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3篇“ 间作系统“的相关文章
- 施氮量对枣苜间作系统苜蓿产量及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
- 2025年
- 本试验通过研究枣苜间作系统中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碳排放量、水热状况及苜蓿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高产低碳的氮肥施用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0 kg·hm^(-2)(N0)、80 kg·hm^(-2)(N1)、160 kg·hm^(-2)(N2)和240 kg·hm^(-2)(N3)]对间作苜蓿土壤CO_(2)排放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苜蓿产量、干物质变化的影响,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3(240 kg·hm^(-2))处理的间作苜蓿CO_(2)排放量最高,N0(0 kg·hm^(-2))处理间作苜蓿CO_(2)排放最低,CO_(2)排放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的土壤温度随着时间推移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土壤温度主要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N2(160 kg·hm^(-2))处理的间作苜蓿土壤含水量最高,是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苜蓿的产量、干物质重及干鲜比。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的碳排放量,而适宜的施氮量(N2)有利于提高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含水量、苜蓿产量。因此,从环境保护与高产需求的角度出发,N2处理的氮肥用量更有利于减少间作苜蓿土壤碳排放,并提高苜蓿产量。
- 张淑婷王进斌李田甜庞林斌赵雅茹陈国栋
- 关键词:施氮量间作系统苜蓿
- 一种作物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的确定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作物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的确定方法,涉及农业领域。方法包括:获取间作系统两种作物动态茎流数据、动态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动态降水数据;根据动态土壤体积含水量和耕层土壤厚度,确定动态耕层土壤水分深度;根据两种作物动态...
- 张立祯张泽山唐雪莲张钰曈王强
-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作物氮素吸收与转移规律的研究
- 2025年
- 玉米在间作体系下氮素吸收总量超单作,苗期起优势渐长,拔节至抽雄期根系活力大增并吸纳大豆转移氮素,保障生长发育与高产,大豆间作时吸氮量有减但固氮稳定,能自我调控平衡。大豆固定氮素向玉米转移有三条途径,且受土壤氮素含量、种植密度、环境要素影响,合理施氮、钼肥施用、优化种植密度和微生物接种等调控策略,可提升间作系统氮素利用效率,促进作物高产与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
- 胡彦红
- 关键词:氮素吸收氮素转移
-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玉米光合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阐明玉米大豆间作下玉米冠层光环境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变化规律,明确种植密度对间作玉米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构建陇东黄土高原间作玉米群体合理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陇东黄土高原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玉米、大豆单作为对照,设置52500(M_(1))、67500(M_(2))、75000(M_(3))和82500株/hm^(2)(M_(4))4种间作玉米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间作玉米群体光环境变化、光合特性、植株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玉米单作相比,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冠层光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使玉米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增加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吐丝期M_(3)处理的玉米冠层光截获率比单作增加了9.12%,叶面积指数增大了35.08%,净光合速率提高了12.56%,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15.98%,产量增幅最大为9309.78 kg/hm^(2),土地当量比达1.70。【结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及类似自然生态区,玉米、大豆采用4∶2间作比例时,75000株/hm^(2)玉米密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冠层光环境,能够得到较多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玉米产量,提高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
- 马乐正刘宇航蔡雪梅罗珠珠赵小强牛伊宁
-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光环境光合特性
- 条带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盐碱地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水盐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目前我国大豆消费严重依赖进口。开发盐碱地种大豆和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大豆的自给能力,还可以使我国盐碱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本试验于2022年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
- 张圣豪
- 关键词:盐碱地玉米大豆间作秸秆还田
- 柑橘-大豆间作系统下田间配置和施氮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为振兴大豆产业,农业农村部鼓励地方探索发展幼龄果树间种大豆,而目前关于果(林)豆间套作研究多限于生态效应方面,系统的栽培管理技术缺乏,大豆综合产量提升受到较大制约。本研究基于不同树龄柑橘与大豆间作,选择大豆密度、株行距(...
- 杨晓翠
- 关键词:田间配置施氮量
-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系统玉米产量性状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陇东黄土高原玉米种植面积大,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适宜带状间作种植密度非常重要。本文以当地玉米单作(49500株/hm^(2))为对照,设玉米低密度(45000株/hm^(2))和高密度(54000株/hm^(2))两种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密度,研究带状间作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处理相比:(1)间作处理玉米穗粗和穗行数略有降低,高密度种植时玉米穗长和行粒数最高,分别达到21.2 cm和40.5粒/行;(2)高密度间作种植增加了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20949 kg/hm^(2));(3)高密度间作种植时,玉米籽粒蛋白、脂肪及纤维含量最高,较玉米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0.9%、2.53%和2.91%。主成分分析可以解释不同处理结果79.6%的差异,高密度带状间作种植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更为显著。研究表明,该区域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中,玉米以54000株/hm^(2)密度种植,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适合在陇东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 李润润卢培娜蔡雪梅罗珠珠牛伊宁
-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性状
- 施氮量对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 2024年
- 为优化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氮肥管理,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展连续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下(N0:不施氮;N1:127.5 kg/hm^(2);N2:200 kg/hm^(2);N3:272.5 kg/hm^(2))间作系统玉米产量效应、氮素吸收利用及间作边行效应。结果表明,N0条件下间作系统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氮肥农学效率、地上部吸氮量和产量均以N2间作条件下最高。随着施氮量增加,间作边行玉米子粒产量优势逐渐降低,不施氮时边行贡献率最高,为74.23%~74.78%。
- 陈飞王良李宗新张慧王成雨朱英华钱欣
- 关键词: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氮素吸收边行效应
- 西北内陆旱区春小麦/紫花苜蓿带状间作系统生产性能、养分利用及其调控机制
- 随经济的迅速增长,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现有农业中单一作物种植往往难以兼顾土壤盐碱化地区口粮、饲草料的需求,因此,必须研发和应用粮草生产兼顾、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河西走廊...
- 牟乐
- 关键词:春小麦紫花苜蓿带状间作生物固氮
- 减量施肥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究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在减量施肥条件下氮素高效利用特性。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大豆),副区设不施肥、减量施肥(减肥20%)、常量施肥,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氮素积累、氮素转运、土壤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量施肥下,间作玉米和大豆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较相应单作均降低,但间作模式总氮素积累量高于各单作模式,氮肥利用率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13.6%和129.1%。玉米‖大豆体系下,与常规施肥相比,减量施肥处理玉米和大豆各生育期(大豆盛花期除外)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5.8%~42.7%和31.8%~35.4%,氮素转运量分别显著提高114.8%和40.7%,氮肥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38.0%和46.6%,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5%~20.1%和21.0%~52.7%,且未显著影响产量。间作土地当量比为1.14~1.50,具有产量优势。综上,减量施肥增强了玉米‖大豆系统作物氮素积累和转运,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实现了间作系统氮素的高效利用。
- 贾文静王晨瑜王仕杰邢雁捷赵亮茹任广鑫
-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减量施肥氮肥利用率
相关作者
- 毕华兴

- 作品数:219被引量:2,190H指数:25
- 供职机构:教育部
- 研究主题:晋西黄土区 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间作系统
- 许华森

- 作品数:46被引量:34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晋西黄土区 间作系统 苹果 土壤水分 果农
- 李隆

- 作品数:140被引量:1,978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间作 小麦 蚕豆 玉米 玉米间作
- 郑毅

- 作品数:259被引量:2,350H指数:30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研究主题:间作 蚕豆 小麦蚕豆间作 小麦 玉米
- 常译方

- 作品数:18被引量:187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 研究主题:晋西黄土区 间作系统 土壤水分 苹果 人工模拟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