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1篇“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相关文章
- 成人乙肝疫苗接种中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作用差异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成人乙肝疫苗接种中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作用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12月烟台市莱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收的182例需接受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Excel函数法分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1例。对照组接种剂量为5μg,试验组接种剂量为10μg,以表面抗体平均几何滴度、表面抗体转阳率比较不同剂量所发挥免疫效果。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较低。试验组表面抗体平均几何滴度、表面抗体平均几何滴度>10 mIU/mL人数占比、表面抗体转阳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过程中,接种剂量为10μg的效果显著优于接种5μg。因此,在进行成人国产重组乙肝免疫疫苗接种过程中可适量增加剂量,并将剂量调整至10μg,进而提升接种质量,有效降低乙肝发生率。
- 王艳
- 关键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成人
- 为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的效果对比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对比分析为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的效果。方法 :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乙肝疫苗的466名成年人(来自该市的15家单位)分为甲组和乙组。为甲组人员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为乙组人员接种重组CHO乙肝疫苗。然后比较两组人员抗-HBs的阳性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接种疫苗后,甲组人员抗-HBs的阳性率为88.84%(207/233),乙组人员抗-HBs的阳性率为90.99%(212/2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接种疫苗期间,两组人员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3)两组人员中不同年龄段人员抗-HBs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两组人员中BMI指数<18、BMI指数为18~24和BMI指数为25~27的人员相比,两组人员中BMI指数≥28人员抗-HBs的阳性率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或重组CHO乙肝疫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均较高。但肥胖人群接种上述两种乙肝疫苗的效果并不理想。临床医生应对上述情况予以关注。
- 朱珠吴明洋
-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 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长期免疫效果Meta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YDV)长期免疫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2005年以来公开发表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有关YDV免疫效果的中文文献,依据专业知识和改良的Jadad量表评分后,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6篇文献纳入本次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免后10~16年与免后1年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的OR合并及95%CI为1.61(0.88~2.95);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的OR合并及95%CI为1.11(0.46~2.64),经敏感性分析后,高度异质性明显下降,但免后10~16年与免后1年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c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在10~16年内的免疫效果良好,在此期间无需加强免疫。
- 何左尤凤凤潘华伶易寿生赵桂芬
- 关键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META分析
-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蛋鸡后血清抗体与IgY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研究采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蛋鸡,探索特异性卵黄免疫球蛋白(IgY)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产蛋母鸡经免疫后每周收集所产蛋,分别提取IgY,测定血清抗体效价与抗体的产生量,ELISA定期检测卵黄中的抗体效价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总IgY含量。以未免疫鸡IgY作阴性对照,作血清抗体与IgY变化的动态曲线。取三次免疫后的蛋鸡,解剖分离出各级卵泡,观察各级卵泡发育程度。ELISA结果显示:随着卵泡的生长,卵泡细胞分泌的IgY聚集到卵泡卵黄,卵泡卵黄中IgY的含量在逐渐增加。Western blotting显示:随免疫次数的增加,IgY含量增加。首免后第3天血清抗体被检出,以后逐渐上升,2周后达到高峰,维持到第8周后逐渐下降,到第15周仍可检出抗体。本研究表明: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蛋鸡,卵黄和鸡血清中可持久保持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血液中的抗体传递到卵黄需要一定时间,卵黄IgY动态变化规律与血清抗体基本一致。
- 王冬梅钱峰王健方希修
- 关键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血清抗体
- 上海市黄浦区新生儿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16年免疫效果研究
-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的长期免疫效果和加强免疫的必要性.
方法:对黄浦区1997年出生的并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对象隔年随访,采血测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
- 牟文周建军宿飞吴维寿汪萱怡姜铭波张国华
- 关键词:新生儿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联合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评价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联合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为制定符合我国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最佳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HBs Ag阳性母亲及其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新生儿出生后6h内注射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100IU或2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分别于1月龄和6月龄接种,于接种第3针后1个月±7d采血,用雅培试剂检测乙肝五项,评价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结果 100IU组和200IU组母婴阻断失败率分别为2.13%(4/188)和2.69%(6/223),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6.81%和96.86%,乙肝表面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238.91m IU/m L和886.91m IU/m 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62,0.976,0.108)。结论 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联合100IU HBIG比联合200IU 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更加经济有效。
- 徐兰英常战军刘建勋李杰孙奎霞庄辉程桂芝魏红霞陈炜卿王莉敏胡志敏
-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
-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反应的预防措施
- 2014年
- 目的:分析乙肝疫苗接种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期间在我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重组乙肝疫苗的6743针次儿童和成人进行观察。结果:出现接种反应29例,均为接种部位的红肿热痛,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前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严格掌握禁忌证、规范操作流程,能有效减少和避免接种反应的发生。
- 李娟
- 关键词:重组乙肝疫苗接种反应预防措施
- 2500名儿童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在儿童广泛使用后的免疫效果及免疫持久性。方法对2004-2007年在广州市黄埔区妇幼保健院体检入托与入学的2 500名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免疫后血清学调查;对检测HBsAg、抗-HBc和抗-HBs全部阴性的儿童,加强接种3剂乙肝疫苗(10μg/支),1个月后检测抗-HBs。结果儿童完成基础免疫后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和抗-HBc阳性率逐渐升高(χ2趋势分别为8.071和19.633,P<0.05),而抗-HBs阳性率逐渐降低(χ2趋势=23.172,P<0.05);加强疫苗接种3剂后,不同年龄组抗-HBs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由最高的98.45%(2~4岁组)降为80.45%(12~1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56.324,P<0.05)。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必要时需加强免疫,增加抗体应答者的长期免疫效果,发挥其免疫保护作用。
- 刘文锋陈芳
- 关键词:儿童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CHB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方法 总7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纳入本研究,其中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45例(A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30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在治疗0、24、48和72周时ALT、HBsAg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0周)时两组患者的年龄、ALT、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B组)HBe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HBsAg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随访至72周时,A、B两组ALT、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HBV DNA阴转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提高48周治疗结束后72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但是与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水平降低无关.
- 王君萍张卡杨小安孙海霞徐启桓
- 关键词:干扰素类
- 新生儿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血清学调查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了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在新生儿广泛使用后的免疫效果及免疫持久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5—2011年出生的1~6岁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免疫后血清学调查,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法定量检测HBsAg和抗-HBs。结果 967名完成3剂初免者的抗-HBs水平随接种年限延长而下降,抗-HBs阳性率从0年的98.06%到6年后的57.50%(P<0.01),同期有效保护率从95.15%到37.50%(P<0.01),几何平均滴度(GMT)从95.61 mIU/mL(95%CI:69.45~131.61 mIU/mL)到3.17 mIU/mL(95%CI:1.20~8.36 mIU/mL)(P<0.01)。其中在免后的0~2年下降迅速,3~6年抗-HBs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以后抗-HBs GMT降至有效保护水平(10 mIU/mL)以下,其中25.15%的调查对象抗-HBs低于1 mIU/mL。初免后抗体虽逐年下降,但所有对象HBsAg阳性率仅为0.34%。1剂加免组的抗-HBs阳性率(P<0.01)、有效保护率(P<0.01)及GMT(P<0.01)均明显高于同期初免组,GMT是初免组的9.93倍;加免后0~3年的抗-HBs阳性率(P>0.05)、有效保护率(P>0.05)随年限变化不明显。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初免后6年的抗-HBs阳性率、有效保护率和GMT均已明显下降,但免疫记忆良好,6年内无需进行大规模的加强免疫。
- 李翠芳刘幼平
- 关键词:新生儿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免疫持久性
相关作者
- 李艳萍

- 作品数:176被引量:1,157H指数:18
-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
- 研究主题:安全性 免疫原性 乳腺癌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疫苗
- 王昕

- 作品数:121被引量:680H指数:16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卫生总费用 医疗保险 成人 医保 医院管理
- 孙树

- 作品数:61被引量:26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大面积烧伤 皮肤移植 烧伤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糖尿病足
- 李荣成

- 作品数:156被引量:1,403H指数:20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 免疫原性 安全性 乙型肝炎疫苗 乙肝疫苗
- 封秀红

- 作品数:47被引量:249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 乙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