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2篇“ 长骨大段骨缺损“的相关文章
- 诱导膜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比较
- 2023年
- 目的对比分析诱导膜技术和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2022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4~64(49.8±14.1)岁,骨缺损长度为4.1~10.5(6.8±1.8)cm。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者23例纳入诱导膜组,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者13例纳入骨搬运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与部位等基线资料,以及二期手术术后X线摄片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骨愈合质量、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与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诱导膜组和骨搬运组患者二期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82.7±30.8)d和(271.4±63.1)d,术后X线摄片次数分别为(10.0±4.6)次和(14.2±3.7)次,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2.83,P值均<0.05)。诱导膜组和骨搬运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骨愈合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3天2组患者伤口与骨折部位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7天,诱导膜组患者Ⅰ、Ⅱ、Ⅲ度疼痛分别为17、4、2例,优于骨搬运组的4、7、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P=0.021)。2组患者术后1个月治疗满意度均为100%,其中诱导膜组十分满意21例、满意2例,骨搬运组分别为7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P=0.002)。结论相比于骨搬运法,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可以有效缩短患者骨愈合时间,提高骨愈合质量,缓解术后疼痛。
- 代秀松张杨西贝叶龙飞卢红信王晓盼陈笑天吴敏
- 关键词:骨移植大段骨缺损创伤
- 长骨大段骨缺损修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被引量:24
- 2021年
- 背景: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临床上面临的一大难题,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有着治疗时间长、难度大、费用高的问题,因此研究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目的:就当前应用的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方法及各自优势与不足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至2020年4月为止Pub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以"bone defect,bone repair,bone graft,intramedullary nail technology,Masquelet,bone transport,vascularized bone graft,bone tissue engineering"为英文检索词,以"骨缺损,骨修复,骨移植,髓内钉技术,膜诱导技术,骨搬移,带血管蒂骨移植,骨组织工程"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40篇文献,并以此对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方法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作一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当前对大段骨缺损的范围没有明确定义,临床中可以根据经验将长度较长、愈合能力较差、传统固定加自体骨移植方法难以愈合的骨缺损视为大段骨缺损;②现有的修复方案众多,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独特优势,但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注意不同方法的缺点及相关并发症,提高骨愈合率;③仍需改善和规范现有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技术来获得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
- 邢浩张永红王栋
- 关键词:骨缺损大段骨修复骨移植骨搬移血管蒂
- 长骨大段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制备策略被引量:4
- 2021年
- 在长骨大段骨缺损修复中,自体骨移植是治疗的“金标准”,但存在来源有限等问题;合金和部分陶瓷由于应力屏蔽效应而引起骨吸收;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无法与皮质骨相匹配。因此,力学适配性是目前硬组织修复材料研究的首要目标。通过汇总硬组织修复材料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的关系、断裂韧度-杨氏模量的关系、冲击强度(韧度)-杨氏模量的关系和杨氏模量-密度的关系可以发现,现有硬组织修复材料的四对力学性质都没有进入皮质骨的范围,离长骨骨干力学性质中央区域还有很长的距离。骨的微观结构对开发新型骨修复材料极具启示。骨实际上是一种复合材料,无机相、有机相均各自交联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但又在分子尺度加以复合,相互穿插、缠绕,具有既强又韧的性能。因此,满足皮质骨力学适配性的硬组织修复材料应包含羟基磷灰石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高分子材料,且它们在纳米尺度复合。海鞘纤维素具有很高的模量,拥有增强复合材料的巨大潜力。将海鞘纤维素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通过温和成型制备方法(如离子寡聚体聚合、冷烧结或快烧结等方法)有望获得力学性能与皮质骨匹配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本文归纳了长骨大段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根据骨的微观结构讨论了生物复合材料设计和制备策略,以期为开发出力学性能优良的生物材料提供参考。
- 梁庆优邓春林
- 关键词:长骨大段骨缺损
- Ilizarov技术和Masquelet技术在长骨大段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26
- 2019年
- 大段骨缺损常见于创伤、恶性肿瘤切除后、慢性骨髓炎和先天性骨缺损,常用的重建方法主要有:带血管骨瓣移植、Ilizarov技术和Masquelet技术。近年来也有一些其他新技术出现,如Papineau技术、3D打印个性化定制假体、组织工程骨技术等,这些治疗方案各有优、缺点。综合操作难度、学习曲线、治疗效果等因素,Ilizarov技术和Masquelet技术是目前应用更为广泛的2类技术,相关报道很多,但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却不多,本文我们从技术要点和相关文献报道来分析比较这两项技术。
- 徐永清范新宇
- 关键词:ILIZAROV技术慢性骨髓炎恶性肿瘤切除大段骨缺损组织工程骨
- 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利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患者31例。其中,17例初始损伤为开放粉碎性骨折合并感染,13例为慢性骨髓炎,1例为大段骨囊肿。Ⅰ期彻底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6.7~12.1 cm,平均(7.5±1.2)cm,在骨缺损处填塞抗生素骨水泥诱导生成生物膜,并修复缺损的皮瓣。Ⅱ期在膜内植自体髂骨,修复骨缺损,观察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临床疗效。术后末次随访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4个月,平均(28.5±3.0)个月。其中,28例患者在5~7个月获得Ⅰ期骨愈合,平均(5.3±1.7)个月;2例Ⅱ期术后发生感染,再次行膜诱导技术治疗,达到临床骨愈合;1例出现踝关节僵直;其余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可取得良好疗效。
- 胡汉田竞刘欣伟项良碧周大鹏
- 关键词:成人大段骨缺损疗效
-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围术期护理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总结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围手术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32例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病患者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并配合做好围术期护理工作。结果 32例患者外固定架固定时间8.50~18.20个月,平均(15.40±3.20)个月,骨搬运延长4~21 cm,平均(8.06±3.06)cm。骨搬运治疗效果:优31例,良1例。结论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可有效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伴有或不伴有软组织缺损的四肢大段骨缺损。护理方面术前注重做好患者心理指导和营养支持;术后做好患者骨搬运护理工作及功能锻炼指导,其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 郑彬娜孔圳朱燕妮董兰菊钟赛琼
- 关键词:护理
-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总结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方法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对我院收治的42例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的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34例,女8例;年龄18~55岁,平均36.4岁。共有骨缺损部位43处,病种包括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病、慢性骨髓炎、骨折术后骨不连、骨肿瘤、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等,经去除硬化骨、死骨后骨缺损4~21 cm,平均8.7 cm。对软组织较好患者行一期清理或截除骨段+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对伴有感染或软组织缺损患者经控制感染后行植皮或皮瓣转移-一期或二期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或者直接短缩-延长法治疗。于截骨术后第7~10天开始骨搬运,1 mm/天,均匀分4次。术前术后拍患肢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骨搬运长度、外固定架佩戴时间,拆除外固定架后根据X线片计算骨痂直径率(callus diameter ratios,CDR),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价骨搬运结果及功能,根据肘关节Mayo、膝关节HHS、踝关节Baird-Jackson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前术后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16.5个月。本组患者经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骨搬运平均延长8.6 cm,平均外固定架固定时间15.4个月。41处骨缺损获得满意愈合,2处骨髓炎患者术后复发,经敞开持续冲洗、换药愈合。经Paley评分标准评价治疗结果,骨性结果评价:优40处,良3处。功能评价结果:优40处,良2处,差1处。拆除外固定后平均CDR值88.3%。治疗前肘关节1处Mayo评分63分、膝关节HHS评分平均(60.89±8.87)分、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64.12±6.21)分;治疗后肘关节1处Mayo评分88分、膝关节HHS评分(87±5.45)分、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87.67±5.32)分,各关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rthofix重建外固定�
- 孔圳孙永建李华龙左睿
-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骨重建上肢骨
- 应用双向骨块搬移技术治疗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外伤及骨髓炎致感染性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总结外固定滑动延长器治疗长骨大段骨缺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2014年1月应用特制双杆外固定滑动延长器进行双向骨块搬移治疗感染性长骨大段骨缺损22例的效果,介绍手术方法及要点。[结果]本组骨缺损长度10~16.5 cm,平均12.5 cm,经治疗骨缺损处骨性愈合。随访12~36个月,患肢功能修复满意。[结论]应用双向骨块搬移技术治疗感染性长骨大段骨缺损,可以修复较大长度的肢体骨缺损,缩短骨愈合时间,保留肢体长度。
- 李魁章李园艺王鑫杨伟华
- 关键词:骨缺损骨折愈合
- 长骨大段骨缺损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4年
- 长骨大段骨缺损是由一系列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的病理学变化,给患者从生理和精神上都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其病因多为创伤后骨缺损、慢性骨髓炎引起的骨缺损、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以及先天性骨缺损等[1]。在过去的35年中学者们对长骨大段骨缺损作了详尽的研究,近10年还涌现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带血管的自体骨移植、Ilizarov技术、Masquelet技术、Cylindrical mesh 技术、髓内钉技术、成骨蛋白( BMPs)的应用以及组织工程技术等新的方法层出不穷。本文对现阶段主流的长骨大段骨缺损治疗方法作一个较为详细的综述。
- 赵文博刘雷
- 关键词:骨缺损大段自体骨移植腓骨移植病理学变化成骨蛋白外固定术
-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 目的总结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方法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014年4月收治的42例应用0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的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病例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其中男34例,...
- 孙永建李华龙左睿
- 关键词:外固定架骨缺损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张树明

- 作品数:56被引量:47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骨缺损 腓骨 显微外科手术 断指再植 骨膜
- 简月奎

- 作品数:122被引量:254H指数:9
- 供职机构:贵州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骨缺损 异种脱蛋白骨 颈椎 腰椎 山羊
- 张锴

- 作品数:95被引量:418H指数:12
-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闭合复位 骨膜 骨缺损 ILIZAROV 腓骨
- 李起鸿

- 作品数:306被引量:2,229H指数:26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 研究主题:骨外固定 骨缺损 肢体延长 软骨细胞 骨折
- 赵筑川

- 作品数:82被引量:128H指数:5
- 供职机构:贵州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钛网 植骨融合 手术治疗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