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2 篇“ 马尼拉海沟 “的相关文章
马尼拉 海沟 增生楔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及其潜在地质灾害风险被引量:1 2024年 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其巨大的资源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南海北部海域被动陆缘,对南海东部主动陆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关注相对较少。本文基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 海沟 主动陆缘区多道地震剖面分析,识别出似海底反射、振幅空白带、极性反转等典型天然气水合物识别标志以及逆断层、泥底辟等流体运移通道。台湾西南部造山带是马尼拉 海沟 增生楔的延伸,其泥火山伴生气以CH_(4)为主,少部分表现出高氮异常;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天然气主要为热解成因的成熟烃类气,且主要是新近纪巨厚海相沉积烃源岩的贡献。分析认为,其成因是板块俯冲运动将深部烃类物质带入增生楔内,并形成高压环境,热成因烃类气体沿着泥底辟和逆断层等通道向上运移,在运移过程中部分天然气被微生物逐步改造,并混合原位生物气。热成因和生物成因甲烷最终在合适的稳定带内混合;形成以热成因为主,部分具有生物成因特征的逆冲推覆控藏混合气源天然气水合物藏。另外,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及俯冲运动的持续活动,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条件遭到破坏而发生分解渗漏,可能引起滑坡,在对本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一步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其潜在地质灾害风险。 鞠东 高红芳 李学杰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机制 南海海盆俯冲消亡机制:马尼拉 海沟 俯冲起始的启示 2023年 马尼拉 俯冲带作为南海东部唯一的汇聚边界,其构造特征对于探索南海的俯冲起始机制及深化理解南海海盆从陆缘张裂、海底扩张及俯冲消亡的演化全过程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层析成像数据表明,南海海盆的原始范围从现今的马尼拉 海沟 向东仍可延伸400~500km,但前人对南海初始俯冲时间存在争议,并对其俯冲起始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横跨马尼拉 俯冲带地震剖面资料、火成岩的年龄及平衡剖面结果,本文对其分段特征及初始俯冲时间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限定。研究发现,分布于菲律宾岛的锆石年龄数据主要集中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时期,且平衡剖面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盆在中中新世就已经开始俯冲消减。因此,马尼拉 俯冲带的初始俯冲时间为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且由南向北变新。结合南海周缘新生代板块重建结果,马尼拉 俯冲带新生代的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古新世-早中新世,马尼拉 俯冲带作为一条大型走滑断裂带或俯冲带边界存在;(2)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在多个板块汇聚背景下,受澳大利亚板块的快速北向运动、太平洋板块的NWW向俯冲及菲律宾海板块NWW向漂移与北巴拉望微陆块(民都洛)发生碰撞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菲律宾海盆西缘大型走滑边界开始触发马尼拉 俯冲带的形成,南海开始收缩消亡;(3)晚中新世-早更新世,随着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北西运动,马尼拉 俯冲带的北端进入碰撞造山阶段,而南部则仍处于洋壳俯冲状态。这个过程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海沟 -增生楔-弧前盆地(北吕宋海槽和西吕宋海槽)-火山弧(吕宋火山弧)的地貌组合。总之,南海消亡是被动消亡,因为马尼拉 俯冲带属于太平洋板块动力系统,是诱发式被动俯冲所致;与苏门答腊-班达俯冲带属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动力系统的主动俯冲不同,但两者形态上构成了一个东南亚� 占华旺 索艳慧 朱俊江 朱俊江 王鹏程 李三忠 周洁 王鹏程关键词:菲律宾海板块 马尼拉 海沟 北部沉积物物源示踪: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评估被引量:4 2023年 马尼拉 海沟 是揭示南海构造演化和源-汇过程的关键区域,但其北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对吕宋岛西北侧的马尼拉 海沟 北部沉积物进行研究,以此来识别沉积物的物质来源,认识边缘海地区的源-汇沉积过程.研究显示,马尼拉 海沟 北部沉积物碎屑锆石存在123、221、443、565、996和1871Ma等六个年龄峰值.详细的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些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的台湾岛,并非近距离的吕宋岛.通过与南海东北部潜在源区入海水系的对比发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高屏溪(~45%),而兰阳溪(~24%)和闽江(~19%)也有一定的物质贡献.马尼拉 海沟 北部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沉积物搬运模式:源于台湾岛西南部的沉积物与高屏海底峡谷的重力驱动输送有关,而约1/4来自台湾岛东部的沉积物主要通过吕宋海峡的深水环流进行搬运.文章重点讨论了马尼拉 海沟 北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输送路径,并为边缘海区域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的方案. 王策 崔贺旗 曾乐田 苏明关键词:沉积物源 碎屑锆石 马尼拉海沟 台湾岛 马尼拉 海沟 俯冲带板缘地震特征及衰减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俯冲带通常位于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或者海洋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在南海海域,马尼拉 海沟 俯冲带对中国海洋战略及近海重大工程的实施位置至关重要。在缺少实际地震数据的前提下,为分析马尼拉 海沟 俯冲带地震动及其衰减关系特征,通过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该俯冲带地震动,分析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及反应谱特点,同时分别基于模拟数据和衍生方法,建立了马尼拉 海沟 俯冲带板缘地震动衰减关系。结果表明:峰值加速度(PGA)及短周期反应谱(Sa)的衰减关系模拟方法与衍生方法差异较小,都能适用,长周期反应谱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以衍生方法结果为准。由此建立的俯冲带板缘地震动衰减关系可以为南海海洋战略中近海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郑旭 周少辉关键词:马尼拉海沟 俯冲带 马尼拉 海沟 1.4 ka B.P.以来浊流事件沉积及其成因机制被引量:1 2022年 浊流是远距离沉积物运输的一种重要方式,海底浊流广泛存在于海底峡谷或海沟 。马尼拉 海沟 位于南海东北部,是一条正在活动的板块汇聚边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亚热带—热带)和气候条件(台风频发),使得马尼拉 海沟 浊流频发,然而,现今对马尼拉 海沟 的浊流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对马尼拉 海沟 北部水深3747 m处重力柱岩心(GEO6)进行高精度的粒度及沉积学特征分析,探讨马尼拉 海沟 浊流沉积规律。GEO6岩心底部细颗粒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C的AMS年龄为1405 a B.P.。高精度的粒度分析(0.25 cm)和沉积学特征显示:GEO6岩心记录有至少11次浊流沉积(T1-T11),且这些浊流都有明显的底部粒度最粗(砂质粉砂或砂)、向上粒度逐渐变细的正粒序特征,只有T8沉积体为反粒序特征,可能为异重流沉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研究认为1.4 ka B.P.以来,研究区频繁的台风带来了大量陆源松散沉积物堆积在马尼拉 海沟 上游(高屏峡谷),不稳定的构造环境及地震频发导致这些松散沉积物垮塌并向下游马尼拉 海沟 输送,在海沟 内形成频繁发育的浊流沉积体。 徐伟 刘晓航 刘猛 胡丽沙 徐景平 汪志文关键词:马尼拉海沟 浊流沉积 地震 南海马尼拉 海沟 中部俯冲增生楔中发现似海底反射 2022年 通过多道地震数据处理,首次在马尼拉 海沟 中部俯冲增生楔的地震剖面上发现似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BSR),其与海底面反射近似平行,振幅极性相反.通过对多个地震道集的速度谱提取地震波层速度,结果显示,BSR上覆地层速度为2267~2553 m·s^(-1),下伏地层为1977~2132 m·s^(-1),两者差异明显.BSR与海底面之间地层即水合物稳定带的时间厚度为440~519 ms.BSR特征明显的区域位于中段,宽度为38 km,水深为2850~3130 m,靠近海沟 的西段以及与吕宋海槽相邻的东段间断有BSR分布,特征不是很明显.综合以上特征,推测BSR上覆地层是含水合物层,下伏地层疑似含气.基于水合物的形成与保存条件以及逆冲断层的发育程度,认为马尼拉 海沟 中部俯冲带,增生楔的中段是水合物分布有利区,赋存水合物的可能性比较大. 刘杰 阎贫 阎贫 王潇 徐云霞 于俊辉关键词:增生楔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波速度 琉球-马尼拉 海沟 的构造背景及发震能力评估 2021年 琉球-马尼拉 海沟 属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的震中同样位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前者是否与"3·11"地震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和条件,是评估琉球-马尼拉 海沟 是否同样具备发生9级地震潜在能力的关键因素。文中对大量资料进行了分析,对琉球-马尼拉 海沟 的构造背景、分段特征及最大潜在发震能力进行了评估,认为琉球海沟 属于海沟 -岛弧-弧后盆地俯冲构造体系,岛弧与海沟 处于向E后退的状态,表现为弱耦合特征,构造上可分为6个破裂段,最大潜在地震为8.5级;马尼拉 海沟 受古扩张洋脊形成俯冲板块中的"板片窗"影响,长度及规模远小于目前已发生9级以上地震的俯冲带,构造上可分为6个破裂段,最大潜在地震为8.8级。综合结果分析认为,琉球-马尼拉 海沟 无论是在构造背景还是规模上都与日本"3·11"地震的构造样式存在较大差异。 李正芳 周本刚 肖海波关键词:琉球海沟 马尼拉海沟 最大潜在地震 马尼拉 海沟 区陆壳仰冲模式下海山俯冲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采用2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马尼拉 海沟 区陆壳仰冲模式下海山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根据马尼拉 海沟 区实际地质因素的约束,包括菲律宾海板块的运动速率、俯冲洋壳的年龄、岩石圈的热流变结构、俯冲海山的量级等,本文设置了参... 程子华关键词:数值模拟 马尼拉海沟 文献传递 马尼拉 海沟 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分析可能影响中国的地震海啸发生的构造环境,查明中国大陆沿海历史上有没有遭受过海啸的袭击,对于预测和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海啸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陆以东受宽阔的大陆架和一系列岛弧保护,只有南海马尼拉 海沟 俯冲带具备发生可能引发海啸的逆冲型地震的条件。文中在分析史料和马尼拉 海沟 俯冲带构造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认为对中国沿海可以产生最大达4.0m浪高的海啸威胁。历史文献记录也支持这一结论。这些结果都表明,马尼拉 海沟 潜在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影响很大,值得我们重视和预防。 石峰 何宏林 周本刚 魏占玉 毕丽思关键词:马尼拉海沟 数值模拟 海啸 马尼拉 海沟 潜在地震海啸对我国华南沿海危险性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采用COMCOT模型建立南海多重嵌套网格对马尼拉 海沟 潜在震源进行数值模拟,评估马尼拉 海沟 地震海啸对我国华南附近海域的影响。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马尼拉 海沟 地震震源深度为33~40 km时,地震引发的海啸危险性最大;在此基础上,设置5种马尼拉 海沟 潜在地震海啸情景,其中情景二、四和五,其地震震级分别为Mw8.6、Mw8.8和Mw9.0,引发的海啸会严重威胁到我国华南沿海大部分海域,危险等级为Ⅲ-Ⅳ级,有淹没至严重淹没危险。 张鑫 毛献忠关键词:马尼拉海沟 地震海啸 危险性分析
相关作者
詹文欢 作品数:152 被引量:855 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新构造运动 珊瑚礁 活动性 南海西北部 地震活动 吴时国 作品数:254 被引量:2,307 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研究主题: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 深水区 南海北部陆坡 琼东南盆地 孙珍 作品数:159 被引量:1,217 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白云凹陷 物理模拟 琼东南盆地 珠江口盆地 陆缘 朱俊江 作品数:67 被引量:587 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南海北部 地壳结构 俯冲 南海西北部 微板块 李家彪 作品数:227 被引量:1,296 H指数:25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南海西南次海盆 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多波束 海底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