRPV1镇痛
辣椒素受体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病因是胃内容物逆流直食管或口腔引起的。目前,此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迄今为止,人们对胃食管反流的发病机制主要集中于反流机制方面深入探讨并研究。但近几年来,分子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综述旨重点探讨辣椒素受体对GERD发病机制进行叙述。
苏拉依曼·牙库甫李义亮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辣椒素受体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子宫腺肌病疼痛与辣椒素受体、P物质及雌激受体α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辣椒素受体(TRPV1)、P物质和雌激受体α(ER-α)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痛经的关联性,为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7月到2019年2月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绝经前患者51例为子宫腺肌病组,不合并子宫腺肌病及痛经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绝经前患者14例作为子宫正常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上述病灶中TRPV1、P物质和ER-α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bolt方法检测TRPV1和ER-α的蛋白表达,将其与痛经程度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子宫腺肌病组TRPV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子宫正常对照组(P均<0.01)。子宫腺肌病中P物质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子宫腺肌病中ER-α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中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子宫腺肌病组TRPV1、P物质和ER-αmRNA的表达与疼痛的VAS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548,P<0.01;r=0.350,P<0.01;r=0.292,P=0.049)。但TRPV1和ER-α蛋白在子宫腺肌病无-轻度痛经组和中-重度痛经组中未发现显著差异。结论子宫腺肌病中TRPV1、ER-α和P物质mRNA表达升高,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性,提示这些因子可能在子宫腺肌病疼痛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刘露郭红燕
关键词:辣椒素受体P物质雌激素受体Α
辣椒素受体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辣椒素,植物辣椒中的一类辣味成分,通过激活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TRPV1),又称辣椒素受体,在心血管疾病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调节作用是利是弊,在国内外各个研究中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深入探索与挖掘TRPV1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潜在作用靶点,有助于为辣椒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本文主要综述了辣椒素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何新雨马茜钰黄亚晓曾小娟胡世娇乔文伟张锦
关键词:辣椒素受体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治伤巴布剂影响辣椒素受体表达的机制探讨
2022年
目的探讨治伤巴布剂影响辣椒素受体(vanilloid receptor 1,VR1)表达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治伤巴布剂组、云南白药膏组,每组9只,每组分3个亚组。正常组大鼠足底贴敷空白膏剂;其余3组大鼠采用经典福尔马林溶液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用所需膏剂对应外敷于各组大鼠足底。各组大鼠的3个亚组分别给予足底连续贴敷相应膏药1、3、7 d。在3个时间点取L3~L6节段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运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在3个时间点DRG中VR1的表达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在3个时间点足底肌肉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以及DRG中p-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伤巴布剂组和云南白药膏组中不同时间点VR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足底肌肉中NGF水平和DRG中p-p38MAPK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与云南白药膏组比较,治伤巴布剂组不同时间点VR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足底肌肉中NGF水平和DRG中p-p38MAPK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治伤巴布剂通过NGF/p38MAPK/VR1信号通路产生镇痛作用,并且镇痛效果优于云南白药膏。
郑吉云邵先舫张峻峰潘晓彦李岗夏新华闫蕾
关键词:P38MAPK辣椒素受体背根神经节
辣椒素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近年来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辣椒饮食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等主要慢性病的独特保护因。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辣椒素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辣椒素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陈鑫楚兰
关键词:辣椒素受体动脉粥样硬化
野木瓜三萜皂苷镇痛活性及其对辣椒素受体的调控作用
2022年
目的:研究中药野木瓜镇痛作用的有效部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发的大鼠炎性痛模型,观察野木瓜中的三萜皂苷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并提取出完全弗氏佐剂诱发的炎性痛大鼠的背根神经节,应用Western Blot技术,观察野木瓜三萜皂苷对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辣椒素受体表达量的影响;最后,应用膜片钳技术,观察野木瓜三萜皂苷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辣椒素诱发的受体电流峰值的抑制效应。结果:野木瓜三萜皂苷在连续给药3天后,能够显著增加完全弗氏佐剂诱发的炎性痛大鼠痛阈,并下调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辣椒素受体表达量。野木瓜三萜皂苷还能抑制大鼠背根神经节上辣椒素诱发的受体电流峰值,呈浓度依赖关系。结论:三萜皂苷可能是野木瓜镇痛的有效部位之一,其外周镇痛的机制可能与其对辣椒素受体的调控有关。
陈素杜培成松杨光忠李竣阳小飞
关键词:野木瓜镇痛作用完全弗氏佐剂三萜皂苷辣椒素受体

相关作者

梁杰贤
作品数:59被引量:189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研究主题:麻醉处理 内皮素-1 辣椒素受体 全身麻醉 体外循环
万有
作品数:135被引量:1,865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神经病理痛 电针 脊神经结扎 疼痛 针刺镇痛
张陆勇
作品数:561被引量:1,815H指数:22
供职机构:广东药科大学
研究主题:化学领域 药物 雷公藤甲素 化合物 衍生物
严明
作品数:119被引量:15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
研究主题:拮抗剂 激酶 化合物 激动 分液器
张艳
作品数:294被引量:1,763H指数:2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容忍 颌下腺 病理生理学 芳香 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