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3篇“ 颈横动脉“的相关文章
- 埋线延时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扩张皮瓣修复面部创面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埋线结扎颈横动脉颈段皮支扩张皮瓣周围血管的延时方法,提高皮瓣整体成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整形美容烧伤科收治14例面部瘢痕、面部巨大色素痣、面部血管瘤、面部外伤患者,利用埋线延时技术对患者在皮瓣转位前进行治疗。一期根据面部创面情况,设计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大小及形状,选择相应扩张器并埋置,按计划注水扩张皮肤。皮瓣转位修复前4周,观察皮瓣供应血管,于扩张囊周边埋线结扎除颈横动脉皮支外可见的血管。结扎延时4周后,切除面部病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分析术后效果。结果 14例患者皮瓣转位后,全部成活,除1例远端边缘少许延迟愈合外,皮瓣整体成活率为100%,患者满意率为92.9%。结论 埋线结扎延时技术简单易操作、创伤较小,皮瓣整体成活率较高,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刘飞刘要伟程彬秦王驰崔晔杨卫国林海波郭正东熊玮王芳芳梁智
- 关键词:延时颈横动脉皮瓣创面
- 扩张颈横动脉穿支皮瓣治疗颈部瘢痕挛缩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 【目的】回顾性分析预扩张颈横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术与全厚皮片移植术治疗重度颈部瘢痕挛缩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病例选择: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烧伤、烫伤等原因造成颈部瘢痕挛缩,来我科行手术修复治疗...
- 文劲松
- 关键词:颈部瘢痕挛缩全厚皮片移植
- 预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与传统手术修复儿童颈部大面积缺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比较预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pre-expanded flaps containing cervical cutaneous branch of 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PCTA)与传统手术修复儿童颈部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颈部大面积缺损的98例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手术组(76例)和PCTA组(22例)。传统手术组中,男42例,女34例;手术年龄为(71.54±33.40)个月,年龄范围在2.00~173.00个月;缺损面积为(66.11±40.6)cm^(2);缺损原因为瘢痕64例、血管瘤2例、皮脂腺痣2例、黑痣8例。PCTA组中,男14例,女8例;手术年龄为(70.90±45.50)个月,年龄范围在20.00~212.00个月;缺损面积为(90.73±31.57)cm^(2);致缺损原因为瘢痕18例、皮脂腺痣1例、黑痣3例。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传统手术组与PCTA组分别埋置86、36个扩张器,传统手术组扩张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2.6%(28/86),相较于PCTA组的11.1%(4/36)更高(χ^(2)=6.00,P=0.014)。在术后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上,传统手术组(46.1%,35/76)比PCTA组(18.2%,4/22)更高(χ^(2)=5.53,P=0.019)。传统手术组的再次手术率为40.8%(31/76),相较于PCTA组的9.1%(2/22)更高(χ^(2)=7.68,P=0.006)。传统手术组患儿家长满意度(2.526±0.945)明显低于PCTA组(4.227±0.813)(t=-7.66,P<0.001)。结论:PCTA是修复儿童颈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选择,能够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及增加患儿家属满意度上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 高庆文沈卫民崔杰季易孔亮亮陈建兵
- 关键词:颈横动脉儿童
- 以颈横动脉为蒂的两种皮瓣在老年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以颈横动脉为蒂的两种皮瓣在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确诊为口腔癌并进行了皮瓣移植修复的39例患者。其中锁骨上动脉皮瓣组15例,上斜方肌皮瓣组24例。观察并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形态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9例皮瓣总成活率为89.74%(35/39),锁骨上动脉皮瓣成活率为80.00%(12/15),上斜方肌皮瓣成活率为95.83%(23/24),两组皮瓣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瓣特征方面,两组皮瓣的取瓣时间、皮瓣大小、住院时间、修复部位方面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术后并发症中,锁骨上动脉组在术后感染、瘢痕、色素沉着、功能障碍方面优于上斜方肌皮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2组皮瓣修复效果良好,两组皮瓣术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上动脉皮瓣与上斜方肌皮瓣均可作为修复老年口腔癌术后缺损的可靠皮瓣,但在并发症方面,锁骨上动脉皮瓣要优于上斜方肌皮瓣,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 贾宝林吴晓娟杨森
- 关键词:老年口腔癌皮瓣
- 颈横动脉皮瓣在下咽癌喉功能保存术中的应用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颈横动脉皮瓣在下咽癌喉功能保存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2013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18例下咽癌男性患者。患者年龄48~77岁,中位年龄65岁。病程3~8个月,平均5个月。术前经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根据2017年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指南标准,TNM分期:T_(2)N_(0)M_(0)9例、T_(2)N_(1)M_(0)2例、T_(3)N_(0)M_(0)7例,cTNM分期:Ⅱ期9例、Ⅲ期9例。15例病变位于一侧下咽梨状窝,其中4例累及食道入口;3例病变位于下咽后壁,累及食道入口。采用气管切开+部分下咽-喉肿瘤切除+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切除下咽肿瘤及累及的部分喉组织后,以颈横动脉皮瓣修复缺损,皮瓣切取范围为4 cm×3 cm~6 cm×4 cm。皮瓣回流静脉为颈横动脉伴行静脉(7例)、颈外静脉(6例)及颈横动脉伴行静脉联合颈外静脉(5例)。术中2例皮瓣静脉回流不畅,行颈外静脉逆行回流锻炼以促进皮瓣经颈外静脉回流。供区切口直接缝合或作松弛切口缝合。术后3个月内均行放化疗治疗。采用带气囊气管套管防止患者术后早期误咽。结果手术时间4~6 h,平均4.5 h。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年6个月。术后病理检查示7例患侧颈淋巴结转移,颈Ⅴ区无淋巴结转移;余11例无淋巴结转移。术后16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以颈外静脉回流的皮瓣被白色假膜覆盖,假膜脱落后未见皮瓣坏死。术后4例患者无明显误咽;14例出现明显误咽,其中13例3个月后明显减轻,1例6个月时仍误咽明显,拔除胃管后明显减轻。所有患者均无吸入性肺炎发生。1例术后1年2个月上纵膈淋巴结转移,1年3个月时死于肿瘤复发及肺部感染;余17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7例患者于术后2~5个月顺利拔除气管套管,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误咽并经食道造影证实,保留气管套管。术后所有患者发音功能均保留。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肩关节功能
- 杨柳李文祝佼郑义涛魏波
- 关键词:下咽癌喉功能
- 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与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接力整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7
- 2021年
- 目的探讨应用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整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并用对侧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接力修复供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08年5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10例烧伤后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0~55岁。Ⅰ期手术中,根据瘢痕大小将2个相同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50~600 mL)分别置入胸部左、右侧后扩张皮肤,总生理盐水注入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2~4倍。Ⅱ期手术中,用一侧面积为12 cm×9 cm~24 cm×16 cm的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修复瘢痕切除松解后形成的12 cm×8 cm~23 cm×15 cm的缺损;将对侧与前述穿支皮瓣同等面积的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舒展,修复前述穿支皮瓣转移后形成的8 cm×6 cm~17 cm×14 cm的继发缺损。观察颈横动脉穿支探查情况、皮瓣转移与成活情况、损伤修复情况、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外观、相关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10例患者的颈横动脉穿支均稳定出现,全部皮瓣均无张力转移至受区并成活,面颈部损伤均成功修复,无常见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8年,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匹配,患者抬头、旋转颈部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第1供区移植皮瓣颜色、质地与原皮肤相匹配,手术切口遗留线性瘢痕,9例患者对供受区外观和功能恢复表示满意。结论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颈部匹配良好,可修复面积大,切取该皮瓣后继发创面采用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同期修复,胸部供区损伤减轻,该接力修复方法是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 侯健宋慧锋陈保国许明火高全文王珏陈帅王芳武江柴家科
- 关键词:瘢痕
- 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应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患者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52~75岁。溃疡发生距放射治疗平均14.5年,入院时溃疡面积为5.0 cm×3.0 cm~7.0 cm×6.0 cm。切除溃疡及周围纤维化组织后创面面积为6.0 cm×5.0 cm~13.0 cm×6.5 cm。7例患者Ⅰ期行皮瓣切取、创面修复术;另1例患者Ⅰ期行皮瓣供区预扩张,Ⅱ期行皮瓣切取、创面修复术。皮瓣面积为8.0 cm×7.0 cm~15.0 cm×8.5 cm。7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1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部分缝合后,取自体大腿薄中厚皮修复。术前取溃疡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和皮瓣供区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皮瓣情况、颈部溃疡复发及功能情况、皮瓣供区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术前溃疡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溃疡全层皮肤坏死,溃疡基底及周围有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小灶钙化;间质有大量慢性炎症细胞及少量急性炎症细胞浸润,排除肿瘤复发。8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得到有效修复,皮瓣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溃疡无复发,颈部活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皮瓣供区未见明显瘢痕增生。结论颈部放射性溃疡是颈部放射治疗后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保守治疗难以愈合。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靠近颈部,血运丰富、解剖恒定、易于切取,治疗颈部放射性溃疡后创面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功能明显改善。
- 李罡张志李叶扬汪锦伦
- 关键词:伤口愈合外科皮瓣放射性溃疡
- 改良颈横动脉皮瓣修复晚期甲状腺癌气管-喉-下咽缺损一例被引量:2
- 2020年
- 本文报道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例因"左颈根部包块1年,声嘶半年,咯血、吞咽梗阻10天,呼吸困难1周"入院的70岁男性患者,入院后因Ⅲ度喉梗阻,急诊行气管切开。CT示甲状腺占位病变,累及气管左侧壁、喉及下咽。彩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完善术前准备后全麻手术治疗,气管-喉-下咽缺损处使用改良颈横动脉皮瓣修复。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左颈部淋巴结(7/23)转移。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T4aN1M0,Ⅲ期)。患者手术3个月后接受131I治疗。术后1个月可正常进食,能低声说话,患者堵管后有呼吸困难,未能拔管,随访2年肿瘤无残留或复发。
- 杨柳李文关利平
- 关键词:颈横动脉皮瓣修复颈根部细针穿刺活检
- 半游离颈横动脉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考察半游离颈横动脉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2—2018年15例头颈部肿瘤手术患者,其中口腔癌10例,下咽癌4例,眶面部黏液腺癌1例。用吻合颈横动脉及利用颈外静脉回流的颈横动脉皮瓣修复舌、口底、牙龈或眶面部组织缺损。除眶面部黏液腺癌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补充放化疗。随访1~3年。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随访期间除1例舌根癌复发外,其余14例未见确切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半游离颈横动脉皮瓣质量好、操作相对简单、节约时间及医疗成本,有望成为修复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重要方法。
- 李文王佳艳杨柳德吉白姆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颈横动脉皮瓣修复外科手术
- 两种以颈横动脉系统为蒂的皮瓣在头颈部组织缺损修复及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 研究目的:探讨以颈横动脉系统为蒂的锁骨上皮瓣和颈浅动脉皮瓣在头颈部组织缺损修复及功能重建中的应用。研究方法:2008年4月至2011年5月,对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52.1岁)头颈部肿瘤术后...
- 段维轶李瑞武徐中飞张恩礁代炜谭学新黄绍辉葛淑芬孙长伏
- 关键词:颈横动脉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宋慧锋

- 作品数:186被引量:45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瘢痕 整复 脂肪移植 畸形 愈合过程
- 周健

- 作品数:226被引量:78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口腔鳞癌 免疫组织化学 口腔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 米诺环素
- 陈伟良

- 作品数:312被引量:980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研究主题:舌鳞癌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手术治疗 舌癌 舌鳞状细胞癌
- 马显杰

- 作品数:280被引量:1,391H指数:21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 研究主题:瘢痕 扩张术 皮瓣 皮瓣修复 胸三角皮瓣
- 王恩群

- 作品数:39被引量:102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颧骨 神经生长因子 骨缺损 缝牵张成骨 骨肌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