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442篇“ 长江上游“的相关文章
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
2025年
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14.01)cm],优势组体长为25.10—65.00 cm,占总体的88.98%;体重分布为24.0—6850.0 g[平均体重(892.7±960.8)g],优势组体重为0—1250.0 g,占总体的83.18%。分析显示:(1)2022年和2023年监测到的长江鲟体长、体重均值均显著高于2021年(P<0.05),体长均值均高于当年放流群体体长均值;(2)监测的长江鲟群体呈正异速生长,体重增长速率大于体长增长速率,且宜宾至合江江段的生长条件因子、异速生长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点和时间差异(P<0.05);(3)长江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0.1—35.0 ind./(net·d),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0.05);(4)在2018—2023年各大单位加大放流力度且2021年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出台并执行后,2021—2023年监测期间长江鲟采集数量明显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禁捕后长江上游长江鲟资源正逐渐恢复,且生长状况良好,增殖放流效果初步显现。
刘文成李君轶吴金明叶海明李鹏程沈丽杜浩
关键词:长江上游增殖放流长江鲟
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河段水沙情势变化特征
2025年
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河段是长江黄金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该河段近期水沙情势发生了一定变化。基于长江朱沱站、寸滩站(简称“两站”)1956—2020年的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原型观测资料,分析长江宜宾至重庆河段的水沙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朱沱站径流量呈上升趋势,寸滩站径流量呈下降趋势,但均不显著;两站输沙量均呈异常显著下降趋势。2)两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出现突变特征,径流量突变发生在1960—1969年,2000年以来也存在径流量突变情况;而输沙量的突变主要发生在2000年至今。3)朱沱站径流量在28 a的时间尺度下周期震荡最剧烈,径流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9 a,相当于经历了3.5个丰水期和枯水期的转换;输沙量在93 a时间尺度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径流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57 a;寸滩站径流量序列中,14、28、47 a时间尺度下,周期性变化较明显,寸滩站输沙量变化的主周期约为93 a。
郑沛钟亮钟亮
关键词:长江上游径流量输沙量
长江上游重庆北岸段生态岸线修复研究及实践
2025年
本文探讨了长江上游重庆北岸段生态岸线的修复问题,分析了该段岸线的现状、退化原因及修复的必要性。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识别了主要问题,并探讨了生态退化的关键因素。介绍了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了修复方案,评估了修复的效果。结果 表明,生态岸线修复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伍宁
关键词:长江上游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长江上游极端降水非平稳拟合及致灾效应分析
2025年
【目的】近年来,变化环境下出现的极端降水事件日益频繁,传统频率分析中的平稳性假设逐渐受到质疑。因此需要对流域极端降水的非平稳特征进行合理分析,有助于动态评估暴雨风险、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方法】基于GAMLSS模型对长江上游流域82个气象站点的极端降水频率指数和强度指数,建立了以时间为解释变量的时变分布模型,然后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了极端降水频率指数和强度指数序列的变化趋势,对长江上游流域的极端降水致灾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流域多数站点的极端降水指数呈现非平稳性特征。其中,中雨日数R10、总降雨量PRCPTOT具有非平稳特征的站点达到了70%以上,大雨日数R25、强降水量R95P、极端日降水量RX1day具有非平稳特征的站点达到了40%以上,极强降水量R99p具有非平稳特征的站点约占13%;(2)GAMLSS最佳模型中极端降水频率、强度指数的分布参数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的站点比例分别为20/82、36/82。【结论】宜宾至宜昌段的中上游地区极端降水的频率在未来会增大;长江上游的中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强度在未来会增大;金沙江石鼓以下和岷沱江流域的中下游交界地区极端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在未来均会增大。相对于简单的趋势分析,时变分布模型可以更加详细地诊断序列的非一致性特征。
高斌
关键词:长江上游极端降水指数非平稳洪水降雨
长江十年禁渔后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生长特征及其变化
2025年
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开展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生长特征和自然死亡系数的调查,与长江十年禁渔前对比,分析禁渔后的变化,评估禁渔效果。结果显示,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合江和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417尾,体长为200—250 mm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5.56%,体重为100—200 g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9.88%。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8.02×10^(-6)L^(3.08),呈正异速生长。其中,285尾个体取鳞片进行年龄鉴定,年龄范围为1—7龄,3龄个体最多,占总尾数的50.18%。对生长特征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L_(t)=379.9[1–e^(–0.19(t+1.59))]和W_(t)=720.4[1–e^(–0.19(t+1.59))]^(3.08)(R^(2)=0.87;n=285),表观生长指数为4.44,自然死亡系数平均值为0.30。与禁渔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禁捕后,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圆筒吻鮈各年龄组的个体规格增大,生长状况明显改善,自然死亡系数减小,说明禁渔对鱼类生长和种群资源恢复有显著的作用。为进一步保护圆筒吻鮈种群资源,建议加强圆筒吻鮈生活史过程及产卵场和栖息地环境条件的监测和研究,开展河漫滩等重要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在长江十年禁渔之后仍继续禁渔政策。
韩毓何勇凤苟钟友李承君马宝珊林鹏程高欣
基于改进RVA法的长江上游干流水文情势变化研究
2025年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会改变下游水文情势,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通过M-K检验、滑动t检验法、累计距平统计量法对长江上游朱沱站1956~2022年日均流量序列进行趋势及突变检验,选取水文变化指标法的水文参数,利用水文变化幅度(RVA)法和改进水文变化幅度法定量评估朱沱站径流序列的变化程度。结果表明:朱沱站年径流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并在2005年发生突变。原有RVA法评估朱沱站径流序列变异程度为48.81%,改进RVA法评估改变度为56.54%,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化。水库群对朱沱站水文情势的主要影响体现为1~5月份及11~12月份流量增加,6~10月份流量减少。突变后年最小流量远大于天然径流状态,年最小流量也提前出现;低流量历时显著减少;流量逆转次数增加。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上游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及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米国新王丽路嘉陈俊文张鹏杨胜发
关键词:水库群联合调度长江上游
长江上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2025年
采用价值当量法探讨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本文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波动下降趋势,总体下降19.85亿元,主要由农田生态系统的减少导致;2)2000—2020年,成都市、绵阳市、昆明市和玉溪市等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减少,安顺市、黔南自治州、达州市、南充市、宜宾市和重庆市等地小幅增加;3)地理探测器表明人为影响综合指数是影响长江上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各因子的交互增强效应共同影响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为长江上游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生态系统管理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李穗张廷斌易桂花别小娟王国严李景吉刘梋羽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自相关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栖息地生境特征及增殖放流点优化
2025年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分析典型断面的水文特征、水文情势、水环境质量、流速、水深以及珍稀特有鱼类空间分布特征,获取全面的鱼类生境特征数据。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建设完善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措施。研究发现,99%的珍稀特有鱼类信号采集于低流速区(0.0~1.4 m/s),其中80%左右的鱼类聚集在流速低于0.8 m/s的缓流区;在冬季越冬期间,鱼群位置点的水深平均值为44.28 m,最小值为15 m,最大值为57.47 m。长江上游的绝对水深在23~56 m之间时,不足以提供鱼类栖息。但在蓄水期,水位抬高进而在同时满足流速、水深和干扰少等条件下,能够改善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通过研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生境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分布和迁徙规律,辅助合理规划和管理渔业资源。同时,研究增殖措施可以指导人工放流等管理行为,有助于恢复和增强鱼类种群,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赵亮赵文贵成江胡胜利赵志超刘国旺
关键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境特征
长江上游生态与环境系列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3个部分,分10章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第1章)为高寒草地概述,重点阐述高寒草地及其特征。第二部分(第2-9章)为研究地概况和试验方法及扰动对高寒草地的影响,重点阐述干扰、施肥、降水变化、积雪变化、温度升高对高...
王长庭
长江上游九龙坡—朝天门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效果分析
2025年
三峡工程175 m蓄水运行后,长江上游九龙坡—朝天门河段航道尺度不满足规划要求,消落期泥沙上冲下淤、冲刷不及时等造成航道出浅碍航。为提高工程河段航道尺度、遏制航道条件的不利发展,于2016—2020年对该河段进行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后通过定期观测,对整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程河段河势稳定,航道尺度大幅提升,遏制了不利发展趋势,航道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航道整治目标。
何艳军
关键词:航道整治

相关作者

段辛斌
作品数:283被引量:1,590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江上游 鱼类 长江中游 四大家鱼 鱼类资源
陈大庆
作品数:313被引量:2,114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鱼类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四大家鱼 鱼类资源
田辉伍
作品数:93被引量:31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江上游 鱼类 鱼卵 江段 产卵场
刘绍平
作品数:268被引量:1,666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鱼类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江段 四大家鱼
杨胜发
作品数:345被引量:764H指数:13
供职机构:重庆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 航道 卵石 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