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7篇“ 退热作用“的相关文章
- 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探讨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退热作用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通过观察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的退热作用,从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刺络拔罐法的退热机制。方法将72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刺络组、拔罐组和刺络拔罐组,每组12只;复制内毒素致热家兔模型,并进行相应治疗干预。连续6 h记录家兔体温;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采用Oxygraph-2k系统检测线粒体功能;检测各组家兔大腿肌肉组织中ATP含量;采用Wes全自动蛋白质印迹定量分析系统检测家兔大腿肌肉组织解偶联蛋白2(UCP2)、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复制成功,4个治疗组家兔体温均低于模型组;空白组家兔骨骼肌线粒体形态完整,其中经刺络拔罐法治疗后线粒体形态最接近正常;刺络拔罐组线粒体CII OXPHOS阶段耗氧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刺络拔罐组家兔肌肉组织ATP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刺络拔罐组肌肉组织Mfn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UCP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骨骼肌中UCP2蛋白表达,促进Mfn2蛋白表达,推动骨骼肌内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进程,增加线粒体内ATP合成相关。
- 刘文宇王鑫王莹吴瑾相博文裴莹
- 关键词:刺络拔罐线粒体能量代谢UCP2MFN2
- 不同粒径石膏煎液对大鼠的退热作用研究
- 2024年
-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粒径石膏水煎液对发热大鼠的退热效果。选取体质量约200 g的SPF雄性SD大鼠63只,适养结束后,除空白对照组(C组)外,其余大鼠均按照10 mL/kg体质量注射20%酵母悬液,注射后2 h测定肛温,将造模成功大鼠54只随机分为9组,即模型组(M组)、普通石膏煎液混悬液组(PH组)、普通石膏煎液上清液组(PQ组)、微米级石膏煎液混悬液组(WH组)、微米级石膏煎液上清液组(WQ组)、纳米级石膏煎液高剂量组(NG组)、纳米级石膏煎液中剂量组(NZ组)、纳米级石膏煎液低剂量组(ND组)、布洛芬口服混悬液阳性对照组(YD组)。给予相应药物后连续6 h观测肛温。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发热相关激素与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大鼠下丘脑中发热相关激素水平。结果显示,给药后1 h,YD组大鼠体温显著低于M组(P<0.05),给药后1~6 h YD组显示出良好退热作用,给药后5~6 h,退热效果减弱;PQ组和WQ组无明显退热作用;PH组、WH组、NG组、NZ组和ND组发热大鼠有不同程度退热,其退热作用发挥于给药后5 h;给药后6 h,NG组退热作用优于布洛芬混悬液;相较于C组,M组和各治疗组大鼠内生性致热原水平显著提高(P<0.05),发热中枢调节介质水平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相较于M组,各治疗组大鼠发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提示,各粒径石膏煎液对大鼠发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以PH组和NG组效果最佳,其机制为降低发热的内生性致热原水平和调节中枢调节介质水平,从而降低体温。
- 崔宇擎王霄杨晓辰王皓蕊郭丽华郑燕翟向和史万玉
- 关键词:粒径石膏退热作用
- 一种具有退热作用的中药保健贴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退热作用的中药保健贴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药保健贴包括含医用压敏胶的敷贴器和中药膏料,所述中药膏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原料:金银花60‑80份、连翘35‑55份、黄芩30‑50份、板蓝根60‑80份、淡...
- 丁瑞敏王小兰谢智勇林梦感
- 一种有抗过敏退热作用的消炎药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抗过敏退热作用的消炎药,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每1000片含安尔乐19000mg、仙特敏9000mg、羧甲淀粉钠10000mg、预胶化淀粉4000mg、矫味剂5000mg。有益效果在于:安尔乐通过抑制环...
- 侯玉才
- 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发热模型大鼠的退热作用和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研究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退热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皮下注射20%酵母混悬液,制备酵母发热模型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布洛芬组、柴桂低剂量组、柴桂中剂量组、柴桂高剂量组,每组9只,模型组给予0.75 mL/kg剂量生理盐水溶液灌胃,布洛芬组给予0.75 mL/kg剂量右旋布洛芬口服混悬液灌胃,柴桂各剂量组分别给予1.25 mL/kg、2.5 mL/kg、5 mL/kg剂量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灌胃;另取9只未造模大鼠为空白组,给予0.75 mL/kg剂量生理盐水溶液灌胃。给药1 h、2 h后,比较各组大鼠体温变化情况;给药2 h后,比较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NO)、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及下丘脑前列腺素E_(2)(PGE_(2))、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1 h、2 h后各给药组大鼠体温升高幅度均有所降低,且随着时间延长体温下降趋势越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柴桂各剂量组大鼠IL-1β、NO、MOP含量以及PGE_(2)、cAMP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柴桂各剂量组的效应强度与剂量均正相关,但均弱于布洛芬组。结论: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能够降低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体温升高,且退热作用较为温和;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血清炎症介质IL-1β、NO、MOP的生成与释放,减少下丘脑发热中枢PGE_(2)、cAMP的合成与释放有关。
- 洪倩马增春王增慧韩莉王青杨阳
- 关键词:退热作用炎症介质
- 基于肠道菌群和机体产热通路探讨葛根和粉葛对风寒表证大鼠模型的退热作用
- 目的: 本研究为了明确葛根和粉葛对风寒表证大鼠模型的解热药理作用,从肠道菌群和机体体温调控中的产热机制两个角度来研究其解热作用机制。 方法: 1.葛根和粉葛对风寒表证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 运用风寒体表降温吹风法...
- 席超
- 关键词:粉葛肠道菌群
-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葛根、粉葛对风寒表证大鼠模型退热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研究葛根、粉葛对风寒表证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并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葛根3.2、6.4 g/kg组、粉葛3.2、6.4 g/kg组,每组12只。模型对照组大鼠连续5 d在模拟风寒环境下,正常对照组大鼠在室温环境下,各组大鼠均自由活动、摄食、饮水。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葛根、粉葛组大鼠灌胃相应剂量的药物,1次/d,连续给药4 d;每天同一时间段内记录大鼠的体温变化,末次给药后,采用指腹按摩法促进排便,收集大鼠的新鲜粪便,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法对大鼠粪便DNA进行16S rRNA V3~V4区域测序,探讨葛根、粉葛对风寒表证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葛根、粉葛对风寒表证模型大鼠具有退热作用。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分析发现,葛根、粉葛对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也呈现出差异,其中普雷氏沃菌(Uncultured_bacterium_g_Prevotella)和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_johnsonii)两个菌种与炎症因子密切相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中的普雷氏沃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约氏乳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对比,葛根6.4 g/kg组中的普雷氏沃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约氏乳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葛根、粉葛可改善风寒表证大鼠的症状且有效降低大鼠发热体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肠道普雷氏沃菌和升高肠道约氏乳杆菌丰度有关。
- 席超徐尚呈王心怡许经萍崔艳茹刘荣华朱卫丰屈飞
- 关键词:粉葛肠道菌群退热
- 治伤风颗粒对发热大鼠模型退热作用的研究
- 2022年
- 目的:研究治伤风颗粒对干酵母致热模型大鼠的退热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布洛芬组和治伤风颗粒组,采取预防性给药方式,连续灌胃3 d。禁食不禁水6 h后测得基础体温,再灌胃1次,0.5 h后造模,每间隔1 h测肛温并记录,造模后5 h测肛温后再灌胃1次,末次测肛温后麻醉大鼠并收集其相关血清及下丘脑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生化法检测下丘脑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前列腺素E2(PGE2)、环磷酸腺苷(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精氨酸血管升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及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下丘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相比于模型组,治伤风颗粒组大鼠下丘脑和血清中IL-1β、TNF-α、IL-6、PGE2和cAMP含量,下丘脑CRH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下丘脑和血清中AVP含量,下丘脑NE、α-MSH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伤风颗粒组大鼠神经元空泡变性、核固缩程度浅,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治伤风颗粒对酵母致热模型大鼠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其机制与下调下丘脑和血清中的IL-1β、IL-6、TNF-α、PGE2和cAMP以及下丘脑中的CRH表达,上调下丘脑和血清中的AVP以及下丘脑中的NE和α-MSH的表达有关。
- 储小毛王新汝李泽庚李泽庚
- 关键词:解热作用
- 一种小柴胡颗粒退热作用靶点的确证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柴胡颗粒退热作用靶点确证的方法。本发明筛选得到小柴胡颗粒化学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并利用chEMBL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功能分类;通过疾病数据库获取发热靶点,将小柴胡颗粒潜在作用靶点与发热症状靶点取交...
- 刘宏郑如文毕聪蒋研风羊江志强张俊华杜海泳
- 文献传递
- 小柴胡颗粒退热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解析及确证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究小柴胡颗粒发挥退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指纹图谱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技术分离鉴定小柴胡颗粒化学成分;应用PubChem、Swiss和chEMBL数据库获取成分靶点并对其进行分类;利用GeneCard、DisGeNET数据库获取发热症状靶点;将药物靶点与发热靶点取交集,构建小柴胡颗粒退热靶点库,并筛选其中的核心靶点;构建干酵母致热大鼠模型,监测大鼠24 h内体温并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得到小柴胡颗粒化学成分66个,退热潜在靶点68个,分类数量最多的类别为酶类,包括激酶、蛋白酶、氧化还原酶、磷酸酶等;小柴胡颗粒可显著降低干酵母致热大鼠在造模后4~24 h的体温,且中高剂量与阿司匹林作用相当;可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环氧合酶2(PTGS2)含量,对核因子κB(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水平亦有一定的降低作用。结论小柴胡颗粒对酵母致热大鼠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的体温均有显著降低作用,退热机制关联机体发热的多个环节,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抑制内生致热原和发热介质前列腺素E2(PGE2)合成的主要限速酶环氧合酶2有关。
- 马蓉刘宏郑如文许招懂江志强张俊华蒋研风羊毕聪
- 关键词:小柴胡颗粒退热内生致热原环氧合酶2
相关作者
- 倪菊秀

- 作品数:49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厌食症 治疗小儿 儿童 小儿厌食症 羚羊角粉
- 朱漓

- 作品数:9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 研究主题:退热作用 腰痛灵栓 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神经元活动
- 李建恒

- 作品数:60被引量:224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药学院
- 研究主题:丹参 AM真菌 扑热息痛 滴鼻剂 多糖
- 张晓琼

- 作品数:11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 研究主题:针感 退热作用 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神经元活动
- 赵燕燕

- 作品数:171被引量:809H指数:14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药学院
- 研究主题:百草枯 胶束毛细管电泳 百草枯中毒 高效液相色谱法 血液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