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诱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的特点,并初步探究其致敏机制。方法以大鼠嗜碱性细胞白血病细胞(RBL-2H3)作为热毒宁注射液诱发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评价模型。采用中性红染色法观察致敏时细胞脱颗粒的形态变化,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的释放率来反映细胞的脱颗粒程度,MTT法评价致敏时的细胞活力;ELISA法测定白介素-4(IL-4)含量的变化,Fluo-3 AM Ca^(2+)荧光探针探究Ca^(2+)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热毒宁注射液可以引起RBL-2H3脱颗粒,剂量依赖性地增加细胞内β-hex以及IL-4的释放率,但是对细胞活力并没有影响;同时,热毒宁注射液作用于RBL-2H3后,Fluo-3 AM Ca^(2+)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先增加后减弱,细胞内Ca^(2+)浓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热毒宁注射液通过调节细胞内Ca^(2+)的浓度引起RBL-2H3脱颗粒,诱导β-hex以及IL-4等相关炎性介质的产生,从而引发速发型过敏反应。
含有倍半萜类天然产物制备而成的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其中以皮肤过敏反应最为普遍。但造成这种过敏反应的原因是否与倍半萜类物质共同含有的3个异戊二烯单元相关尚不明确,因此用药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倍半萜类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不是抗原或半抗原,有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的方式引发过敏样反应。近期研究证实,肥大细胞上的一种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X2, MRGPRX2)是介导多种小分子药物引发过敏反应的关键靶点,不同于IgE介导的Ι型过敏反应,这种反应与给药剂量和速度具有直接相关性,首次接触致敏物即会出现过敏症状,被称为类过敏反应。本文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倍半萜类物质均引发类过敏反应。实验选取倍半萜类物质人参皂苷Re和Rb1及吉马酮等进行钙成像筛选分析。结果表明,仅吉马酮可通过MRGPRX2激活钙动员,引起肥大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进一步以吉马酮为研究对象,通过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测定和组胺释放量测定实验证实吉马酮能够直接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进一步利用siRNA敲低MRGPRX2受体表达和吉马酮与环丙沙星的竞争性结合实验证实了作用靶点为MRGPRX2。结果表明,吉马酮可通过MRGPRX2受体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引发类过敏反应,这可能是含吉马酮成分中药注射剂引发皮肤过敏反应的原因。
随着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在中医药几千年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诞生了中药新剂型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TCMI),因其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疗效好,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对一些疑难杂症方面有很好疗效,例如康艾注射液等。随着临床上广泛应用,关于TCMI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随之增多,其中最主要的类型是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