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1篇“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章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对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为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和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42例满足外科手术指征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对患者展开手术治疗措施差异作为分组标准,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两组患者分别应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颈动脉狭窄再通率、围术期并发症事件及随访1年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再通率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末次随访对照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例数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颅外颈动脉狭窄应用有较高的再通成功率,且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相关不良风险偏低,对于患者在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均有重要价值。
- 铁江辉马琳李庆菲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外颈动脉狭窄
- 颅外颈动脉狭窄诊疗进展
- 2022年
- 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S)是指多种原因造成颈动脉的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候群。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随着影像技术不断进步,CS的诊断及评估更加精准。腔内技术的进展,也为CS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 刘德朗赵新宇黄汉林陈世远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易损斑块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对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均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进行术前术后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采用简易生活质量评分(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8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显效68例,有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100.00%;术后随访6个月,8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10.00%;同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BI评分提高,mR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需避免支架内再狭窄。
- 陈爱国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
- 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加颈动脉支架(CAS)植入术对颅外颈动脉狭窄(ECCA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收治的68例ECCA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80%、症状性狭窄>50%的患者,根据路径迂曲程度、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的球囊预扩张满意后,将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参数,术后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了解血管血流情况。随访1 a,观察患者预后。结果68例患者共70支血管接受PTA加CAS植入术治疗,共植入70枚支架,配合使用70枚保护伞,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DSA检查显示,血管狭窄程度由(88±10)%下降至(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出现心率及血压下降,20例出现持续性心率下降及低血压,12例出现过度灌注表现,头颅CT未发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患者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数(RI)均较术前下降,搏动指数(PI)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复查DSA,1例(1.47%)患者出现再狭窄,无明显临床症状,密切观察。随访1 a,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均为0。结论对于ECCAS患者,PTA加CAS植入术可有效改善血管狭窄程度,在适应证选择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得当的情况下,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邱茜茜
- 关键词:颅外颈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流参数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CEA治疗,观察组行CAS治疗,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再通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再通成功率100%;对照组再通成功率97.62%,两组颈动脉狭窄再通成功率无明显差别;两组发生的远期心血管事件也无明显差别;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与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再通成功率高,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但CAS治疗的并发症少。
- 沈俐萍
- 关键词:颅外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心血管事件
- 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将动脉支架植入术应用于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在本院数据库中调取时间段2017年5月-2019年2月间收入的16例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手术成功率进行记录,分析各项手术指标。结果治疗完成后,成功率为100%。而在治疗后,患者术后的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有明显缩短,患者体内的各项炎症指标升高(P <0.05)。结论采用动脉支架植入术对颅外颈动脉狭窄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但这种手术方案会引起患者手术后早期出现高凝状态和炎症反应。
- 谷达军郑华松李金钊刘飞
- 关键词:颅外颈动脉狭窄近期疗效凝血功能指标炎症反应手术治疗
- 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手术安全预警与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
- 第一部分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血压预警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高灌注综合征(CHS)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一种重要的并发症。临床目前大多采用TCD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V)在术后较...
- 来志超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并发症安全预警
- 文献传递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与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神经内科行CAS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68例。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病变处动脉狭窄程度,记录手术成功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狭窄处颈动脉血流参数水平;应用凝血仪测定血浆中凝血指标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术后3d,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病变部位动脉狭窄程度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手术成功率达100%。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水平低于术前,搏动指数(PI)水平高于术前(均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缩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IL-6、IL-8、hs-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效果确切,但可引起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高凝状态及炎症反应。
- 田臻杨扬吴艳云
- 关键词:颅外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凝血功能炎症反应
-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02—2015-07收治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病死率和卒中率,比较2组血管狭窄和血管直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病死率和卒中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狭窄和血管直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血管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车雄宇胡鹏高小平黄剑涛
- 关键词: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探究治疗措施及其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3—2016-03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严密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症状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血压变化多样,血糖异常者多,卒中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偏多,合并颅内主干血管狭窄居多,影像学上显示分水岭梗死和多发性梗死发生率偏高,易发生进展型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简易智能评分较差。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是较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期间应密切观察症状的临床特点,强调调个体化治疗,积极调控血压、血糖水平,控制斑块,以利疾病尽早恢复。
- 高磊毛向莹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
相关作者
- 刘建民

- 作品数:962被引量:5,695H指数:28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 洪波

- 作品数:472被引量:2,340H指数:24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 赵文元

- 作品数:257被引量:1,552H指数:21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介入治疗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 许奕

- 作品数:416被引量:2,130H指数:24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栓塞 介入治疗
- 黄清海

- 作品数:547被引量:2,801H指数:26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介入治疗 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