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5篇“ 额叶皮质“的相关文章
- 开心散通过减轻前额叶皮质铁死亡缓解小鼠的阿霉素化疗性抑郁
- 2024年
- 目的明确中药复方开心散缓解乳腺癌阿霉素化疗性抑郁的疗效,并分析其药理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BALB/c小鼠通过原位注射4T1细胞建立乳腺癌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开心散低剂量组和开心散高剂量组,10只/组。通过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行为学分析、抑郁相关因子血清学检测、转录组学分析、透射电镜病理分析和铁死亡相关因子检测分析阿霉素诱导的化疗性抑郁产生的病因以及开心散的作用机制。利用SH-SY5Y细胞系构建体外模型并使用铁死亡抑制剂Fer-1进行阳性对照,验证动物实验结果。结果开心散显著逆转阿霉素化疗所致的抑郁样行为(P<0.001)、逆转抑郁相关血清学的改变(P<0.05);转录组学结果显示,开心散缓解化疗性抑郁与调控前额叶皮质组织氧化应激、脂质代谢和铁离子结合等过程有关;病理学分析、铁死亡相关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开心散能减轻阿霉素化疗所致的前额叶皮质组织铁死亡(P<0.01)。体外实验结果也显示,开心散含药血清和铁死亡抑制剂均能逆转阿霉素诱导的神经细胞铁死亡(P<0.001)。结论开心散通过减轻乳腺癌阿霉素化疗所致的大脑前额叶皮质组织铁死亡,进而缓解化疗性抑郁。
- 欧阳明子崔佳琦王慧梁正皮大锦陈利国陈前军陈前军
- 关键词:开心散化疗抑郁
- 经颅磁声电刺激强度对小鼠前额叶皮质网络可塑性的影响
- 2025年
- 背景:经颅磁声电刺激是一种新型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利用超声波与静磁场耦合作用产生的感应电场调节神经系统的放电活动,但其影响大脑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尚浅。目的:探讨经颅磁声电刺激强度对小鼠前额叶皮质神经网络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①动物实验:将24只C57小鼠平均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接受伪刺激)、刺激6.35 W/cm^(2)组(接受0.3 T、6.35 W/cm^(2)的耦合刺激)、刺激17.36 W/cm^(2)组(接受0.3 T、17.36 W/cm^(2)组的耦合刺激)和刺激56.25 W/cm^(2)组(接受0.3 T、56.25 W/cm2的耦合刺激),记录小鼠执行T迷宫过程中局部场电位信号和行为学正确率。②建模仿真实验:构建经颅磁声电刺激小鼠前额叶皮质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比较不同刺激强度下神经网络结构连接特性。结果与结论:①经颅磁声电刺激能够有效缩短小鼠行为学习时间,工作记忆能力得到改善(P<0.05),且习得行为后继续刺激小鼠前额叶,各组小鼠T迷宫行为学实验准确度没有明显差异(P>0.1)。分析小鼠前额叶局部场电位信号发现经颅磁声电刺激促进了β节律与γ节律能量增强;而随刺激强度升高,β节律与γ节律出现了非同步性下降;通过β-γ相位幅值耦合发现,刺激增强了神经网络适应新的信息和任务要求的能力变化。②建模仿真发现,刺激使得神经网络放电水平增强,长时程突触权重水平提高而短时程突触权重仅在刺激强度较高时降低。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刺激强度与神经网络功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种神经调控技术为治疗突触功能障碍和神经网络异常等相关神经疾病方面提供新的可能。
- 张帅李子春徐亦豪谢晓峰郭忠圣赵清扬
- 关键词:突触可塑性
- “通督解郁”针刺在CUMS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BDNF/TrkB/CREB通路的作用效应
- 2024年
- 目的:探究K252a的作用下,“通督解郁”针刺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BDNF/TrkB/CREB通路的作用机理。方法:6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针刺组、模型+DMSO组、模型+K252a组、氟西汀+K252a组和针刺+K252a组,每组8只。造模在CUMS结合孤养法外,针刺组、针刺+K252a组和氟西汀组、氟西汀+K252a组在造模前30 min分别施行手针百会、神庭,电针内关、太冲治疗(频率2 Hz,连续波,电流1 mA,留针30 min)和灌胃治疗;模型+DMSO组和模型+K252a组、氟西汀+K252a组及针刺+K252a组分别在造模前1 h侧脑室注射DMSO溶液和K252a,共21 d。行为学采用体质量、糖水偏好实验以及强迫游泳实验进行评价;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前额叶组织BDNF、TrkB和CREB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IOD;Western blot及PCR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中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统计学分析采用LSD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差、糖水偏好指数SPI和BDNF、TrkB、CREB的阳性细胞IOD、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IT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氟西汀组大鼠的体质量差、SPI和BDNF、TrkB、CREB的阳性细胞IOD、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T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K252a组大鼠的体质量差、SPI和BDNF、TrkB、CREB的阳性细胞IOD、蛋白及mRNA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K252a组大鼠的体质量差、SPI和BDNF、TrkB、CREB的阳性细胞IOD、蛋白及mRNA表达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解郁”针刺对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上调了前额叶皮质上�
- 翟玲孙佳姿陈雪妮张捷
- 关键词:前额叶
- 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大鼠模型的前额叶皮质谷氨酸系统及肠道菌群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2024年
- 目的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范式构建抑郁障碍大鼠模型,检测前额叶氨基酸转运蛋白2(EAAT2)和谷氨酸水平及肠道菌群分布,探索它们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抑郁组及干预组氟西汀(Flu)和乳酸菌素(Lac)组。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其余三组建模4周,造模成功后抑郁组继续温和刺激,氟西汀组和乳酸菌素组在慢性温和刺激基础上分别加用乳酸菌素片和氟西汀灌胃干预两周。于第4周、第6周进行行为学评价;第6周后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谷氨酸、eaat2 mRNA及蛋白表达量,并分析其肠道菌群。结果抑郁组前额叶皮质谷氨酸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干预组(P<0.05),eaat2 mRNA及蛋白水平低于对照和干预组(P<0.05);四组大鼠的肠道优势菌群各不相同。结论eaat2 mRNA、EAAT2、谷氨酸水平及肠道微生态可能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范式大鼠模型的抑郁样行为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毛俊雄马琦彭朕磊安治国安治国罗晓史新玉杜雯杜雯高帅帅景琳霞蒋世洁伊琦忠
- 关键词:抑郁障碍前额叶皮质谷氨酸肠道菌群
- 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参与二苯基环丙烯酮诱导的小鼠瘙痒
- 2024年
- 目的: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观察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涂抹小鼠颈背部构建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小鼠的搔抓行为。开展旷场及悬尾行为学实验,探究小鼠在接触性皮炎状态下的焦虑、抑郁样行为。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探究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mPFC内c-Fos及p-ERK1/2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模型组小鼠半小时内的抓挠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旷场结果显示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和距离显著减少。悬尾实验结果提示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不动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接触性皮炎实验组小鼠mPFC内c-Fos阳性细胞和p-ERK1/2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触性皮炎实验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增多,并且诱发焦虑、抑郁样行为。接触性皮炎状态下,mPFC内神经元激活,为mPFC神经元参与接触性皮炎瘙痒及共患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刘静雯朱媛媛戴梓怡黄静白占涛
- 关键词:接触性皮炎瘙痒C-FOSP-ERK1/2小鼠
- 眶额叶皮质在语言神经认知处理中的机制探析
- 2024年
- 神经语言学研究证实了外侧裂周边网络在人类语言和言语处理功能中的核心作用,而新近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眶额叶皮质参与语言使用者从事的目标导向的语言交互任务,并开展基于多维度语言内容的决策,以指导语言使用者在变化的情境下开展适应行为。本综述基于国内外实证研究提出眶额叶皮质的语言神经处理机制。结果发现,眶额叶皮质及相关神经机制参与处理语言与言语中与社会交互、语用和情感相关的信息;连接眶额叶皮质的钩形束纤维投射参与完成语言感知和表达任务中的执行功能。因此,眶额叶皮质编码了语言的适应性功能,语言认知神经过程与其他高级认知神经过程相互作用,在不断变化的交流环境中实现个体语言的成功理解和表达。
- 蒋晓鸣
- 关键词:社会认知
- 跑步对抑郁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兴奋性突触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精确定量研究跑步锻炼对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内Sp^(+)兴奋性突触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4只),经过适应性喂养和糖水基线调整,在CRS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抑郁模型组和模型跑步组,其中模型跑步组大鼠在束缚的第5周开始进行为期4周的跑步锻炼干预。最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现代体视学方法对各组大鼠mPFC内Sp^(+)兴奋性突触变化进行精确定量研究。结果:与对照组[(97.14±2.64)%]相比,抑郁模型组和模型跑步组大鼠糖精偏好百分比[(89.62±6.05)%]减少(P=0.002),体质量的增长减缓,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的不动时间和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的进食潜伏期增加。4周的跑步锻炼可以有效减缓抑郁模型组大鼠糖精偏好百分比的下降[(89.30±5.06)%vs.(97.30±2.08)%,P=0.018],降低强迫游泳实验中抑郁大鼠的不动时间,并在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中缩短抑郁大鼠的进食潜伏期。体视学精确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抑郁模型组大鼠mPFC内的Sp^(+)兴奋性突触总量[(9.98±0.35)×10^(8)个]低于对照组[(11.50±1.27)×10^(8)个,P=0.013]。而跑步锻炼则可以逆转抑郁大鼠mPFC内的Sp^(+)兴奋性突触总数的减少[模型跑步组(11.30±1.21)×10^(8)个,P=0.003]。结论:跑步锻炼干预后CRS抑郁模型大鼠mPFC的Sp^(+)兴奋性突触数量的改变可能是跑步锻炼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之一。
- 杨雯宇肖倩秦露黄杜娟邓宇辉周梅王舜唐勇黄春霞
- 关键词:跑步锻炼抑郁症体视学
- 慢性炎性痛模型小鼠腹外侧眶额叶皮质的转录组分析
- 2024年
- 目的:筛选小鼠腹外侧眶额皮质(vlOFC)参与疼痛调节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于左后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慢性炎性痛。通过测定缩足阈值(PWT)和缩足潜伏期(PWL)检测痛敏变化。行为学测试之后取小鼠vlOFC新鲜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PBS组小鼠相比,CFA组小鼠左后足机械痛阈值和热痛导致的缩爪潜伏期均显著降低(P<0.001)。两组小鼠vlOFC的DEGs为497个,其中上调143个,下调354个。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s)分析显示:慢性炎性痛模型小鼠,vlOFC的DEGs主要表现在有机阳离子转运、神经递质转运、胞质钙离子浓度的调节等生物过程;与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神经肽相关以及铵转运等分子功能相关;DEGs主要集中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cAMP信号通路。Reactome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参与富集的DEGs数量最多且校正后P值最低的通路为GPCRs配体结合。结论:vlOFC中的离子转运、神经递质转运与结合、GPCRs相关活动参与了慢性炎性痛的调节。
- 张思博尹美娴李婧柳垂亮
- 关键词:小鼠
- 调控内侧前额叶皮质向丘脑室旁核投射通路对小鼠痛信息传递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丘脑室旁核(PVT)通路的投射神经元的性质及调控该通路对生理痛和急性痛的影响。方法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3只,用于形态学追踪实验,C57小鼠27只,用于行为学观察实验。将霍乱毒素B亚基(CTB)注入GAD67-GFP转基因小鼠的PVT内,观察向PVT投射的mPFC神经元的性质,使用化学遗传学方法调控mPFC-PVT通路,观察其对小鼠机械痛、热痛、冷痛以及辣椒素诱导的急性炎性痛的影响。结果mPFC内CTB标记神经元主要分布于Ⅴ层和Ⅵ层,且与GAD67-GFP不共标;化学遗传学方法激活mPFC-PVT通路可显著降低小鼠的机械痛阈值(P<0.0001),缩小热痛潜伏期(P<0.001),对冷痛无明显的影响;抑制此通路则可显著提高动物的机械性痛阈(P<0.05);辣椒素诱导急性炎性痛模型下激活此通路引起小鼠舔爪时间增加(P<0.05)。结论mPFC-PVT通路为非γ-氨基丁酸(GABA)能的神经通路,激活该通路可促进小鼠的机械痛、热痛和急性炎性痛反应。
- 朱柯桦吴凤玲孙寒雪洪洁陈思海史娟李云庆
- 关键词:化学遗传学小鼠
- 自主跑步运动对APP/PS1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少突胶质细胞的作用
- 2024年
- 目的:研究自主跑步运动对APP/PS1双转基因AD(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内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以及髓鞘形成的作用。方法:将10月龄雄性转基因AD模型小鼠随机分为AD组和AD跑步(AD+RUN)组,另外将同月龄同窝生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WT)组和正常跑步(WT+RUN)组。其中跑步组于跑步笼内给予3个月自主跑步锻炼,AD组和WT组不做处理。跑步锻炼结束后4组小鼠同时给予行为学测试,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Y迷宫检测小鼠工作记忆能力;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的认知记忆功能;利用无偏体视学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相结合精确定量小鼠大脑mPFC内成熟少突胶质细胞(CC1^(+))总数量;同时分析小鼠mPFC内边缘皮层、Ⅱ、Ⅲ、Ⅵ、Ⅵ层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密度;利用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小鼠mPFC内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PDGFα^(+)/Olig2^(+))密度、髓鞘标志物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荧光强度。结果:AD+RUN组和WT组在Morris水迷宫、Y迷宫以及新物体识别实验中的表现优于AD组,AD组mPFC内MBP荧光强度明显低于WT组(P<0.05),而AD+RUN组mPFC内MBP荧光强度明显大于AD组(P<0.001)。AD+RUN组mPFC内CC1^(+)细胞总数较AD组明显增加(P<0.05)。AD+RUN组mPFC内第Ⅲ层和第Ⅴ层CC1^(+)细胞密度较AD组明显增高(P<0.05),AD组mPFC内第Ⅴ层和第Ⅵ层CC1^(+)细胞密度较WT组明显降低(P<0.05)。AD组mPFC内PDGFα^(+)/Olig2^(+)细胞密度明显大于WT组,而AD+RUN组mPFC内PDGFα^(+)/Olig2^(+)细胞密度明显小于AD组(P<0.05)。结论:自主跑步运动能促进AD小鼠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形成,这可能与运动能改善APP/PS1转基因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关。
- 熊瑶周春妮蒋林张钐钐朱琳郭一静周宇宁黄杜娟李静祝佩林刘梅唐勇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少突胶质细胞髓鞘
相关作者
- 冯珍

- 作品数:203被引量:998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促醒 吞咽障碍 昏迷 正中神经电刺激 迷走神经电刺激
- 宋月晗

- 作品数:187被引量:792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中医诊断学 中医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中医诊断 康复
- 张瑞岭

- 作品数:262被引量:1,108H指数:17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慢性酒精中毒 酒依赖 精神分裂症 吗啡依赖大鼠 酒依赖患者
- 李峰

- 作品数:696被引量:3,647H指数:28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中医 艾滋病 膝骨关节炎 中医诊断学 失眠
- 林海英

- 作品数:39被引量:194H指数:8
-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
- 研究主题:脑震荡 前额叶皮质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吗啡成瘾 双向凝胶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