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1篇“ 通俗教育“的相关文章
- “笔说”《聊斋》系列小说之通俗教育功能
- 2024年
- 《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一度被“精英文化圈”的士子们奉为“研文之助”,而到了清末民初的北京,借由新兴媒介——报刊之功,其受众扩展至“平民文化圈”。当时的有识之士从形式到内容等多方面对《聊斋志异》进行了改编,努力使之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通俗教育蓝本,以期实现此系列小说“消愁破闷的心理疗愈功能”“破除迷信、启牖民智之功能”“隐恶扬善、有功名教之功能”和“讥刺时弊与‘达民隐’功能”。
- 王金花
- 关键词:《聊斋志异》通俗教育
- 探究清末民初通俗教育的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 2024年
-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阶层局限于以官绅阶级为代表的精英阶层的培养和教化,却忽视了对广大下层平民百姓的教育。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统治阶级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通俗教育迫在眉睫,在区域视角下探究东北地区通俗运动的发展情况和成果,对于东北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
- 刘羽飞
- 关键词:通俗教育清末民初
- 江苏通俗教育馆研究(1916-1929)
- 通俗教育是一种以通俗的方式向普通民众传授浅显易懂的知识,以增进民众常识、革新社会习俗的教育形式。通俗教育馆是民国初期由政府建立并主导的一种通俗教育机构。它与学校有别,是面向全体社会民众实施通俗教育的综合机关。清末,西学东...
- 李函枰
- 关键词:社会教育
- 大众视角:六百字编通俗教育课本的编辑出版特色
- 2021年
- 六百字编通俗教育教材系列是民国时期第一套面向失学民众的社会教育教材。为实现广泛教化民众的目的,课本从编辑到发行均秉持大众视角。教材内容字少句浅,贴近民众认知,便于普及常识;发行过程中侧重低价销售、卖赠结合,充分利用通俗夜校与报刊宣传使之风行全国。这套教材无论对于今天推广社会教育,还是对于课本编撰、出版发行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启示价值。
- 马春霞芦会影
- 关键词:社会教育
- 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
- 近代中国的通俗教育是以通俗直观的方式向普通民众授以浅显易懂的常识,以增进民众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科学常识以及革新社会习俗的社会教育活动。通俗教育肇始于清末,兴盛于民初,衰弱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近代中国政府及知识界在内...
- 马春霞
- 关键词:通俗教育
- 文献传递
- 民初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小说审查被引量:4
- 2020年
- 民国初建,社会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下设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小说股,负责小说审查,而政治角力、租界文化管理权属等渗透其中。鲁迅首任主任,确立规章制度,分品奖惩;褒奖笔墨雅洁、宗旨正大、提倡美德、有益社会人心的自著小说和以“林译”为主的翻译小说,查禁有伤风化、贻害人心的淫秽小说。蔡元培发表演讲,洞察黑幕小说病根,研究会劝告小说家勿再编黑幕小说,产生广泛反响。在新旧文化转型的关口,这一系列奖优黜劣措施,促进了小说观念的变革,对现代小说的萌生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周兴陆
- 关键词:黑幕小说翻译小说小说观念租界文化
- 20世纪20年代湖南通俗教育研究——以《湖南通俗日报》为中心
- 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唤醒普通民众的重要性。通俗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赋予启导国民、改良社会的功能而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全国通俗教育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地区政府当局与教育界共同努力,使...
- 李阳升
- 关键词:通俗教育教学实践
- 通俗教育研究会史
- 《通俗教育研究会史》一书为“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史”丛书的分册之一。主要从通俗教育的历史概述、通俗教育研究会的起源、通俗教育研究会的组织架构与活动、通俗教育研究会各股工作实况等方面对创办于北洋政府时期的通俗教育研究会的产生、...
- 刘嘉恒
- 民国通俗教育馆的国民常识启蒙及其困境——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 2019年
- 民国初年,在政府推动下,通俗教育馆较早建立于江苏,成为国民常识启蒙的综合性社教机构。江苏教育行政当局将通俗教育馆设于文庙,欲借助文庙这一深具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文教场域,让民众一踏入通俗教育馆就受到启蒙教育。主办者通过馆内的博物展览使民众在参观展品的过程中体会直观的常识教育;馆内的讲演使民众在"耳闻馆之言"的情境中受到常识的启蒙。不过,通俗教育馆在运作过程中亦面临着经济竭蹶、人事制度不够健全、各方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困境,影响了其国民常识启蒙的成效。
- 马春霞
- 关键词:社会教育
- “新剧过台湾”的现代性悖论——以厦门通俗教育社为线索被引量:2
- 2019年
- 1923—1925年间台湾最早的新剧演出团体"鼎新社"和"星光演剧研究会"成立,这两个社团的发起者受厦门通俗教育社影响,引进新剧剧本及演出方式,推动了台湾新剧运动的兴起。厦门通俗教育社代表民初厦门的新剧活动,其结合着地方精英领导的社会教育和近代市政建设,使演剧充分介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现代文化的启蒙借助于传统的人情社会得以施行。而当新剧被引进台湾后,因缺乏现代与传统、精英与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最终归于失败。两岸新剧活动的差异为探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 吴舒洁
相关作者
- 吴洪成

- 作品数:391被引量:529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 研究主题:书院 清代 述论 奴化教育 教育
- 李宗刚

- 作品数:175被引量:405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五四文学 教育体制 文学教育 民国 英雄叙事
- 王瑞光

- 作品数:27被引量:48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电影审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洋政府时期 通俗教育 乡村
- 郭丽平

- 作品数:24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卢作孚 高职院校 教育实验 教育救国 教育活动
- 杨才林

- 作品数:16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教育 民国 民国时期 民国社会 民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