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34篇“ 邻近节段“的相关文章
- 多节段脊柱融合术在治疗复杂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索多节段脊柱融合术(MFSS)在治疗复杂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复杂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11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观察组采用MFSS。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VSA评分)、脊柱功能(ODI指数)、生活质量、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脊柱融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术后6m,两组的VSA评分与ODI指数均较术前有下降,且观察组的VSA评分与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比术前提高,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m,观察组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节段脊柱融合术应用在复杂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能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缓邻近节段的退变,改善脊柱功能。
- 杜习起张珂苏威
- 关键词:疗效邻近节段退变
- 邻近节段动态稳定系统联合显微镜下MIS-T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讨邻近节段动态稳定系统联合显微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于东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35例)。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术后1年)时两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临床疗效、椎体活动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椎体活动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评分均更低,椎间隙高度、JOA评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邻近节段动态稳定系统联合显微镜下MIS-T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优于单项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术后引流量少,术后创伤小,有利于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情况,改善脊柱功能,利于患者早日恢复正常。
- 罗林峰张斌山庄沙斌尹超逸
-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
- 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
- 2024年
-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26例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椎间孔入路11例,经椎板间入路15例。单侧减压21例,双侧减压5例。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并发症。手术时间(85.4±21.7)min,手术出血量(19.8±5.9)ml,术中透视次数(7.7±2.4)次。术后即刻下肢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P=0.000)。术后随访10~24个月,(16.0±3.7)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F=105.444、852.714,均P=0.000),JOA评分显著增加(F=256.222,P=0.000)。末次随访疗效为优18例(69.2%),良5例(19.2%),可3例(11.5%),优良率88.5%(23/26)。结论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张树文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王浩
-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探讨单节段和双节段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 tsegmentd egeneration,ASD)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脊柱外科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患者75例,根据最终随访时是否存在ASD,将患者分为ASD组和非ASD(NASD)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是否存在骨质疏松、职业、吸烟史等,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对比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及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高度、成角,及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等。分析其对术后发生ASD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性别、BMI、随访时间、职业、吸烟史、高血压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骨质疏松患者的比例高于NASD组(P<0.05),术中相关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参数中,固定椎近端头侧第1个椎间隙的高度,术前及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椎间成角,术后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在两组中的数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盆入射角(PI)在两组中数据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节段和双节段腰椎融合术中,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骨质疏松、术前及术后邻近节段椎间成角较大、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高度较大是术后发生 ASD 的危险因素,腰椎融合术后LL、SS、PT与术后发生ASD密切相关。
- 戴彬尤涛丁欣田
- 关键词:腰椎邻近节段退变
- 腰椎融合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研究现状被引量:1
- 2024年
- 邻近节段退变是腰椎融合术后严重并发症,而术前责任节段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此类情况是否需要一期干预目前尚存争议。该文对术前责任节段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分型及防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优化手术流程提供临床指导。
- 陈龙王小阵邓莉鲁齐林
-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术后并发症
- 一种湿接缝滞后施工后的合龙段及其邻近节段的施工方法
- 本发明涉及桥梁建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湿接缝滞后施工后的合龙段及其邻近节段的施工方法,在具有N个节段的标准段中,相邻两节段的湿接缝浇筑滞后i个节段进行,包括以下步骤:吊装第N节段的标准段钢梁;对第N节段进行斜...
- 刘玉雄赵健刘长辉安路明孙雷雷李文斌于超尤春颖陈美宇宋林肖云飞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
- 2024年
- 腰椎退变性疾病常引起慢性腰痛,腰椎减压及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有效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但长期随访发现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发生率并不低,是导致二次手术的主要因素。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机制涉及生物力学、生理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和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病理发展过程。本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因素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干预邻近节段病变提供理论依据。
- 欧裕福肖增明
- 关键词:腰椎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生物力学
- 连续双节段颈椎前路杂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双节段颈椎前路杂合手术(Hybrid Surgery,HS)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2年9月行双节段杂合手术的患者49例,根据杂合手术的两种手术方式的相对位置分为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ACDF/ACDR组)和ACDR/ACDF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比较两组上下位邻近节段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ROM)、颈椎退化程度Rydman分级、颈椎间盘退变Miyazaki分级、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共纳入ACDF/ACDR组15例,ACDR/ACDF组34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为(60.14±15.16)岁;随访时间为(36.00±12.13)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计算两组患者的下位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为36.7%,比上位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22.4%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患者在接受杂合手术前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邻近节段退变;杂合手术不同的手术方式选择并不会显著影响术后的症状改善和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杂合手术后的下位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相比上位邻近节段更高,但无显著差异。
- 唐浩杰刘忠瀚吴官炜赵思浩赵子义柳根哲尹辛成郑皓云陈超李春根
-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双节段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
- 2024年
-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9年7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1~72岁,本次手术距离腰椎固定术后3~15年。手术节段:L_(3-4)3例,L_(4-5)12例,L_(5-S1)11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术后即刻、1 d、1个月、3个月和2年进行VAS评分,术后2个月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2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患者术后较术前症状明显改善,腰痛及下肢疼痛减轻,术后即刻、1 d、1个月、3个月以及术后2年的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2年时ODI指数显著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21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结构破坏小,减压彻底,术后患者恢复快,疗效满意。
- 高利峰刘雅普李鹏郑笑臣王松茂徐永辉候秀伟吴广良
-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椎间盘突出症
- 多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13例行多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分为退变组(40例)与非退变组(173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0个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邻近椎间盘退变、术前终板损伤、融合节段数、T 1倾斜角及枕颈角(P<0.05)。结论多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与融合节段数、术前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及颈椎矢状位参数相关。
- 范佳俊陈烽高威陈哲
- 关键词:颈椎病邻近节段退变
相关作者
- 田伟

- 作品数:1,043被引量:3,379H指数:30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脊柱 椎弓根螺钉 机器人辅助 脊柱外科
- 徐宏光

- 作品数:310被引量:1,387H指数:17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 研究主题:软骨细胞 椎间盘 退变 椎间盘退变 颈椎
- 梁斌

- 作品数:257被引量:1,15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不连 体外冲击波 骨水泥 内固定
- 杨晋才

- 作品数:186被引量:926H指数:1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腰椎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孔 COFLEX 脊柱
- 杨雍

- 作品数:215被引量:832H指数:1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研究主题:腰椎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并发症 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