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14篇“ 重症颅脑损伤“的相关文章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2025年
简要说明重症脑损伤的特点与机制,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价值方面予以客观分析。方法 以重症脑损伤为关键词,对2023年所有入院病例予以逐一排查,查明基础资料后保留90例再在随机形式下将2批均等病例分别落入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为主的小组、常规营养支持为主的小组,研究方向为生活恢复、干预评价、胃肠道功能、并发症。结果 早期组集中对患者生活方面的恢复概况予以综合评估,认为该方案的优势在于可科学恢复患者的基础生活功能,对减轻生理、心理等负担存在明显优势,直观表现出该方式的有效价值(P<0.05);早期组监测各类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从患者主观意愿表达了解到,其护理进程得到认可,针对存在风险及挑战进行解决,避免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直观表现出该方式的有效价值(P<0.05);早期组从随访入手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恢复进行综合评定,认为该方式有利于减少体征恢复时间,加速症状消退并将排便时间调节至正常范围,直观表现出该方式的有效价值(P<0.05);早期组调查了患者的治疗过程,从常见3类并发症统计得出,该方式提供早期营养支持时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常见并发症出现,即保证了治疗安全性与临床效果,直观表现出该方式的有效价值(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连续应用中未有患者受并发症等因素影响,有效促进了重症脑损伤患者的生活恢复。
胡攀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
重症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
2025年
目的探究重症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PTSD)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50例重症脑损伤患者病例资料,依据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评分分为PTSD组(66例,≥55分)与非PTSD组(84例,<55分),对比分析两组基线资料、围术期指标以及术后恢复效果,分析影响重症脑损伤患者发生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TSD组疝发生率、转出ICU时疼痛程度、转出ICU时睡眠质量评分均高于非PT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SD组亲属参与照顾率、转出ICU时感知社会支持程度、转出ICU时自我感受负担均低于非PT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疝发生率、亲属照顾情况、转出ICU时疼痛程度、转出ICU时睡眠质量评分、转出ICU时感知社会支持程度、转出ICU时自我感受负担均为重症脑损伤患者发生PTS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疝发生情况、亲属参与照顾、转出ICU时疼痛程度、睡眠质量评分、感知社会支持程度、自我感受负担均为重症脑损伤患者发生PTSD的独立影响因素,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并实施对应的心理干预及认知行为护理,有利于改善重症创伤患者的PTSD发生情况。
卢美观陈一霞翁云洪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缺损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血管内低温联合急救方案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血管内低温联合急救方案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于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重症脑损伤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治疗组(n=60)和联合应用组(n=60)。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传统治疗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联合应用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血管内低温联合急救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30 d病死率、30 d积水发生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thel指数(BI)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灌注压(CPP)、内压(ICP)]、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乳酸(Lac)、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动脉血氧含量(CaO_(2))、氧摄取率(CERO_(2))、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_(2))]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应用组患者30 d病死率、30 d积水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66、6.817、9.404,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RS评分、BI评分、HR、MAP、CPP、ICP、Lac、SjvO_(2)、CaO_(2)、CERO_(2)和a-vD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评分高于治疗前,联合应用组患者BI评分高于传统治疗组,联合应用组患者mRS评分、ICP、Lac和a-vDO_(2)水平低于治疗前及传统治疗组,联合应用组患者HR慢于治疗前及传统治疗组,联合应用组患者MAP、CPP、SjvO_(2)、CaO_(2)和CERO_(2)高于治疗前及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血管内低温联合急救方案可以改善重症脑损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降低病死率和积水发生率,提高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陈彤张娣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
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诊重症脑损伤患者的实施效果及对急诊抢救时间的影响分析
2025年
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重症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实施效果及其对缩短急救时间的作用。方法 从我院2022年至2023年间收治的急诊重症脑损伤病例中,随机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配原则,将这4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而观察组则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P<0.05)。在护理干预实施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干预后,观察组的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王卫云
影响危重症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探讨影响危重症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4年8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02例危重症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n=44)和非VTE组(n=158)。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危重症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对危重症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结果VTE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多发伤、有深静脉置管所占比例均大于非VTE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长于非VTE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VTE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小于非VTE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408,95%CI:1.618~3.585)、合并糖尿病(OR=2.499,95%CI:1.672~3.735)、入院时GCS评分低(OR=0.325,95%CI:0.211~0.501)、合并多发伤(OR=2.008,95%CI:1.422~2.835)、有深静脉置管(OR=2.147,95%CI:1.488~3.097)、D-二聚体水平升高(OR=2.724,95%CI:1.784~4.159)是危重症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危重症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17(95%CI:0.765~0.869)。列线图模型预测危重症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84(0.832~0.936),特异度为68.44%,灵敏度为91.82%。结论危重症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糖尿病、入院时GCS评分、合并多发伤、深静脉置管、D-二聚体,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危重症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蔡琳潘传亮张川王中马轶谭颜汭余红
关键词:颅脑损伤静脉血栓栓塞症列线图
超早期面体针疗法结合生物波综合康复治疗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 探析超早期面体针结合生物波疗法对重症脑损伤(s TBI)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 选择80例sTBI昏迷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物波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面体针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GCS、CRS-R、血流灌注参数(病灶侧CBF、对侧镜面区CBF、CBF相对值)、治疗1月苏醒率及并发症风险。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对侧镜面区CBF均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1周、1月后,两组GCS、CRS-R评分、病灶侧CBF、CBF相对值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月苏醒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早期面体针结合生物波疗法应用于sTBI昏迷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昏迷评分及血流灌注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促使患者苏醒。
俞梦瑾孙冬玮刘锦杨杨张嘉谕李磊刘仁斌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生物波
静息能量消耗肠内外营养支持下重症脑损伤患者口腔菌群的变化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症脑损伤患者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下,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变化,并研究口腔菌群的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入ICU时间48号内的重症脑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50)和肠外营养组(PN组,n=50)。通过间接量热法在入ICU后24h内、72h、7d和14d测量患者的REE,同时在相同时间点采集口腔菌群样本,使用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菌群多样性和结构。预后评估包括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EN组和PN组在入ICU后24h内、72h、7d和14d的REE分别为(1850.32±210.45)kcal/day、(1802.18±195.67)kcal/day(P=0.235),(1920.45±220.34)kcal/day、(1885.47±210.12)kcal/day(P=0.429),(1955.67±230.56)kcal/day、(1902.58±220.34)kcal/day(P=0.224),(1998.34±240.67)kcal/day、(1940.45±230.12)kcal/day(P=0.204),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N组和PN组在各时间点的Shannon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在EN组和PN组之间无差异,分别为(14.32±4.56)d、(13.89±4.34)d(P=0.538)和(30.45±7.89)d、(29.98±7.56)d(P=0.449)。GOS评分的分布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6,P=0.904)。REE与Shannon指数在入ICU后24h内、72h和7d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15(P=0.032),0.198(P=0.046)和0.223(P=0.027);入ICU后14d的相关系数为0.189(P=0.055),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Shannon指数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GO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重症脑损伤患者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下的静息能量消耗和口腔菌群变化趋势相似,2种营养支持方式对REE和口腔菌群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尽管REE与口腔菌群多样性在早期阶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口腔菌群多样性与患者预后之间未观察到�
李海红于晓蕊代志新李国京刘永杰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静息能量消耗肠外营养口腔菌群
重症脑损伤病人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个案管理模式对营养状态及压力性损伤预防效果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以循证为基础的个案管理模式对重症脑损伤病人营养状态及压力性损伤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采集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50例病人资料,设为对照组;纳入2021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病人资料,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循证为基础的个案管理模式。比较护理前、护理7 d时病人营养状态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氮平衡(NB)];统计护理期间病人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护理7 d时两组病人Hb、TP、NB水平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循证为基础的个案管理模式可改善重症脑损伤术后病人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
胡玉兰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个案管理营养状态
集束化护理干预结合感觉刺激对危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5年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结合感觉刺激对危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70例危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结合感觉刺激。通过测定神经功能指标、电图变化、意识障碍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生长因子和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意识障碍程度在呼吸节律、睁眼反应、干反应和运动反应方面显著改善(p<0.001);电图Ⅰ级、Ⅲ级、Ⅳ级和Ⅴ级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结合感觉刺激能显著改善危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刘玉霞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神经功能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分析
2024年
探讨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重症脑损伤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综合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探讨两组的生活质量、并发症患病几率、护理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心态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的生活质量在干预前差异不显著,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患病率比对照组低,急症抢救情况和心态也优于对照,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综合性护理有利于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时间,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术后康复指标良好,因而患者较少患并发症,情绪稳定,该护理模式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刁秀珍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急救综合性护理

相关作者

张玲
作品数:19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襄樊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患者 围手术期 重症
谢秀华
作品数:50被引量:242H指数:10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ICU 影响因素 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维吾尔族
靳立新
作品数:9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海港医院
研究主题:个性化 重症颅脑损伤 循证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 康复训练护理
秦玲
作品数:10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海港医院
研究主题:个性化 重症颅脑损伤 循证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 康复训练护理
李志伟
作品数:99被引量:19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
研究主题:重症 胸腹损伤 白细胞介素-6 血小板活化因子 凝血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