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70篇“ 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文章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探讨单节段和双节段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 tsegmentd egeneration,ASD)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脊柱外科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患者75例,根据最终随访时是否存在ASD,将患者分为ASD组和非ASD(NASD)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是否存在骨质疏松、职业、吸烟史等,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对比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及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高度、成角,及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等。分析其对术后发生ASD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性别、BMI、随访时间、职业、吸烟史、高血压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骨质疏松患者的比例高于NASD组(P<0.05),术中相关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参数中,固定椎近端头侧第1个椎间隙的高度,术前及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椎间成角,术后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在两组中的数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盆入射角(PI)在两组中数据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节段和双节段腰椎融合术中,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骨质疏松、术前及术后邻近节段椎间成角较大、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高度较大是术后发生 ASD 的危险因素,腰椎融合术后LL、SS、PT与术后发生ASD密切相关。
- 戴彬尤涛丁欣田
- 关键词:腰椎邻近节段退变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
- 2024年
- 腰椎退变性疾病常引起慢性腰痛,腰椎减压及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有效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但长期随访发现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发生率并不低,是导致二次手术的主要因素。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机制涉及生物力学、生理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和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病理发展过程。本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因素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干预邻近节段病变提供理论依据。
- 欧裕福肖增明
- 关键词:腰椎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生物力学
- 连续双节段颈椎前路杂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双节段颈椎前路杂合手术(Hybrid Surgery,HS)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2年9月行双节段杂合手术的患者49例,根据杂合手术的两种手术方式的相对位置分为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ACDF/ACDR组)和ACDR/ACDF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比较两组上下位邻近节段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ROM)、颈椎退化程度Rydman分级、颈椎间盘退变Miyazaki分级、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共纳入ACDF/ACDR组15例,ACDR/ACDF组34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为(60.14±15.16)岁;随访时间为(36.00±12.13)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计算两组患者的下位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为36.7%,比上位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22.4%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患者在接受杂合手术前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邻近节段退变;杂合手术不同的手术方式选择并不会显著影响术后的症状改善和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杂合手术后的下位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相比上位邻近节段更高,但无显著差异。
- 唐浩杰刘忠瀚吴官炜赵思浩赵子义柳根哲尹辛成郑皓云陈超李春根
-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双节段
- 腰椎融合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研究现状
- 2024年
- 邻近节段退变是腰椎融合术后严重并发症,而术前责任节段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此类情况是否需要一期干预目前尚存争议。该文对术前责任节段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分型及防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优化手术流程提供临床指导。
- 陈龙王小阵邓莉鲁齐林
-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术后并发症
- 双节段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双节段ACDF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60例患者,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分为ASD组和非ASD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吸烟史等一般资料,以及颈椎矢状位参数C_(2-7)Cobb角、C_(2-7)矢状位轴向距离、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T_(1)倾斜角(T_(1)slope,T_(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等参数。结果60例患者中,22例发生ASD,占36.67%;38例未发生ASD,占63.30%。ASD组和非ASD组患者的性别构成、BMI、吸烟史和手术节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D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非ASD组(P<0.05)。对术前两组患者的C_(2-7)Cobb角、TIA、NT参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的术前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显著大于非ASD组(P<0.05)。末次随访时,ASD组的C_(2-7)Cobb角显著小于非ASD组(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的TIA、T_(1)S和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双节段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密切相关,手术节段Cobb角恢复不良导致C2-7Cobb角的丧失,并且术前较大的cSVA值是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 沈健杜怡斌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腰椎退变性疾病接受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患者234例,男102例、女132例,年龄(60.1±10.0)岁(范围41~78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ASD分为ASD组和无A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distal lordosis,DL)、融合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各独立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0.6±11.9)个月(范围60~121个月)。234例患者中116例术后发生ASD。ASD组与无ASD组年龄(t=2.697,P=0.008)、融合节段(χ2=16.439,P<0.001)、术前PT(t=2.268,P=0.024)、术前LL(t=2.042,P=0.042)、术前DL(t=2.724,P=0.007)、术后DL(t=3.104,P=0.002)、术后LDI(t=2.063,P=0.040)及手术前后SVA差值(Z=2.001,P=0.04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LDI降低(OR=0.971,P=0.002)、双节段融合(OR=3.477,P<0.001)、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OR=0.992,P=0.039)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融合节段数、术后LDI、手术前后SVA差值的曲线下面积及95%CI分别为0.633(0.561,0.704)、0.583(0.510,0.656)和0.576(0.502,0.649)。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预测价值为中。结论双节段融合、术后LDI降低、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是腰�
- 王鑫周栋王牧一徐南伟蒋羽清邱勇孙旭沈益飞
-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
- 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并发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建立
- 2024年
- 目的探究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LDDD)术后并发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319例拟行腰椎融合术的LDDD病人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以7∶3比例分为建模组(223例)与验证组(96例);建模组又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SD分为ASD亚组和非ASD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DDD病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建模组223例行腰椎融合术的LDDD病人中,有57例发生ASD(25.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4.146,95%CI(1.163,14.782),P=0.028]、身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OR=4.581,95%CI(1.409,14.891),P=0.011]、多节段融合[OR=7.825,95%CI(2.036,30.083),P=0.003]、融合程度不良[OR=4.077,95%CI(1.265,13.143),P=0.019]是病人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术前骨盆入射角[OR=0.831,95%CI(0.772,0.894),P<0.001]是病人术后发生ASD的保护因素。该模型在建模组中的AUC为0.965[95%CI(0.932,0.997)],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678);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971[95%CI(0.949,0.994)],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697)。结论年龄大、BMI高、融合节段多、融合程度不良是LDDD病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术前骨盆入射角为保护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一致性良好,能直观预测LDDD病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风险。
- 连振刚刘鹏飞李祎
-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影响因素列线图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腰椎后路融合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但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出现使得手术的远期疗效下降,因此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和防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虽然目前多种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节段退变,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也降低了融合手术的远期效果。目前其治疗方法越来越成为邻椎病的研究热点。本文就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作一简要论述。 。
- 李宝梁斌
-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影响因素
- OLIF与T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对比分析
-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作为最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之一,其引起的腰腿痛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会选择手术治疗,经椎间孔入路腰椎...
- 周玉成
-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后方韧带复合体
-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病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CDD)为目前导致脊髓功能异常的典型诱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至今,已成为解决CDD的金标准,而基于访查时间深入,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隐患逐渐显露了出来。ASD对于融合术的后期效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成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主要远期并发症。同时引发患者问题反复,严重的更是会对手术疗效造成影响,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此次主要总概了近些年业内有关研究成果,并就ASD的发生情况、危险性和防范等予以探讨,提升对于该问题的认识。
- 王超唐晓杰谭江威
-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颈椎病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生物力学
相关作者
- 徐宏光

- 作品数:301被引量:1,363H指数:17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 研究主题:软骨细胞 椎间盘 退变 椎间盘退变 软骨终板
- 杨晋才

- 作品数:180被引量:886H指数:1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腰椎 腰椎管狭窄症 COFLEX 椎间孔 脊柱
- 李淳德

- 作品数:289被引量:1,890H指数:2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腰椎 脊柱 矢状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 金大地

- 作品数:592被引量:5,240H指数:3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结核 腰椎 内固定 脊髓损伤 成骨细胞
- 刘宪义

- 作品数:95被引量:567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腰椎 邻近节段退变 脊柱 椎间孔 融合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