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48篇“ 针阔混交林“的相关文章
人工混交林的培育
2024年
培育人工混交林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快速恢复森生态环境,还可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木材产品,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多重功能和高经济效益的生态体系。这种综合利用和管理的森经营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的森管理提供了重要示范。
陈江华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木材产品人工针阔混交林生态体系森林经营模式土壤肥力
缙云山混交林水热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2024年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重庆市缙云山观测站内的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净辐射(Rn)、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等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区水热通量及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过程,明确水热通量变化的外在驱动因子,为森经营及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该生态系统能量闭合缺失为0.26。2)各水热通量在日变化上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呈现出夏季最大(日均值124.66 W/m^(2)),冬季最小(日均值31.68 W/m^(2));空气温度(Ta)、饱和水气压差(VPD)呈现多峰变化趋势;降水集中于一年的4、7、8,9和10月;叶面积指数(LAI)在生长季(4—10月)呈现单峰变化。3)非雾天情况下显热通量(H)显著大于雾天情况,冠层导度(Gs)表现出多维度的复杂特征。缙云山混交林能量循环损失较小,数据可靠;太阳高度角变化引起的净辐射变化是水热通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降水量(Pr)的不规则分布及LAI的变化导致Ta和VPD多峰变化;雾气对土壤热量的导向会造成显热通量下降;较高的空气温度导致了大气与下垫面之间湍流形式的热流显著增加而使显热通量上涨。一般情况下,H主要受到Rn的影响,且分别受到VPD和土壤温度(Tsoil)的次要影响(雾天环境)以及VPD和风速WS的次要影响(非雾天环境)。Rn、Gs、Ta、VPD均对LE产生显著影响,未发现研究区Pr和Tsoil与LE存在显著关系。Gs受多种因素(Rn、VPD、Ta、VWC、P等)综合影响。
刘烜沃白浪王云琦冯印成刘双楠孟祥江师贺雄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水热通量
鄂西南百户湾混交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2024年
为探究封育保护后具有人工经营背景森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在自然更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鄂西南地区的百户湾场内0.01 km^(2)混交林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对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1 cm的木本植物有8702株,隶属于39科66属111种;重要值排名前10位的物种中,常绿叶树种占明显优势;冠层优势种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枹栎(Quercus serrata),灌木层优势种为翅柃(Eurya alata);样地内个体数量随DBH值增加而逐渐减少,小径级个体较多,平均DBH为5.2 cm;样地内物种较为丰富,各层级中亚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森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许倩朱旻朱江艾训儒姚兰郭秋菊王英平杨大勇
关键词:物种组成径级结构物种多样性
箬竹向混交林扩展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明确箬竹向混交林扩展对群落组成结构、植被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对箬竹扩展的认识,为分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场内的天然箬竹扩展并取代混交林的连续生态面为研究对象,选取混交林(MF)、竹-混交带(IMF)、箬竹纯(IF)3种地类型,利用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同时测定3种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1)箬竹向混交林扩展导致了森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山茶(Camellia japonic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乌药(Lindera aggregat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柯(Lithocarpus glaber)均在箬竹纯中消失,共有物种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柃木(Eurya japonica)、老鼠屎(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的数量明显下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下降,群落结构简化。(2)土壤理化性质随着箬竹的扩展也发生了变化:与混交林相比,箬竹纯的SWC、SOC、TN、TP、Mg、DOC、DON、MBC、MBN含量均下降,土壤K含量上升;除DOC、DON、MBC、MBN以外,土壤养分积累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结论】箬竹扩展到混交林导致森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简化,造成分退化,地土壤质量下降。
许梦娇邱璐邓波杨阳雷刚
关键词:箬竹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
基于混合效应和分位数回归的温带混交林树高与胸径关系研究
2024年
【目的】基于非线性回归和广义模型构建不同分位数回归和混合效应的树高预测方程,并对比分析非线性模型、不同分位点(τ=0.1,0.2,0.3,0.4,0.5,0.6,0.7,0.8,0.9)模型、广义模型及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为研究分生长和收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吉蛟河地区混交林的主要树种(红松、色木槭、紫椴和水曲柳)为研究对象,基于21.12 hm2样地数据,首先在11个广泛使用的树高方程基础模型中选定基础模型;其次探究分变量对树高的影响并构建含分变量的广义模型;最后在基础模型和广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分位数模型,同时考虑样方效应对树高的影响,构建混合效应模型。【结果】(1)各树种均以Richards模型拟合精度更高,且具有生物学意义,选定为基础模型;考虑分变量与树高的相关性以及模型收敛性,加入优势木高建立的广义模型能显著提高拟合效果。(2)各树种均为中位数τ=0.5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且与非线性回归预测精度相近,红松、色木槭、紫椴和水曲柳最高R^(2)值分别为0.811、0.809、0.724和0.617,广义中位数回归预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R^(2)值分别为0.891、0.874、0.858和0.627。(3)混合效应模型相对其他模型能显著提高预测精度,其中基础混合模型略优于广义混合模型,4个树种R^(2)值达到0.937、0.919、0.906和0.643,表明包含样方效应的混合模型能得到更准确更稳定的预测结果。【结论】与传统方法建立的基础模型和广义模型以及两者的中位数回归模型相较,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构建的树高-胸径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其中基于基础混合效应构建的吉蛟河地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更具优越性和稳定性。
程雯武晓昱叶尔江·拜克吐尔汉王娟赵秀海张春雨
关键词:分位数回归混合效应模型针阔混交林
黔中地区马尾松-甜槠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混交林和马尾松纯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调查共记录91种植物,其中马尾松-甜槠混交林和马尾松纯分别为42种和68种。2个森群落中乔木总径级整体均呈倒“J”形结构,结构稳定,自然更新良好。结果表明,生境异质性对2种群落类型在小距离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明显。2块样地幼树、中树及总体分布格局相似,均为点距离在0~10 m内呈聚集分布、在10~25 m内呈随机分布,而大树在整个观察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马尾松纯中马尾松-甜槠、甜槠-槲栎的空间关联性均以不相关为主,马尾松-槲栎以负相关为主;而马尾松-甜槠混交林中马尾松与甜槠在10~20 m以负相关为主。2种群落类型不同径级的空间关联性总体为不相关。黔中山地天然次生马尾松-甜槠混交林、马尾松纯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环境异质性、径级结构和空间尺度对两者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影响明显。
金鹏徐明文春玉聂坤杨雪唐雪娅魏珊张健
关键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
地表生态类型BRDF形状约束的混交林植被聚集指数估算
2024年
聚集指数CI(Clumping Index)是植被冠层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对植被冠层的辐射截获,以及全球碳、水循环的研究均有重要作用。现有星载CI产品的估算主要是基于CI-NDHD(Normalized Difference between Hotspot and Dark spot)线性模型方法,由于在叶片尺度上存在聚集层级的差异,该模型对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模型系数。但是,该模型对中粗分辨率的混交林像元通常采用的CI反演系数,因此,理论上会导致该类型CI的高估。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选取混交林像元端元CI组分的方法,以改进混交林植被聚集指数的估算精度。首先,通过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地表类型和描述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BRDF(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特征的地表各向异性平整指数AFX(Anisotropic Flat Index)进行双重约束,逐像元地计算端元CI值;然后,结合高分辨率的土地覆盖分类数据确定端元在像元中的面积比例,并估算MODIS混交林像元的聚集指数MFCI(Mixed Forest CI);最后,将方法应用于研究区MODIS数据的MFCI估算,并通过地面实测数据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的MODIS产品算法高估了混交林像元的CI值,而MFCI估算方法在CI-NDHD算法的基础上,可以较显著地改善该类型聚集指数的估算精度,当树种成数达到60%时,精度改善可达28.03%,其中,改进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偏差(Bias)各降低约84%和175%。研究表明,MFCI方法对混合像元的端元组分的变化敏感,在高分辨率地表分类已知的条件下,MFCI方法为混交林CI产品生产和精度提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谢蕊焦子锑焦子锑崔磊尹思阳张小宁常雅轩郭静
关键词:混交林MODIS
庐山混交林优势种水分利用来源季节变化及对降水的响应
2024年
阐明亚热带湿润山地混交林优势种水分来源的季节规律,解析共生植物水文生态位分配与竞争机制,探究植物水分利用对降水的响应,可为指导植被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庐山山区马尾松与栓皮栎混交林为对象,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降水、马尾松和栓皮栎木质部水及0~100 cm土壤水的δ^(2)H和δ^(18)O特征,采用MixSIAR模型、Levins指数和PS指数分别计算各水源的相对贡献率、马尾松与栓皮栎的水文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结果表明:丰水期(3—7月)马尾松主要利用0~20和20~40 cm土壤水,栓皮栎主要利用20~40和40~60 cm土壤水,但在枯水期(8—9月)马尾松和栓皮栎分别转而利用40~60和60~80 cm土壤水,根系吸水深度增加。生长季早期(3—4月)和末期(9月)马尾松与栓皮栎水文生态位重叠度高,水分竞争激烈,生长季中期(5—8月)合理分配水源,水文生态位分离以满足高蒸腾需求。栓皮栎在降水事件前主要利用60~80和80~100 cm土壤水,降水后利用0~20和20~40 cm土壤水,但马尾松在降水事件前后均主要利用0~20和20~40 cm土壤水。综上,马尾松与栓皮栎的水分利用来源呈现“雨季浅,旱季深”的季节规律,能在生长旺季合理分配水源,根系吸水积极响应土壤水分动态,对极端降水的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
雷自然王欣余新晓贾国栋
关键词:氢氧稳定同位素混交林极端降水
我国东部山地混交林碳通量特征分析
2024年
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大毛尖山为研究区域,开展复杂山地森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观测研究,并利用涡动相关法在2022年6月~2023年5月进行观测,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分析,得到42%的优质CO_(2)通量数据.结果表明,大毛尖山周边以混交林为主,能量闭合度为0.89,能够很好的代表站点通量情况.CO_(2)通量在日尺度上均表现为U型变化,范围为-1.20~0.89mgCO_(2)/(m^(2)·s).四季碳汇能力强弱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月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均为负值,整体表现为碳汇.CO_(2)通量与气象因子中的空气温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正相关,夜间因呼吸作用产生的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正相关.本研究初步解释了大毛尖山森生态系统的碳汇特征.
孙彦坤张胤洲姚维杰叶京张峻搏潘小乐刘兰忠王自发程雪玲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蛟河不同演替阶段温带混交林土壤质量演变被引量:1
2024年
土壤质量演变与森次生演替紧密关联,研究长白山区温带混交林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演变,可为该区域次生的恢复与经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吉蛟河不同演替阶段温带混交林为对象,探讨了森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指标变化趋势及土壤质量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土壤全碳和全氮在森次生演替过程中表现为协同演变,而其他土壤指标随森演替并不存在统一的响应模式。主成分分析表明,成熟和老龄土壤特征逐渐远离中龄和近熟。0~10 cm土层土壤质量指数在不同演替阶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成熟10~20 cm土层的土壤质量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个演替阶段。土壤质量指数具有随叶树种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叶树种比例可以解释10~20 cm土层63.3%的土壤质量指数变异(P<0.001)。可见,叶树种与叶树种构成比例的改变可能是影响温带混交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长白山区温带混交林的森恢复与经营时,适度增加叶树种比例可能有利于土壤质量的维持。
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
关键词:长白山林区次生演替土壤性质

相关作者

赵秀海
作品数:252被引量:2,087H指数:25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阔叶红松林 针阔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油松林
张春雨
作品数:135被引量:1,271H指数:21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针阔混交林 阔叶红松林 物种多样性 雌雄异株 林分结构
亢新刚
作品数:147被引量:1,396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云冷杉 天然林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 云冷杉林 生态公益林
韦新良
作品数:60被引量:525H指数:13
供职机构:浙江农林大学
研究主题:针阔混交林 森林生态学 树种 森林资源 生态景观林
王云琦
作品数:248被引量:2,157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研究主题:典型林分 三峡库区 根系 针阔混交林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