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52篇“ 颈椎骨折脱位“的相关文章
- 导航系统与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 2025年
- 目的比较导航系统与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1例;年龄29~61岁[(39.3±7.3)岁]。损伤节段:C312例,C411例,C58例,C69例,C79例。21例采用S8导航系统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导航组,84枚螺钉),28例采用TINAVI骨科机器人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治疗(机器人组,112枚螺钉)。比较2组总手术时长、单钉置入时长、总钉置入时长、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切口长度、术中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和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螺钉置入准确率、术中邻近小关节侵犯率及术后并发症(感染、螺钉松动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6±1.9)个月]。导航组总手术时长、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术中辐射剂量分别为(236.2±30.6)min、(2.0±0.2)mm、(374.3±90.3)mGy,明显短于或少于机器人组的(278.4±20.7)min、(10.6±2.9)mm、(448.4±77.9)mGy(P<0.01)。导航组单钉置入时长、总钉置入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0.4)min、(23.9±0.5)min、(9.1±2.4)cm、(422.2±30.4)ml,明显长于或多于机器人组的(2.6±0.2)min、(17.9±0.7)min、(6.6±2.6)cm、(360.3±56.3)ml(P<0.01)。2组间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ASIA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或0.01)。2组间术前和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
- 程新楠李帅白胶胶李庆达雷育宽朱雷昌震赵志刚黄云飞冯铭哲闫亮惠华孔令擘贺宝荣
- 关键词:颈椎脊柱骨折骨折固定术
- 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由屈曲牵张及旋转暴力引起的脊柱创伤,会导致颈椎三柱结构的破坏,其主要特点为小关节突交锁、椎间盘损伤、伴或不伴脊椎骨折,在创伤性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0%~50%。由于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特殊的损伤机制及暴力,约37%的单侧脱位和超过90%的双侧脱位患者合并脊髓损伤,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1~3]。
- 栗林周英杰王寅王彦金杨磊
- 关键词:脊椎骨折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脊柱创伤关节突交锁椎间盘损伤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究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为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探寻更好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程度、颈椎功能、脊椎功能。结果 4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5.06±24.5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52.21±36.97)mL,平均住院时间为(9.71±1.95)d。患者术后1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末次随访ASIA分级D级和E级占比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中,一期前后路联合术式的应用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与脊髓功能的恢复,还能实现脊柱重建、环脊髓减压的目标,可以作为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重要方法。
- 刘涛李庆超
-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
- 下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前路与后路手术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lower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LCSFD)合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8月收治的LCSFD合并SCI 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0例采用前入路,40例采用后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组在手术时间[(95.0±10.4)min vs(123.5±13.6)min,P<0.001]、切口总长度[(3.5±0.6)cm vs(11.2±2.0)cm,P<0.001]、术中透视次数[(3.6±1.2)次vs(6.5±1.5)次,P<0.001]、术中失血量[(96.2±14.6)ml vs(254.5±30.5)ml,P<0.001]、术后引流量[(40.2±8.7)ml vs(66.0±12.4)ml,P<0.001]、住院时间[(8.2±2.6)d vs(12.5±3.8)d,P<0.001]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74.2±12.0)d vs(83.5±14.6)d,P=0.003]均显著优于后路组。随时间推移,两组VAS、NDI、JOA评分及ASIA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前路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2.0±0.4)vs(2.4±0.5),P<0.001]、NDI[(26.1±5.3)vs(29.0±5.6),P=0.020]和JOA评分[(13.6±2.3)vs(12.3±2.1),P=0.010]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5±0.3)vs(1.7±0.4),P=0.013]均显著优于后路组。影像方面,术后两组局部后凸角、伤椎滑移、椎间隙相对高度、责任段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7 d前路组局部后凸角[(4.2±0.8)°vs(5.0±1.6)°,P=0.006]、伤椎滑移[(2.0±0.4)mm vs(2.4±0.6)mm,P<0.001]均显著小于后路组,末次随访时,前路组伤椎滑移[(2.1±0.5)mm vs(2.5±0.9)mm,P=0.016]仍显著小于后路组。[结论]前路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LCSFD合并SCI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更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 张金磊杨高彬朱彦谕
-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复位前路后路
- 颈椎骨折脱位伴四肢瘫患者急性气管切开术的护理配合
- 2024年
- 颈椎创伤导致四肢瘫痪的患者在接受急性气管切开术时,需要特殊的护理配合。本文探讨这种情况下的护理方法及其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旨在提高治疗质量。方法 在时间范围为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之间,我院共收治了62例因颈椎骨折脱位导致四肢瘫痪且需要进行急性气管切开术的患者。这些病人被随机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小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名病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了优化的护理配合措施。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新方法的观察组在气管切开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23%,远低于传统方法对照组的16.13%。此外,在术后1周、2周和4周的随访中,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普遍优于对照组。并且术后2周、4周、8周,观察组患者的ASIA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5%(χ2=4.004,P<0.05)。结论 加强颈椎骨折脱位伴四肢瘫患者急性气管切开术的护理配合,可减少并发症,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巴哈古丽·艾达洪
-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四肢瘫护理配合
- 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是由屈曲牵张及旋转暴力所造成的一种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和大小便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多需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手术治疗方案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联合入路手术,但最佳治疗方案尚无定论。前路手术具有入路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及矢状位平衡保持好等优点,目前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首选方案。然而,前路的手术复位及固定方法众多,学者们对前路手术复位及固定方案的选择尚存在争议。对此,笔者对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王寅王彦金周英杰杨磊
- 关键词:颈椎脊柱骨折脱位椎关节突关节
- 基于影像学分析的下颈椎骨折脱位闭合复位的可行性研究
- 研究背景下颈椎骨折脱位(Subaxial cervical fracture dislocations,SCFDs)是一种严重的颈椎创伤,造成严重的颈椎损伤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脊髓...
- 高忠亚
-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闭合复位脊髓损伤影像学分析
-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构建此类患者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患者资料为训练集,共计156例;以贵州省人民医院患者资料为外部验证集,共计54例。对训练集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后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曲线,训练集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评价验证。结果颈椎Ⅰ度脱位(P=0.002)、颈椎Ⅱ度脱位(P=0.007)、损伤节段(P=0.042)、单侧关节突关节绞锁(P=0.027)及脊髓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P=0.008)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一致性指数为0.88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Nomogram预测模型,训练集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8,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校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omogram模型预测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概率与实际牵引失败概率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净获益阈值为0.03~0.84时,应用该Nomogram图模型有较好的收益;外部验证集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79,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训练集Bootstrap法1000次抽样内部验证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7,提示该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结论颈椎Ⅰ度、Ⅱ度脱位、低位损伤节段、单侧关节突关节绞锁、不完全脊髓损伤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 朱自强上官泽宇史学形王春庆何净明简月奎李青
- 关键词:颈椎椎关节突关节脱位
- 单纯前路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效果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单纯前路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纯前路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椎体复位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 <0.05)。观察组术后脊髓功能损伤ASIA分级A级、 B级占比低于对照组,E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P <0.05)。结论 单纯前路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明显提高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椎体复位率,减轻患者脊髓功能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柴旭斌周英杰禚汉杰郝宇鹏
-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
- 颅骨牵引联合手法复位并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疗效观察
- 2024年
- 分析在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问题、关节突交锁时采用颅骨牵引治疗方式、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以30例患者为对象,分为两组进行治疗,一组采用颅骨牵引治疗,另一组采用手术治疗及手法复位,旨在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 经过随访发现,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患者经过联合治疗脱位锥体已经复位,间隙已经顺利完成骨性融合,观察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变锁患者治疗后身体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联合采用颅骨牵引治疗方式、手法复位以及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变锁患者治疗后复位成功率相对比较高,手术创伤相对比较小,能够在提升病患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速度,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出现概率。
- 温硕
- 关键词:颅骨牵引手法复位手术治疗
相关作者
- 马维虎

- 作品数:746被引量:2,297H指数:20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后路 椎弓根螺钉 下颈椎 枢椎
- 刘斌

- 作品数:129被引量:202H指数:8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脊髓损伤 下颈椎骨折脱位 内固定 钉棒内固定
- 贾连顺

- 作品数:1,689被引量:11,102H指数:45
- 供职机构:上海长征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脊髓损伤 颈椎病 外科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
- 徐荣明

- 作品数:956被引量:3,098H指数:23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 研究主题:内固定 颈椎 骨折固定术 下颈椎 椎弓根螺钉
- 袁文

- 作品数:1,050被引量:5,500H指数:36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颈椎病 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