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2篇“ 颈动脉闭塞“的相关文章
- 一种颈动脉闭塞开通血栓滤过颅内保护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颈动脉闭塞开通血栓滤过颅内保护装置,其包括导向部、过滤部与牵引部;所述过滤部的一端与导向部相连接,另一端与牵引部相连接;所述过滤部上密布有内外贯穿的通孔;所述过滤部分为远端过滤区与近端过滤区,远端过滤区位...
- 莫大鹏王伊龙缪中荣马宁
- 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颈动脉闭塞儿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2024年
- 分析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颈动脉闭塞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收集2013—2023年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和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首次诊治c-TA合并颈动脉闭塞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本研究共纳入4例患儿,均为女性,年龄为(13.25±1.71)岁,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为(8.14±11.19)个月,其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头晕、头痛、胸部不适、失语、肢体活动障碍、高血压、四肢血压不对称、血管杂音或震颤、桡动脉搏动减弱、肌力下降。4例患儿均出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影像学结果显示:4例患儿中3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1例为单侧颈动脉闭塞。脑血管受累共3例,并伴有全身多部位的动脉受累,主要累及双侧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动脉,双侧肾动脉、双侧髂动脉、大脑中动脉。4例患儿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均有效。对患儿随访(42.25±52.5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原受累动脉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闭塞,较治疗前无进展,无新发动脉受累。3例原有肢体、语言障碍患儿病情逐步改善。综上,c-TA合并颈总动脉闭塞儿童可致多支血管受累,临床表现多为全身症状及血管病变引发的相应供应脏器的缺血表现,易合并脑梗,闭塞血管难以恢复。
- 贺宝平赖建铭
- 关键词: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颈总动脉
- 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补救性治疗方法——股-颈动脉转流术报道
- 2024年
-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发病时间窗内可给予静脉溶栓,效果不佳则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当使用常规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球囊扩张等方法未能开通闭塞的血管时,支架置入是有效的补救方法。部分患者支架置入后可能出现血管再闭塞,如不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可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本文报道了1例股-颈动脉转流术补救性治疗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患者的诊疗过程,为快速解决这种不常见却又非常棘手的临床情况提供思路,该术式是一种值得推广普及的手术方式。
- 闫喜格王国玲张博刚彭敏董中君申晓平陈秀晓贾倩董会格程莉
-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一种利用面部热成像数据检测颈动脉闭塞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面部热成像数据检测颈动脉闭塞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患者面部视频数据;S2、将采集的面部视频数据转化为流场纹理视频数据;S3、将收集的多个流场纹理视频数据作为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数据,将训练...
- 徐骜翟登月王方兵陈欣
- 慢性颈动脉闭塞两种手术方式的短期临床疗效分析
- 目的:对比颈动脉复合手术与脑血运重建术在治疗慢性颈动脉闭塞方面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总结围术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在有效精准治疗的前提下让卫生经济学达到最优化,为慢性颈动脉闭塞的手术治疗进一步提...
- 刘鹏宇
- 关键词:复合手术CT灌注成像
- 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复杂颈动脉闭塞病变的初步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开通症状性复杂颈动脉闭塞病变的手术技术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2021年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并成功应用复合手术技术开通症状性复杂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放疗损伤导致闭塞3例,动脉粥样硬化闭塞5例。结果:8例患者复合手术重建全程颈总动脉闭塞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颈内动脉闭塞开通失败,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围术期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1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颈部血肿1例。随访时间为3~39个月,再狭窄1例,为轻度狭窄,未见严重脑卒中,无死亡病例。结论:复合手术是治疗症状性复杂颈动脉闭塞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 刘化刚邓宏平唐鹏张颖庄俊丽余晓晖李杰袁焰
- 关键词:复合手术近期疗效
- 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低灌注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发生低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收治的单侧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低灌注分为低灌注组和非低灌注组。比较两组间研究变量是否存在差异,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76例,其中57例(57/76,75%)存在闭塞侧颈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低灌注组在发病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更低(P=0.005)、后交通动脉开放代偿的比例更低(P=0.005)、侧支循环分级更低(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前服用他汀类药物(OR=0.191,95%CI 0.044~0.832)和更高的侧支循环分级(OR=0.095,95%CI 0.024~0.356)是闭塞侧颈动脉供血区域发生低灌注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服用他汀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发生低灌注的风险,侧支循环分级越高,发生低灌注的风险越低。
- 闫文涛王冠军李修珍郭薇刘加春
- 关键词:低灌注他汀类药物侧支循环
- 让你的大脑血液流动起来——浅谈颈动脉闭塞的预防和治疗
- 2023年
- 脑卒中是导致国人致残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危险因素相关。其中颈动脉慢性闭塞或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指颈动脉内膜层的厚度增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的一种疾病。颈动脉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人脑血液通过两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供应,前者约占全脑血流量的4/5,后者占1/5。
- 张桂运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供血动脉高血脂
- 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分水岭脑梗死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发生分水岭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单侧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闭塞侧大脑半球是否发生分水岭脑梗死分为有分水岭脑梗死组和无分水岭脑梗死组。比较两组间研究变量是否存在差异,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01例,其中有分水岭脑梗死组41例(41/101,40.6%),两组比较显示,有分水岭脑梗死组闭塞侧颈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的比例更高(P=0.005)、合并后循环头颈部大血管中重度狭窄的比例更高(P=0.01)、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更低(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闭塞侧颈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OR=20.734,95%CI 2.290~187.746)和合并后循环大血管中重度狭窄(OR=3.918,95%CI 1.291~11.884)是发生分水岭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闭塞侧颈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和后循环头颈部大血管中重度狭窄可能会使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发生分水岭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 闫文涛王冠军李修珍郭薇刘加春
-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低灌注脑血管狭窄
-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慢性症状性颈动脉闭塞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颈动脉闭塞(CAO)多见于颈动脉狭窄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或者粥样斑块进展性增厚导致管腔闭塞、突发血管夹层病变、斑块或栓子脱落栓塞、炎性血管病变持续进展形成,最终导致脑灌注量降低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一般临床上规定CAO时间超过一个月称为慢性CAO,根据患者有无症状又分为症状性CAO和无症状性CAO,临床上一般以慢性症状性(CS)CAO最为常见[1,2]。目前对于有症状CSCAO的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及头颈部的磁共振抗血管造影(MRA)或磁共振检查(MR)血管成像等。有研究显示,CT血管造影检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斑块表面不规则及经颅多普勒检测到的微栓子信号对预测疾病早期复发风险可能高达20%[3~7]。但单一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诊断过程中均具有本身局限性,单纯血管闭塞只是初诊断,其脑循环代偿和组织灌注情况仍需要依赖多种影像技术共同检查评估才可以有效提高诊断和治疗的精准度。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模态影像技术在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8,9]。
- 宫新扣柳承鑫滕菲曲力影
相关作者
- 万杰清

- 作品数:78被引量:26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慢性
- 莫大鹏

- 作品数:119被引量:566H指数:1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显微外科手术 颅内高压 机械取栓 疗效
- 李克

- 作品数:46被引量:146H指数:7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 血管内治疗 栓塞 颅内动脉瘤
- 王峰

- 作品数:187被引量:628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肝癌 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栓塞
- 娄昕

- 作品数:152被引量:767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引导 MRI 灌注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