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92篇“ 阵发性眩晕“的相关文章
安神解晕汤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观察安神解晕汤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临床明确诊断为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90例,参照其治疗方案进行均分组,对照组给予Gufoni法复位治疗,观察组给予安神解晕汤联合Gufoni法复位治疗。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记录两组血液流变学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眩晕障碍量表(DHI)分别评价两组平衡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73.56%(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大幅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大幅提升(P<0.05),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大幅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总复发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31.11%(P<0.05)。结论安神解晕汤联合Gufoni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
田瑞雪马慧伦刘慧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
药物辅助Epley手法复位治疗在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药物辅助Epley手法复位治疗在良性阵发性眩晕(BPP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62例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1)。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辅助Epley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实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及加利福尼亚眩晕问卷(UCLA)评分、复位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复位1、4周后UCLA、HA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位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患者在实行药物辅助Epley手法复位治疗时联合整体护理,能够提升患者复位总有效率,改善眩晕症状。
李卡莉卢文胡志瑛
关键词:药物疗法EPLEY法手法复位
针刺联合加味半夏白术汤改善良性阵发性眩晕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我院眩晕疾病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BPPV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以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观察组以针刺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疗程2周。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视觉模拟评分(visuo-analogic scale,VAS)、眩晕病临床证候积分表,并比较2组疗效;检测患者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ophan,5-HT)、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E)及其代谢物高香草酸(high vanilic acid,HVA)、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3-methoxyl-4-hydroxyphenylethanol,MHPG)、5-羟吲哚醋酸(5-hydroxyindole acetic acid,5-HIAA)和3,4-双羟苯乙酸(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DOPAC)。结果:观察组DHI躯体评分(physical score,P)、功能评分(functional score,F)、情绪评分(emotional score,E)、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VAS显示观察组主观头晕分值和头晕程度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眩晕临床证候积分显示观察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显著优于对照组73.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NE、DA、5-HT水平显著升高,血清代谢物MHPG、DOPAC、5-HIAA水平显著升高,HVA水平显著降低。结论:针刺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良好,能显著改善患者头晕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BPPV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来实现的。
吴淑君王宝爱符文雄
关键词:针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单胺类神经递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18例老年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的亚型分布及复位效果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118例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BPPV亚型分布,并比较对不同BPPV亚型老年患者的复位次数,为治疗老年BPPV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BPPV的老年患者118例,回顾性分析BPPV的亚型及复位次数。结果118例老年BPPV患者中,诊断为后半规管BPPV(PSC-BPPV)86例(72.9%)、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管石症12例(10.2%)、HSC-BPPV嵴顶结石症(简称顶石症)19例(16.1%)、前半规管BPPV(ASC-BPPV)1例(0.8%)。一次复位治疗后,65%(56/86)的PSC-BPPV患者和58.3%(7/12)的HSC-BPPV管石症患者治愈,而仅21%(4/19)的HSC-BPPV顶石症患者治愈。一次复位后HSCBPPV顶石症治愈的比例小于PSC-BPPV或HSC-BPPV管石症患者(P<0.05)。结论PSC-BPPV是老年BPPV最常见的亚型,HSC-BPPV是仅次于PSC-BPPV的亚型。对PSC-BPPV和HSC-BPPV管石症的一次复位治疗效果显著,HSC顶石症次之。
平曼杜宗攀庞海英谢秀娟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头晕半规管手法复位老年
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32例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对32例良性阵发性眩晕患儿的发病年龄、眩晕特点、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偏头痛病史、运动病病史、相关家族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儿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518岁,平均11.97岁。发病年龄217岁,平均9.09岁,男性比女性平均早发病2.69年。发作频率每年1次至每天数十次,持续时间最短<1 min,最长>72 h,伴畏光和(或)畏声8例,冷热试验异常4例,速度阶梯试验异常6例,c-VEMP异常2例。结论良性阵发性眩晕男性患儿偏多,眩晕发作比较孤立,常不伴耳鸣、耳闷、听力减退等耳部症状,多数为短暂眩晕发作,合并运动病病史、相关家族史比例较高,前庭功能异常并不能排除诊断。
陈元星孙悍军张清华屈媛怡李健周玲玲杨萌路华玉赵龙珠孙勍
关键词:眩晕儿童
良性阵发性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患儿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眩晕(B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患儿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以眩晕为主诉的患儿共56例(研究组),其中诊断为BPV 20例,VM 36例;选取健康儿童40例为对照组。入组患儿均进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测评,研究组患儿完成前庭功能检查,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焦虑、抑郁状态的差异性,分析研究组中BPV与VM患儿心理状态的差异性。结果:56例患儿中,学龄期39例,青春期17例;前庭功能检查异常24例;心理异常患儿共30例,焦虑状态26例、抑郁状态18例,其中14例焦虑和抑郁状态同时存在。研究组焦虑状态评分(24.75±15.71)与对照组(19.88±6.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状态无明显差异;研究组BPV与VM患儿的焦虑、抑郁状态测试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疾病可能的风险因素中,VM患儿青春期与学龄期的焦虑状态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BPV中女性与男性的焦虑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眩晕发作的患儿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儿童BPV、VM发生心理异常的概率无差异性,但青春期女性患儿更容易出现焦虑状态,因此,反复眩晕发作的患儿还应关注其精神心理状态。
刘冰李蓓张莉刘薇邵剑波陈敏张杰
关键词:眩晕焦虑抑郁
不同年龄段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有报道称儿童出现头晕及平衡障碍等症状的发病率约为5.3%.儿童最常见的是良性发作性眩晕[1].良性儿童期发作性眩晕是一种发作性、非癫痫性、复发性的事件,其特征是主观或客观的眩晕,常发生在神经功能正常的儿童.其主要症状为突然发作的持续几分钟的眩晕,极端情况下可延长至数小时,伴有脸色苍白、出汗、呕吐或眼球震颤,一般意识不会受到损害[2].一般呈复发性的,发生频率无规律性.有报道称儿童眩晕的病因较多,其病种的构成区别于成年人眩晕,以良性发作性眩晕、分泌性中耳炎及前庭性偏头痛较为多见.在诊断过程中,常需要与儿童癫痫及后颅窝肿瘤相鉴别.有资料显示,眩晕的病因与患者的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直以来,研究儿童眩晕的报道较为少见,而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眩晕的文献更是罕见.笔者希望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眩晕的临床特征、检查情况,并研究其病因的区别并进一步了解儿童眩晕的发病机制,现报告如下.
王雅丽
关键词:发作性眩晕儿童癫痫不同年龄段后颅窝肿瘤眼球震颤
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医院120例BPPV初发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来医院体检的非BPPV者120例,将其分为BPPV组和非BPPV组。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差异的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BPPV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与脑血管病易患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BPPV组女性、≥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有颈动脉斑块患者显著多于非BPPV组(P<0.05)。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均为BPP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是BPPV和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对上述因素进行评估利于BPPV与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郝涛雷静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颈动脉斑块
系统化整体护理对阵发性眩晕患者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系统化整体护理干预对阵发性眩晕患者LSR评分、UCLA眩晕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收治的120例阵发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对比观察治疗护理2周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眩晕症状评分、生活满意度及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1. 67%,高于对照组的53. 33%,P<0. 05;观察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UCL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LSR评分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对于阵发性眩晕患者症状的改善具有明显作用,通过降低患者负面情绪的发生,提升了患者生活满意度,促进了患者康复。
刘冬王崇
关键词:系统化整体护理颈性眩晕SDSUCLA
良性阵发性眩晕患儿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眩晕(BPVC)患儿的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结果,探讨BPVC的可能发病机制,以及vHIT在儿童BPV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BPVC患儿均进行头颅CT或MRI、脑电图、纯音测听、声导抗和vHIT检查。以vHIT增益值、增益不对称比和代偿性扫视眼动波(显性或隐性)作为研究的终点指标,分析BPVC患儿3对半规管功能异常情况。随机选取11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间vHIT结果的差异。结果:①正常对照组vHIT各项指标均未见异常;BPVC组有9例(25.0%)异常,其中3例表现为增益值降低,4例表现为不对称比的异常,2例出现显性扫视波。②BPVC组水平左侧、水平右侧、左前、右后、右前、左后6个半规管的平均增益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03±0.14、1.01±0.15、1.13±0.31、1.18±0.36、1.21±0.33和1.14±0.3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4±0.15、1.18±0.09、1.16±0.30、1.18±0.40、1.34±0.26和1.30±0.20,两组间水平半规管增益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半规管的增益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BPVC组双侧水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三对共轭半规管不对称比分别为0.04±0.07、0.06±0.04和0.06±0.04,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02±0.02、0.04±0.03和0.04±0.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V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存在一定比率的外周前庭功能异常。相比较冷热试验及其他前庭功能检查,vHIT试验相对简单且易于操作,可用于检测儿童6个半规管的功能异常情况,为评估BPVC患儿的外周前庭功能障碍提供一些潜在的临床信息。
陈建勇杨军张勤汪玮马孝宝梅玲沈佳丽沈敏陈向平
关键词:儿童眩晕

相关作者

刘洪宇
作品数:1被引量:13H指数:1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发作性眩晕 自主神经 偏头痛性眩晕 神经性疾病 阵发性眩晕
王琪
作品数:202被引量:764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研究主题:喉肿瘤 喉癌 NEOPLASMS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头颈部肿瘤
李进让
作品数:326被引量:1,800H指数:2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咽喉反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喉肿瘤 吞咽
梁美庚
作品数:40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喉肿瘤 会厌 喉重建 复发性多软骨炎 儿童
胡娟
作品数:60被引量:200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眼肌 前庭功能 前庭 颈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