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28篇“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的相关文章
萃取/气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环境水中苯系物及氯苯类污染物
2025年
采用萃取结合气色谱-串联质谱(HS-SPME/GC-MS/MS),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水样中8种苯系物和12种氯苯类污染物的方。采用DB-Heavy-Wax(2.1 mm×50 mm,1.7μm)色谱柱分离,通过对升温程序和质谱条件的优化,对待测物进行色谱分离和特征识别。确定最佳前处理条件:向20 mL瓶中加入10 mL水样及2 g NaCl,在55℃下以500 r/min振荡1 min,萃取时间为10 min,解吸时间为1 min。在最优实验条件下,20种分析物的线性范围为0.000 2~50μg/L,关系数(r^(2))为0.996 0~0.999 7。方检出限(LOD)为0.000 1~0.2μg/L,定量下限(LOQ)为0.000 2~0.5μg/L;在不同加标水平(1、2、10倍LOQ)下的回收率分别为75.4%~119%、72.7%~109%和97.8%~118%,日内和日间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19%。采用该对20批环境水样进行检测,其中1批样品检出甲苯。该方具有效率高、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环境友好的优点,可为环境保护和污染物监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侯新茹仝凯旋常巧英张虹艳陈辉陈辉张佳琳李玲
关键词:环境水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苯系物
高效液色谱、萃取色谱-质谱结合电子鼻分析重庆烤鱼调料的风味特性
2025年
为探究重庆烤鱼调料的特征风味,采用高效液色谱、电子鼻以及萃取色谱-质谱对不同厂家重庆烤鱼调料麻度、辣度、氯化物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厂家重庆烤鱼调料的山椒素、辣椒素类物质及氯化物含量分别为0.077~1.16 mg/g、0.032~0.565 mg/g和5.855~11.950 g/100 g,麻度、辣度和氯化物差异显著(P<0.05);电子鼻能够对不同厂家重庆烤鱼调料进行区分,无机硫化物、芳香成分和有机硫化物的气味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别。8个样品中共检测出9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醇类17种、烃类35种、醛类12种、酮类5种、酯类8种及其他类17种。通过气味活度值确定了重庆烤鱼调料中21种关键风味物质,主要为芳樟醇、α-蒎烯、4-异丙基苯甲醛、4-烯丙基苯甲醚和茴香脑等成分,共同形成了重庆烤鱼调料以辛香为主,带有药草香、茴香、清香的风味特征。
屠大伟马宏能唐敏尤琳烽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电子鼻
电子鼻结合萃取-气色谱-质谱技术分析陈酿时间对酱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2025年
目的研究陈酿时间对酱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方利用电子鼻结合萃取-气色谱-质谱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了不同陈酿时间黑豆酱油和豆粕酱油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并利用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鉴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在不同陈酿时间的6种酱油样品中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1227种,主要包括265种酯类、155种萜类、153种酮类、137种杂环化合物、104种醇类、77种酸类、72种醛类、59种酚类、54种烃类、50种胺类、30种芳烃类、27种醚类、26种含氮化合物、9种含硫化合物、9种卤代烃。随着陈酿时间的增加,黑豆酱油和豆粕酱油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对含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且关键香气成分对整体风味特征的贡献明显。电子鼻技术可以有效区分不同陈酿时间酱油的挥发性香气特征,并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的趋势一致。通过OAV共鉴定出132种关键香气成分(OAV>1),其中醛类、酚类和萜类对整体香气贡献显著。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陈酿时间对黑豆酱油和豆粕酱油的挥发性成分及香气品质的影响规律,为酱油和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参考。
黄冰羽王淋刘源王惠石学梅潘丽娜傅其旭王宪斌李丹
关键词:酱油电子鼻挥发性风味
萃取萃取茯砖茶挥发性成分条件的优化被引量:2
2024年
为更好地分析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组成特征,应用气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平台,探讨萃取头涂层、茶水冲泡比例、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萃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VB/CAR/PDMS(50/30μm)更适合萃取茯砖茶的挥发性成分;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最优萃取为:茶水比1:0、萃取时间70 min、萃取温度80℃。在此试验条件下,利用萃取从试验用的茯砖茶中检测到7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碳氢类20种,醛类16种,酮类13种,醇类12种,甲氧基酚类9种,酯类4种,酚类1种。本研究明确了陕西代表性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为全面解析茯砖的香气品质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赵静王滨张静周天山余有本徐清山
关键词: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基于全自动萃取箭型-气色谱-质谱分析老面小米馒头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
2024年
为更好地萃取老面小米馒头的风味物质,文章对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箭型(Arrow)不同萃取图层进行筛选,并优化了萃取条件,并结合气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比较Arrow和传统SPME萃取效果差异。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Carbon WR/PDMS萃取图层、加水量0 mL、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30 min;Arrow比较传统SPME所得到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更多且浓度更高。利用Arrow测定不同发酵时间(2、4、6、8、10 h)老面小米馒头的风味物质,分析发现发酵4 h馒头的挥发性成分最丰富,共鉴定出39种化合物;其中,一些主要风味化合物如苯甲醛、辛酸乙酯、异戊醇、壬醛等对构成其特征风味具有重要作用。
张世雄刘敬科王志新刘俊利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
萃取气质联用研究菊苣各部位挥发性成分
2024年
对菊苣的根、茎、叶、花、种子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其后续的应用及开发提供科学参考。采用萃取-气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提取分析菊苣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测定和比对各成分的对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方分析其成分的差异。从菊苣各部位中共鉴定出191种化合物,其中醛类、烷烃类化合物总占比较大。共有的挥发性成分有9种,对9个共有化合物对含量进行HCA分析,得菊苣根、花、种子为一类,而茎和叶为一类。通过PCA分析菊苣叶挥发性成分的综合得分最高,其次分别是茎、根、种子、花。菊苣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为菊苣非常规用药部位的药食两用深入开发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程体艳马凯范秀章何静张振韩永芬
关键词:菊苣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
萃取-气色谱质谱测定肉制品中的己醛
2024年
目的:建立萃取结合气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肉制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己醛含量的方。方:样品在静态60℃条件下平衡30 min达到气液平衡后,采用DVB/CAR-PDMS萃取纤维头吸附30 min后进样,用DB-5ms色谱柱程序升温分离,GC-MS检测,外标定量。结果:己醛在100~2000μg·L^(-1)线性关系良好,关系数为0.9994;方检出限为10.0μg·kg^(-1),定量限为30.0μg·kg^(-1),加标回收率为94.79%~98.06%。结论:方的准确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肉制品中己醛的测定。
何芸芸赵婷章荣烜贾健松
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肉制品
萃取-GC/MS分析四裂红景天的挥发性成分
2024年
目的分析鉴定四裂红景天中的挥发性成分。方采用萃取对四裂红景天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GC-MS分析鉴定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峰面积归一化计算各组分的对含量。结果从四裂红景天中分析鉴定出了7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烷烃类、醇类、烯烃类、醛类、酸类、酮类等,各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55.06%、13.34%、2.21%、5.53%、15.72%、6.64%。结论四裂红景天具丰富的挥发性成分,萃取-GC/MS技术能便捷、准确地分析鉴别其挥发性成分。
杨语李涛丁丹
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挥发性成分
萃取-GC-MS结合气味活度值分析土鳖虫关键腥臭气成分
2024年
目的 确定土鳖虫腥臭气的主要成分,为土鳖虫去腥除臭提供理论基础。方 采用萃取-气质联用技术鉴定10批次的土鳖虫成分,结合面积归一化和化学计量分析不同批次腥臭气物质;采用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评价气味成分贡献度,确定关键腥臭气味组分。结果 共鉴定出87种挥发性气味成分,关键性腥臭气成分(OAV≥1)为间甲基苯酚、二甲基三硫、4-甲基苯酚、2-甲基异冰片、2-茨醇、4-甲基戊酸、异戊酸等;修饰性腥臭气成分(0.1
马鸿雁范红刘倩李雪叶慧张定堃管咏梅杨明夏厚林
关键词:土鳖虫
萃取-气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测定食用油中苯并(a)芘含量研究
2024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萃取-气色谱-氢火焰离子(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Hydrogen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HS-SPME-GC-FID)检测食用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分析方,并应用于市售食用油样品的测定。方:采用HS-SPME技术萃取油样中的苯并(a)芘,结合GC-FID进行分离检测和定量分析。考察方的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和定量限等指标,并测定5种市售食用油样品中的苯并(a)芘含量。结果:苯并(a)芘在0.01~10.00 μg·mL^(-1)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符合要求。5种食用油样品苯并(a)芘含量在0.127~0.452 μg·kg^(-1),均低于限量标准。结论:建立的HS-SPME-GC-FID分析方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可满足食用油中苯并(a)芘日常检测和食品安全监管需求。
罗小珍李夸巧
关键词:食用油苯并(A)芘顶空固相微萃取食品安全

相关作者

王秋霜
作品数:148被引量:689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茶树 茶树资源 分子育种 红茶 茶叶
陈栋
作品数:160被引量:1,188H指数:19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红茶 茶树 香气 茶叶 香气成分
赵钰玲
作品数:8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挥发性成分 HS-SPME-GC-MS GC-MS分析
尹军峰
作品数:443被引量:2,027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主题:茶叶 绿茶 茶饮料 茶汁 鲜叶
许勇泉
作品数:326被引量:1,254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主题:红茶 绿茶 风味品质 茶饮料 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