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22篇“ 青藏高原北部“的相关文章
-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太阳湖记录的过去200年湿度演化
- 2025年
-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和西风响应敏感,但青藏高原北部的古气候研究较少。文章以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腹地的太阳湖为研究对象,通过^(137)Cs/^(210)Pb建立过去200年的年代序列,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的高分辨率元素,结合磁化率指标,重建了过去200年太阳湖湖区的干湿变化,并探讨了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太阳湖湖区小冰期末期气候湿润、现代暖期气候干旱。这一气候特征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区域上的一致性。通过与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的对比发现,太阳湖揭示的气候干湿变化分别与NAO指数的正负相位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在过去200年的短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北部的气候干湿变化受NAO的控制。
- 史芸箫王嘉平刘兴起
-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部NAO
- 青藏高原北部库木库里盆地深部结构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 2024年
- 库木库里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是一个平均海拔>4000m、面积近20000km2的封闭性高原盆地,其边界被阿尔金断裂带、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造山带限定.研究库木库里盆地深部结构具有两点显著意义:一是盆地发育了>7000m巨厚新生界陆相沉积,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的隆升历史;二是前期工作指示该盆地很可能具有油气远景.然而,由于盆地自然条件恶劣,又被认为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不利于油气保存,仅开展了少量基础地质和油气路线调查工作,对于盆地地层、结构、构造等问题尚无共识.2021~2022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项实施的深地震反射探测为首条穿越库木库里盆地的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剖面.本文利用反射地震偏移剖面和初至波层析成像结果,并结合已有资料,对盆地深部结构进行了解析,发现:(1)库木库里盆地南北宽~90km,基底最深>9000m,地层主体为新生界陆相沉积,由南部复合盆地、北部断陷盆地两大部分组成;受后期挤压作用影响,南部复合盆地构造变形明显,但大部仍保存了较完整沉积建造.(2)沉积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反映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两段式构造演化过程,即渐新世至上新世以垂向差异性抬升与沉降过程为主,上新世后转为以南北向挤压缩短变形为主.(3)库木库里盆地的沉积地层、形成时代、生-储-盖条件等均与北部紧邻的柴达木盆地西缘油田十分相似,如能获得突破,有望在较小成本投入下扩大现有柴西缘油田产能,建议开展进一步勘探工作.
- 李文辉卢占武高锐邓小凡李井元王光文孙湛暄
- 关键词:库木库里盆地反射地震层析成像青藏高原北部油气远景
- 穿越雅丹地貌,挺进无人荒漠——青藏高原北部“观测盲区”无人驾驶移动立体探测野外试验纪实
- 2024年
- 以往大气科学领域与相关业务行业,地基大气垂直探测系统一般采用探空气球固定站点非连续观测(每日08时、20时)的传统方式,由于观测时间间隔较大,难以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三维立体结构观测数据。尤其在无人区、荒漠等气候环境恶劣不易建立观测站的地方,地基大气垂直探测资料几乎为空白,可称其为“观测盲区”,是我国大气垂直探测与地基综合观测最为薄弱的区域。
- 蔡雯悦许学莲翟建青
- 关键词:雅丹地貌探空气球大气科学无人驾驶青藏高原北部野外试验
- 青藏高原北部干旱区梭梭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 2024年
-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群落是中国西北部干旱区主要分布的植被类型,对防风固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青藏高原北部干旱区也是梭梭群落重要的分布区域,但该区域梭梭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驱动机制目前缺乏足够的关注。在柴达木盆地梭梭保护区设置了31个调查样地并对梭梭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结合气候因子揭示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因子。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干旱区梭梭群落仅有27种植物,隶属于21属8科,物种组成简单,其中51%的植物属于灌木与半灌木,70%的植物为强旱生和旱生植物,40%的植物为戈壁-蒙古成分。梭梭群落的高度、盖度等数量特征在空间范围内变异大,物种丰富度低,草本层不发达。梭梭群落的数量特征随经度的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随经度的增加和纬度的降低,群落中幼龄梭梭的数量显著增加,但成熟梭梭的数量显著降低。降水量的增加是形成这些群落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研究为保护青藏高原干旱区梭梭群落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区域荒漠化和沙漠化合理防治给予科学指导。
- 侯东杰李楠曲孝云董劭琼韩蓓蕾郭柯刘长成
- 关键词:气候因子
- 青藏高原北部格尔木河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与预估
- 2024年
- 水文过程的准确模拟和预估对青藏高原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家气象观测站点非常有限且分布不均,对高原地区水文过程的准确模拟带来很大挑战,因此利用多源降水资料是提高模拟精度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北部的格尔木河流域为例,使用VIC-CAS模型,以ERA5、WorldClim及TPHiPr三种降水产品的多年月平均降水量为背景场,利用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进行插值得到气象驱动场,对格尔木河流域径流过程进行模拟与分析,并利用降尺度后的CMIP6气候模式数据对流域未来径流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以ERA5的多年月平均降水量作为协变量,并使用TPS插值法得到的气象驱动所模拟的效果最好,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71和0.70。格尔木河流域冰川融水与积雪融水对年径流量的贡献分别约为14.9%和32.5%。1971—2019年在年降水量缓慢增加及气温上升趋势显著的背景下,融雪径流和冰川径流的增加速率分别为0.28×10^(8) m^(3)·(10a)^(-1)和0.03×10^(8) m^(3)·(10a)^(-1),年径流以0.54×10^(8) m^(3)·(10a)^(-1)的速率增加,融雪径流增加贡献率超过50%。预估格尔木河流域2025—2100年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年均径流量分别为10.92×10^(8) m^(3)和11.51×10^(8) m^(3),增加速率分别为0.38×10^(8) m^(3)·(10a)^(-1)和0.51×10^(8) m^(3)·(10a)^(-1);预估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未来时期融雪径流与冰川径流均于21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相继达到拐点,到21世纪末期出现大幅减少。本研究对青藏高原其他观测资料缺乏地区的径流模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饶天兴周刚张世强
- 关键词:水文模拟
- 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及后续地震库仑应力触发作用被引量:4
- 2023年
- 本文采用Burgers黏弹性模型计算1125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单独和累积的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历史强震对此次门源地震黏弹性触发作用及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结果表明:(1)1920年海原M8½级地震、1927年古浪M8.0级地震和1954年山丹M7¼级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加载最为显著,分别相当于使门源地震提前7.6年、5.3年和5.2年;(2)1986年门源M_(S)6.4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卸载作用最明显,使其发生延迟14.4年左右,2016年门源M_(S)6.4地震使2022年门源地震延迟0.4年左右;(3)2021年玛多M_(W)7.3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有较为显著的触发作用,门源M_(S)6.9地震对2022年1月23日哈拉湖M5.8级地震有触发作用,哈拉湖M5.8级地震对2022年3月17日肃南M5.1级地震及2022年3月26日哈拉湖M6.0级地震有较强的触发作用,而哈拉湖M6.0级地震又触发了2022年4月15日哈拉湖M5.4级地震.综合分析历史强震库仑应力演化结果和断层受历史地震库仑应力作用的影响,认为该区域应力积累处于较高水平,祁连山内部断层受到应力扰动时容易失稳滑动,其中门源地震区附近、祁连山西段哈拉湖北部、老虎山断裂西段、祁连山北缘断裂中段、昌马—俄博断裂中段、阿尔金断裂阿克塞段、托莱山断裂西段、鄂拉山断裂和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东段等断层段都处于库仑应力高值区域,应给予关注.
- 汤大委葛伟鹏袁道阳郑文俊胡才博
-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库仑应力变化
- 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东部远震横波分裂特征及陆内碰撞变形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基于横跨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一条包含38个流动台和15个固定台的NW向地震剖面,以及剖面两侧分布的10个固定台站,总计63个宽频带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横波分裂测量得到了各台站的快波方向和时间延迟,绘制了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东部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结果显示快波方向和时间延迟具有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延迟分布上,塔里木盆地的时间延迟最小,平均值只有0.6s,不仅小于盆地南、北边缘的阿尔金断裂和天山,而且小于青藏高原北部,反映了稳定块体的时间延迟小于构造活跃块体.快波方向分布上,沿剖面由东至西,快波方向从松潘-甘孜块体南部的NNW向逆时针旋转到北部的NW向,再过渡到东昆仑断裂北部和柴达木盆地南缘的近E-W和ENE向;至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祁漫塔格断裂处,快波方向由ENE向突然转向NW向;至阿尔金断裂处,快波方向再次由NW向突然转向ENE向;进入塔里木盆地,快波方向在盆地南部为ENE向,至盆地中部又由ENE向突然转向到盆地北部的NW向;往西至天山,快波方向转为WNW向.基于横波分裂测量的快波方向与地表变形场预测的快波方向的对比分析表明,除塔里木盆地东部5个测点的快波方向测量值和预测值的角度差较大外(平均值为27°),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角度差较小(平均值为9°),且阿尔金断裂、东昆仑山断裂和天山等构造单元的快波方向平行于区域内断裂和山脉的构造走向,反映了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南北缘深浅变形一致,壳幔变形的耦合程度较高,符合岩石圈垂直连贯变形.塔里木盆地壳幔变形的耦合程度较低,具有弱的各向异性、稳定刚性和厚岩石圈特征,可能遗留了古老克拉通的“化石”各向异性特征.
- 常利军王椿镛
-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断裂东昆仑断裂横波分裂岩石圈变形
- 基于横波分裂和GPS数据联合分析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东部陆内碰撞变形特征
- 大约50Ma开始的印度和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及其持续汇聚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扩展,造就了地球上海拔最高和面积最大的高原。有关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周缘扩展的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GPS观测显示青藏高...
- 常利军王椿镛
-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部横波分裂GPS
- 青藏高原北部典型冰川流域化学风化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地表风化与气候变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对冰川流域硅酸盐岩风化以及黄铁矿氧化进行定量研究可为理解高原气候变化提供关键性认识。本文以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典型冰川流域—老虎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流域河水及降水的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研究了冰川径流来源,河流溶质来源以及水文条件对溶质的影响,流域化学风化速率以及黄铁矿氧化对化学风化碳汇效应的影响。利用同位素径流分割得到地下水、冰川融水以及大气降水对冰川径流的贡献分别为18.2%、58.3%和23.5%,并进一步通过溶质产生模型讨论了冰川河流量对溶质的影响。通过反演模型计算得到碳酸盐岩、硅酸盐岩、蒸发岩和降水对河水阳离子的贡献分别为59.1%、20.1%、8.3%和12.5%,蒸发岩、降水和融雪、黄铁矿对SO^(2-)_(4)的贡献分别为14.4%、8.0%、77.6%。最终估算得到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通量分别为50.8 g/s和7.8 g/s,相应的CO_(2)吸收速率分别为24.4 t/(km^(2) a)和5.9 t/(km^(2) a)。考虑黄铁矿氧化的影响后,短时间尺度(<106 a)老虎沟流域总CO_(2)吸收速率为8.3 t/(km^(2) a),在长时间尺度(>106 a)则会释放CO_(2),总CO_(2)释放速率为16.2 t/(km^(2) a)。总体来说,本文对老虎沟冰川流域的硅酸盐岩风化以及黄铁矿氧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评估,明确了黄铁矿氧化对碳循环的影响,丰富了青藏高原流域风化和碳循环理论研究。
- 李铮钟君李思亮秦翔徐森陈率
- 关键词:水化学氢氧同位素化学风化
- 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强震触发黏弹性数值模拟研究
-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其所具有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地质构造,一直以来就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是构造变形活跃的青藏高原向内陆扩展的前缘部分,与阿拉善块体、北...
- 汤大委
- 关键词:库仑应力数值模拟
相关作者
- 胡道功

- 作品数:213被引量:1,991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锆石U-PB年龄 地质意义 第四纪 青藏铁路
- 杨经绥

- 作品数:455被引量:5,579H指数:5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蛇绿岩 地幔橄榄岩 铬铁矿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榴辉岩
- 吴珍汉

- 作品数:221被引量:2,278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逆冲推覆构造 青藏铁路 羌塘盆地 青藏高原北部
- 李海兵

- 作品数:311被引量:5,266H指数:5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龙门山 青藏高原 隆升 汶川地震 古地磁
- 方小敏

- 作品数:297被引量:3,280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临夏盆地 磁性地层 柴达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