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57篇“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相关文章
-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单侧椎弓根外经皮后凸成形术
- 2024年
- [目的]介绍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手术操作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行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经皮后凸成形术。穿刺针沿穿刺点向椎弓根外缘逐步穿刺,调整穿刺针,透视正位像上穿刺针尖位于椎弓根外缘,侧位像穿刺针尖位于椎弓根中线,平行于上终板进针约1 cm。置入环锯,旋入约2 cm后取出,沿穿刺工作套管置入球囊,缓慢扩张球囊至塌陷椎体高度恢复,撤出球囊,用骨水泥注入器在透视下低压将骨水泥推入椎体,进行椎体填充。[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骨水泥渗漏1例,切口红肿感染1例,皮缘坏死2例,切口血肿3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所有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仅2例发现其他椎体新发骨折外,再次给予PKP治疗,恢复满意。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死亡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操作可行,可缩短手术时间,疗效可靠。
- 袁延胜苏保辉栾素娴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磁共振STIR信号改变与CT骨折线类型的关系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磁共振(MRI)-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信号改变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骨折线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08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以及MRI、CT影像学征象。比较不同MRI-STIR信号改变患者的CT骨折线类型及CT值。结果经MRI检查,入组患者骨折椎体数共121节,STIR序列呈现黑色线信号45节,无同源高信号36节,同源高信号40节;CT显示,骨折线嵌插型51节,开裂型33节,微骨折型37节。MRI-STIR序列呈现黑色线信号的患者椎体CT骨折线为嵌插型阳性率高于无同源高信号和同源高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STIR序列呈现同源高信号的患者椎体CT骨折线为微骨折型阳性率高于黑色线信号和无同源高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STIR序列呈现黑色线信号的患者椎体CT值低于无同源高信号和同源高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STIR信号改变与CT骨折线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STIR序列呈现黑色线信号的患者出现椎体嵌插型骨折风险更高,且预后较差。
- 刘愉勤刘英李兰张滔罗晓玲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磁共振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采取经皮球囊扩张稚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比较两组在功能恢复优良率、疼痛缓解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院内医疗费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Cobb角与疼痛程度。结果经治疗,观察组功能恢复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2.75±0.45)d、下床活动时间(2.71±0.82)d及住院时间(8.97±0.39)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医疗费用(2.97±0.62)万元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治疗后,观察组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椎体后缘高度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87±4.37)、(18.97±2.39)mm和(22.96±2.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为(3.17±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采用PKP创口小、疼痛缓解快、有效矫正畸形,在近期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但同时PKP的医疗费用高、对术者的要求更高,所以在基层医院中进行推广还需要时间。
- 沈蜜顾晓民杨永辉李海沈尧峰
-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保守疗法
- CT与MRI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不愈合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比较
- 2023年
- 对比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不愈合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的诊断效果及相关影像特征,为临床及影像科医生诊断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2017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已进行CT及MRI检查的95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不愈合患者进行分析统计,比较CT与MRI检查手段对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不愈合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足。结果 CT对骨折椎体压缩情况、骨折不愈合处形成的空腔、椎体骨折周围增生及硬化的影像表现清晰度高,也能够较为清晰地分辨下腔静脉钙化、骨折不愈合积气、骨质增生;而MRI对于骨折椎体受压情况及骨折不愈合开口征也能够清晰显现,以椎体变扁、椎体积气和积液为主要特征,如果同时存在新发骨折椎体可呈现水肿信号;CT与MRI都可诊断骨折线情况、骨折不愈合情况及椎管狭窄情况,两者各有优势。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以及不愈合处周围的增生硬化,椎体内空腔及积液形成,CT与MRI各有自身优势,CT在骨质硬化增生、空腔形成上显示更好,而MRI在骨折不愈合所致的椎体积气与积液效果更佳,临床中可根据需要选择CT或MRI。
- 廖椿蒂黄林海
- 关键词:CTMRI
- 单侧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 2023年
- 目的:探讨单侧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0月东阳市横店医院收治的40例高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试验组行单侧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椎体前缘高度、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降低,椎体前缘高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水泥注入剂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单侧PKP治疗,能够减轻其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椎体前缘高度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
- 蒋昊靖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前缘高度
- 单侧椎弓根外入路PVP治疗伴有椎弓根狭窄的上腰椎Ⅱ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 目的:针对上腰椎Ⅱ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并伴有伤椎椎弓根狭窄患者,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比较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与传统经椎弓根入路两种手术治...
- 柴鑫
- 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治疗现况
- 2022年
- 探讨分析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治疗现况。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源于院内收治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共计100例,2021年1月-2022年9月,随机数字表法下分组,对照组50例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研究组50例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两组治疗结果对比与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椎体前缘高度、伤椎 Cobb 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 Cobb 角,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目前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PKP和 PVP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PKP治疗后的疼痛减轻更加显著,椎体前缘高度和 Cobb角度的复原水平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冉华锋宋家祥覃建波鲁长青徐祖强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前缘高度并发症
- 初发与再发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差异因素分析
- 2022年
- 目的分析初发与再发骨质疏松椎体骨折(OVF)的临床差异因素,为预防再发骨折提供指导意义。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骨病骨松科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OVF患者共96例,其中再发OVF为35例,作为再发组;初发OVF为61例,从初发OVF中随机挑选35例作为初发组,分析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累及椎体节段、单发或多发、压缩性骨折程度、脊柱后凸Cobb角及有无慢性合并症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累及椎体节段、压缩性骨折程度及有无慢性合并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初发组,多为单椎体累及,且伴明显后凸畸形(P<0.05)。结论临床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建议拍胸腰椎正侧片,以排除陈旧性骨折,并定期复查骨密度,遵循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预防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
- 宋骁挺袁赤亭阮盛宇徐显泉卢芳英洪盾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6例COPD合并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常规治疗的78例纳入常规治疗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48例纳入椎体成形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结果椎体成形组的住院时间为(5.16±1.48)d,与常规治疗组的(10.23±2.3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和1个月时,椎体成形组的VAS评分、ODI指数、VC、FVC、FEV1、MVV的改善值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1年时的改善值未见明显差异。椎体成形组治疗后1年内椎体再发骨折率为16.7%(8/48),较常规治疗组的35.9%(28/7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COPD合并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住院时间短,可改善早期疼痛及肺功能,椎体再发骨折率低,如无手术禁忌,建议尽早行经皮椎体成形手术。
- 邹华刘春磊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
- 中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中疼痛评分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8
- 2022年
-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中穿刺过程疼痛评分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0年1月到2020年12月北京医院骨科326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1个月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组)患者42例(12.9%)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无并发症组)284例(87.1%)进行比较。收集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术前,术中软组织穿刺、骨性穿刺.骨水泥椎体注入和术后24 h,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NRS评分术前(5.78±2.11)分比(6.10±2.21)分,术中软组织穿刺(7.59±1.46)分比(4.63±0.86)分,骨性穿刺(7.30±1.35)分比(5.14±1.07)分、骨水泥椎体注入(6.97±1.24)分比(6.11±1.58)分、术后24 h(4.09±0.82)分比(2.19±0.87)分、术后1个月(2.07±0.80)分比(1.93±0.78)分和术后3个月(1.83±0.72)分比(1.74±0.65)分,术前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术中软组织穿刺、骨性穿刺、骨水泥椎体注入、术后24 h评分高于无并发症组患者(均P<0.05)。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前较术后24 h,术前较术后1个月,术后24 h较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行局部麻醉下椎体成形术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患者在术中常出现剧烈疼痛,NRS评分增高。应重视避免或减少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减轻老年患者术中疼痛,提高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效果。
- 张啟维徐宏兵尹自龙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