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03篇“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相关文章
双微导管技术对急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对急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血清MMP-9、NSE、S100β的变化,并比较短期预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时,观察组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短期预后良好率为55.00%(2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50%(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急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明显,可减少术后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升高幅度,促进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钱金明岳培东尹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基质金属蛋白酶9
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4年
评价双容积重建技术(DVRT)在颅内动脉瘤(IWA)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1年4月到2023年2月40例在本院介入手术中发现的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数据,回顾性分析患者DVRT介入治疗的栓塞效果,比较2D-DSA、3D-DSA、DVRT三种影像成像方法的显示率。结果 2D-DSA、3D-DSA、DVRT清晰显示的例数分别有26例、33例、40例,显示率分别为65.00%、82.50%、100.00%,三种影像成像方法能清晰显示动脉瘤栓塞程度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DVRT技术,可以直观、清楚地观察到动脉瘤的栓塞效果,为术者评价动脉瘤栓塞状态、辅助支架展开情况及手术策略选择等提供客观的依据。
张俊
关键词:颅内宽颈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Neuroform Atla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IWA)的效果。方法选取IWA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36例。A组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组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Raymond分级、脑血流灌注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占比分别为75.00%(27/36)、66.67%(24/36),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术后6个月Raymond分级Ⅰ级占比为83.33%(30/36),高于B组的61.11%(22/36)(P<0.05);A组术后6个月Raymond分级优于B组(P<0.05)。A组和B组术前局部脑血容量(rCBV)、颅内压(ICP)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和B组术后6个月rCBV均高于术前,ICP均低于术前,且A组术后6个月rCBV(2.18±0.42)ml/100 g高于B组的(1.95±0.33)ml/100 g,ICP(16.24±2.63)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B组的(18.52±2.70)mm Hg(P<0.05)。随访6个月,A组mRS评分0~2分占比94.44%高于B组的77.78%(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Enterprise支架相比,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IWA的完全闭塞率更高,同时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脑血流灌注和短期预后,而两种支架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马学雷耿守科
关键词:颅内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栓塞脑血流灌注
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5.00%(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尼莫地平。
苗统周国平王飞翟书鹏魏康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法舒地尔尼莫地平脑血管痉挛
Enterprise支架与LE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宋芳星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共6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16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动脉C7段,5个位于动脉C6段,4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1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2段。有49个动脉瘤采取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余15个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Y”型14个和“X”型1个)。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评分)和载动脉血流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为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为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DSA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Raymond评分)和载动脉通畅情况。结果:6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显示:57个动脉瘤(89.1%,57/64)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6个动脉瘤(9.3%,6/64)残留(RaymondⅡ级),1个动脉瘤(1.6%,1/64)体残留(RaymondⅢ级)。3例患者(4.8%,3/62)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为术中血栓形成,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流恢复,1例为术后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保守治疗出院时均无致残性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时55例患者获临床随访,均预后良好(mRS≤2分),7例患者失访。50例患者(52个动脉瘤)获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RaymondⅠ级45个(86.5%,45/52),RaymondⅡ级4个(7.7%,4/52),RaymondⅢ级3个(5.8%,3/52),12例患者失访。结论: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有很高的技术成功率,并具有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
韩金涛张宇翔贾子昌姜除寒刘恋栾景源梁飞赵彦清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Atla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023年
探讨Atlas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本院2020.1~2022.12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颅内动脉瘤,其中23例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25例采用LEO支架辅助栓塞、38例采用Atlas支架辅助栓塞。对比不同支架栓塞有效率,随访术后6个月影像学结果和mRS评分情况;统计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VIS支架、LEO支架和Atlas支架的栓塞有效率分别为100.00%、96.00%、97.37%,组间对比,p>0.05。LVIS支架、LEO支架和Atlas支架术后6个月影像学结果不显影率分别为91.30%、84.00%、92.11%,mR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5.65%、92.00%、94.74%,p>0.05。LVIS支架、LEO支架和Atlas支架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04%、16.00%、2.63%,Atlas支架明显低于LVIS支架和LEO支架,p<0.05。结论 LVIS支架、LEO支架和Atlas支架都是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用辅助栓塞的有效手段,相较于LVIS支架、LEO支架,Atlas支架的效果相似,但其安全性更高。
徐振华
关键词: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
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收治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110例,均行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后患者的栓塞率、术后1个月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出院后随访6个月,在末次随访时采用神经功能预后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栓塞率为96.36%(106/110)。术后1个月有效率91.67%(99/108)。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及发热各1例,脑积水和尿路感染各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8%(7/108)。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有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Ⅳ级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度大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Ⅳ级、度等因素均是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若伴有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 Hess分级Ⅲ~Ⅳ级、时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增高,在诊治过程中应予关注。
潘桂芳唐超李雯
关键词: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支架在治疗急性期(≤7天)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分析支架辅助栓塞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21年1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三科在急性期行...
王红平
关键词:围手术期预后不良并发症
闭环支架半释放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闭环支架半释放技术在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月采用闭环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7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共40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21个,未破裂19个。结果16个动脉瘤使用LVIS支架,24个动脉瘤使用Enterprise或Enterprise2支架。技术成功率100%(40/4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8.1%(3/37)。术后即刻DSA显示RaymondⅠ级32个,Ⅱ级5个,Ⅲ级3个。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分32例,1分2例,2分3例。37例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9.6月。出院后3个月mRS 0分33例,1分2例,2分2例。末次DSA显示RaymondⅠ级31个,Ⅱ级6个,Ⅲ级3个。31个动脉瘤治愈,7个动脉瘤稳定,2个动脉瘤复发。结论闭环支架半释放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
徐德才李健张弢娄飞云姜之全
关键词:动脉瘤弹簧圈栓塞

相关作者

许奕
作品数:414被引量:2,120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栓塞 介入治疗
刘建民
作品数:952被引量:5,597H指数:2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黄清海
作品数:545被引量:2,773H指数:2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介入治疗 栓塞
洪波
作品数:469被引量:2,328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赵振伟
作品数:215被引量:854H指数:1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栓塞 血管内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