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05篇“ 青藏高原东部“的相关文章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2025年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马剑飞李向全李向全付昌昌张春潮王晓刚付昌昌张登飞白占学王晓刚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地下水补给源岩溶水文地质
坦博拉火山爆发对青藏高原东部不同针叶树径向生长的影响
2025年
强火山爆发往往会引发区域甚至全球性的干旱和降温事件,进而影响森林生长变化。选取了国际树轮网中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树木年轮宽度数据,总计33个样点(包含5个针叶树种),调查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后青藏高原东部不同针叶树径向生长变化情况。选取1799—1808年期间树木的平均生长状态作为研究火山爆发后树木生长变化的基准,计算在1809—1830年火山爆发后树木轮宽变化率,并通过改进的时序叠加法比较火山爆发前后(1799—1830年)树木轮宽指数变化以及显著程度。结果表明,该次强火山爆发后,青藏高原东北部以及中部树木生长变化较为相似且轮宽变化幅度大,东南部地区轮宽变化相对较小。坦博拉火山爆发引发的1816—1819年青藏高原低温干旱事件,导致树木轮宽变化率于1816年开始减小,但在1822年超过63%的样点树木轮宽达到火山爆发前轮宽值。青藏高原树木在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后3年大部分可恢复正常生长,可见高原森林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较强的生态弹性。将为深入了解强火山爆发后森林动态响应情况,包括气候和树木生长变化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极端气候条件下森林动态响应特征及恢复机制。
范璞田沁花秦莉张同文张永
关键词:树轮径向生长火山爆发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部昌都市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2025年
【研究目的】昌都市是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生态门户,当前“双评价”指南推荐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无法准确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本文改进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提高了将研究结果纳入生态保护实践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以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及后期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基于高原环境特征,将碳储存与冻融侵蚀纳入评价体系,并运用改进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评价了昌都市的生态保护重要性。【研究结果】昌都市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区域总面积的51.35%,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生态环境良好,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功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及怒江两岸的山地;二是由于生态系统质量较差,已出现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丁青县北部、八宿县中南部及边坝县西部。【结论】昌都市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但部分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也较高,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分区制定生态保护措施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工作,降低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建设。
王思源赵敏敏刁玉杰马鑫付雷王旭清刘廷陈冠郭鹏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性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全新世野火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025年
通过实地考察,选取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的一个沉积序列完整的全新世沉积剖面,提取炭屑、磁化率和总有机碳等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野火和气候变化的历史,揭示了区域内全新世古环境与野火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整个全新世时期,若尔盖盆地野火活动主要为区域性野火,且区域野火以燃烧木本植物为主,局地野火以燃烧草本植物为主。全新世早期(8.5 ka之前),虽然温度有所回升,但是依然干冷,沙尘暴频繁,地表堆积形成了风成沙层,有限的植物生物量限制了野火活动的发生,区域野火和局地野火发生频率均较低;全新世中期(8.5 ka至3.1 ka),在暖湿的气候背景下,古土壤层发育形成,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增加使若尔盖盆地的植物生物量增多,与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关的区域野火和局地野火事件频繁发生;气候凉干的全新世晚期(3.1 ka之后),现代草甸土堆积而成,野火活动总体减弱,全新世晚期植物生物量下降可能是区域野火活动减少的原因,但此阶段局地野火的加剧也可能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若尔盖盆地野火历史和气候演变过程。
潘元琪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张睿玺赵晓康王娜白鑫
关键词:野火古环境全新世若尔盖盆地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灌丛土壤养分有效性对增温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2025年
高寒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态过程受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的严重限制。全球气候变暖可显著改变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深刻改变土壤养分矿化与循环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然而,我们对气候变暖如何影响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了揭示气候变暖对高寒灌丛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部典型的窄叶鲜卑花高寒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寒灌丛生长季不同时期可溶性有机碳(DOC)、无机氮(DIN)和有效磷(Av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增温的响应,并分析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高寒灌丛生长季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季节动态明显。土壤DOC含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生长季中期达到最低值;土壤DIN含量、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土壤AvP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均在生长季末期达到最大值。增温没有显著改变高寒灌丛整个生长季空气温度,增温使整个生长季土壤温度显著提高1.3℃,同时使土壤水分显著降低2.2%。增温使高寒灌丛整个生长季土壤DOC和Av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5%—9.9%和4.8%—33.7%。然而,增温仅在生长季中期使土壤DIN含量显著增加17.5%,在生长季末期使土壤DIN含量显著降低21.8%;生长季末期土壤DIN含量降低主要源于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但增温对整个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增温使生长季末期土壤DOC:DIN比显著增加37.3%,使生长季中期土壤DOC:AvP比显著降低17.9%,使生长季中期和末期土壤DIN:AvP比显著降低12.2%—25.7%。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脲酶活性是影响高寒灌丛土壤养分有效性的主要因子,它们�
刘美马志良
关键词:增温高寒灌丛养分有效性
近30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
2024年
文章利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近30年的逐日夏季平均降水量及NCEP/NCAR逐月平均再分析风场、位势高度场资料,对青藏高原东部近3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的气候态、方差和趋势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EOF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3种主要分布类型,又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与3种典型模态匹配的风场异常特征,以明确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 近30年青藏高原东部的夏季降水量存在一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而且在东南部降水比较偏多,降水大值区年际变化也大,降水趋势变化不明显。2) 夏季降水异常空间分布为3种类型,即南北反相型、中间多南部少型以及东西反相型。3) 当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南多北少时,印度季风槽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高原东部的南侧为气旋性距平环流,南亚高压偏南,西风急流减弱;当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呈中间多南部少型时,印度季风增强,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西,南亚高压位置偏北偏东,且青藏高原东北侧西风急流增强;当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呈东西反相型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而高原东部地区西侧以偏西风距平为主,同时高层南亚高压位置偏东。
索朗扎西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东部大中型兽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格局
2024年
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及种群现状评估对于物种的科学保护至关重要。青藏高原东部属我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与保护地位。为了有效评估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现状与分布格局,以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龙县为主要研究区域,系统收集了2013年以来该区域已发表的红外相机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并于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开展了红外相机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新龙县至少分布有5目14科36种野生兽类,包括7种猫科动物以及7种国家Ⅰ级和1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有2种、易危(VU)7种、近危(NT)6种。历年监测研究中,食肉目和鲸偶蹄目物种均较为丰富,7种猫科动物在间隔近3个年度仍被记录。豹(Panthera pardus)的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网格占有率(GO)位于前10位。7种猫科动物的RAI以及GO的大小关系为:豹>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猞猁(Lynx lynx)>雪豹(Panthera uncia)>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荒漠猫(Felis bieti)=兔狲(Felis manul)。研究发现不同季节下不同生境和不同海拔段均有多种猫科动物与多种主要猎物分布,除了荒漠猫和兔狲外的5种猫科动物与主要猎物和干扰因子在不同季节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关系。结果反映出青藏高原东部新龙县猫科动物整体种群现状良好,食物资源较丰富,整个生态系统呈现出健康的状态,但后续需进一步加强猫科动物主要分布区干扰因子的科学管控。同时还指出了新龙县以猫科动物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后续的保护工作建议,以供参考。
李生强李叶向阳周丽王红白玛德西登沙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猫科动物多样性
1960—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河流的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24年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下游地区用水具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的径流和输沙量已发生显著变化。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五大河流源区,利用站点实测数据和Pettitt突变点检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1960—2020年间(近60 a)径流和泥沙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主要结论为:①近60 a来,长江和怒江流域的年径流显著上升,其余流域变化不显著,径流变化存在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在2006年左右存在突变点,大部分站点的年径流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均呈上升趋势;年输沙量方面,长江流域呈不显著上升,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流域均呈不显著下降,年际变化趋势与径流变化总体一致,但变异性更大。②对于60 a尺度的季节径流,上游站点冬、春季径流均呈增加趋势,所有站点夏、秋季径流的变化趋势与年径流总体一致,且夏季径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北增南减”的特征。③澜沧江下游的水电梯级开发已经对下游天然径流过程产生干扰,主要表现为径流年内分布的突变,季节差异显著减小,趋于均匀化。以上结论深化了对青藏高原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的认识,可为开展径流趋势预估和水资源规划等提供科学参考。
张梦娇南熠吴永祥丁昱凯徐梦珍田富强
关键词:径流变化泥沙变化
2024年第十二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12-WTGTP)在黄冈召开
2024年
2024年第十二届“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WTGTP,Workshop on Tectonics and Geophysics in the east part of Tibetan Plateau)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24年会,于2024年9月6日-9日在湖北省黄冈市成功召开。
包健辉杨逸文罗银河艾印双张怀熊熊高原
关键词:地球物理青藏高原东部WTGTP
5月中国土壤湿度异常对7月华南-青藏高原东部偶极子型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
2024年
利用1979—2019年ERA5再分析资料和站点降水资料,研究了5月中国土壤湿度异常对7月华南和青藏高原东部偶极子型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当5月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偏湿,华中地区土壤湿度偏干时,对应7月华南(高原东部)降水偏多(偏少),两地降水呈偶极子型分布。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华中地区)土壤湿度正(负)异常可从5月持续至7月,使得7月中国北方地区地表湍流热通量正异常,进而使得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增暖,中国北方与贝加尔湖之间经向温度梯度和大气斜压性增强,天气尺度的瞬变波活动增强。通过瞬变的涡度强迫有利于中国北方及蒙古地区准正压异常高压和Rossby波波源的形成,相关的Rossby波向东南方向传播至我国南方,使得华南地区出现准正压结构的异常低压,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亚高压西移。对应中国北方及蒙古-华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为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进而导致华南地区(高原东部)降水增多(减少)。此外,中国北方-蒙古地区的异常高压与局地偏干的土壤湿度之间的正反馈过程,有利于上述物理过程的维持和增强,进而有利于7月偶极子降水的异常,反之亦然。
王娟范可徐志清
关键词:年际变化

相关作者

李跃清
作品数:348被引量:3,467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夏季 降水 气候变化
包维楷
作品数:231被引量:4,810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 岷江干旱河谷 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杜国祯
作品数:155被引量:2,983H指数:3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 种子大小 施肥
杨胜利
作品数:45被引量:517H指数:1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黄土 青藏高原东部 磁化率 表土
陈智梁
作品数:37被引量:403H指数:13
供职机构: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GPS 青藏高原东部 GPS监测 青藏高原 鲜水河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