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9 篇“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的相关文章
ISBAR麻醉 交接框架的构建与在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构建在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PACU)应用的ISBAR[身份(Identification,I)、现状(Situation,S)、背景(Background,B)、评估(Assessment,A)、建议(Recommendation,R)]麻醉 交接框架,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专家函询以确定PACU交接指标、根据ISBAR麻醉 交接框架构建PACU交接核查表(下文简称为核查表),并对参与研究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2020年9月—10月共入组42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12例):根据核查表要求交接所有项目,交班时不使用核查表组(A组);根据核查表要求交接所有项目,交班时使用核查表组(B组)。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交接项目、交接用时,两组患者在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_(0))、拔除气管导管后 5 min(T_(1))、出PACU(T_(2))时Ramsay镇静评分、RSS躁动分级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两组患者PACU不良事件、二次交接发生率及医护人员的满意率。次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入PACU至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交接项目多、交接用时长,入PACU至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短(均P<0.05)。B组患者T_(0)时的Ramsay镇静评分、RSS躁动分级、T_(0)~T_(2)时的VAS疼痛评分均优于A组(均P<0.05)。B组患者不良事件及二次交接发生率均低于A组(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T_(1)及T_(2)时的Ramsay镇静评分和RSS躁动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护人员对核查表的满意率为91.3%。结论ISBAR麻醉 交接框架成功建立,并具有可行性,有效避免交接遗漏,提升交接质量,降低并发症与不良事件,使医护人员间沟通简明、省时,提高医护人员满意率。 姜蒙丽 徐怡琼 邱芝晴 罗艳关键词:麻醉护理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内呼吸训练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 肺不张2024年 目的探讨在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PACU)内尽早进行呼吸训练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 肺不张发生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共62例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剔除后 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呼吸训练组(R组,30例)和对照组(C组,30例)。两组患者入PACU后 均面罩吸氧,其中R组患者在意识清醒、可配合时由护士辅助将面罩贴合于面部进行呼吸训练,分别在麻醉 机手动模式下限压阀设定为5、5、10 cmH_(2)O(1 cmH_(2)O=0.098 kPa)时,嘱R组患者深吸气和深呼气,每3次深呼吸为一组,每组间隔5 min,总训练共计3组;C组患者常规监测 吸氧,不做干预。应用超声技术对肺部进行分区域(共12个区域)扫查并使用改良肺超声评分(LUS)在入手术室 后 (T_(1))、麻醉 结束拔出气管导管后 (T_(2))、出PACU时(T_(3))进行评分,每个区域的评分为0~3分,两侧总评分为0~36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肺不张发生例数,T_(1)、T_(2)、T_(3)时刻的改良LUS,T_(3)时刻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以及术后 随访48 h内有无低氧血症、呼吸困难、肺炎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_(2)比较,T_(3)时刻两组患者改良LUS、肺不张发生例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_(2)时刻R组与C组肺不张发生例数与改良LU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_(3)时刻R组肺不张发生例数与改良LUS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组患者在T_(3)时刻SpO_(2)较C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 低氧血症、呼吸困难、肺炎。结论PACU内早期呼吸训练可明显改善全麻术后 改良LUS,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 肺不张的发生。 徐艳慧 高航 田野 马帅 徐莹关键词:肺不张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中国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患者离室 评分量表的制定与验证 2024年 目的制定符合中国的临床麻醉 与科研评估需求的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PACU)内麻醉 复苏质量评分量表,并验证其稳定性及可靠性。方法经讨论制定符合国内临床麻醉 与科研评估需求的多维度麻醉 后 复苏质量评分量表,并经麻醉 学专家组对量表的内容效度、稳定性、功能性、实用性等进行讨论后 形成预量表。按纳入标准选择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PACU全麻苏醒管理患者103例,采用本预量表进行PACU离室 评估,并对其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以验证其可信度和稳定性。结果修订版量表的条目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各条目与量表总分同质性高;临界比值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发现,高分组与低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与意识条目得分与最终量表总分之间相关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47;剔除任一项目后 Cronbach'sα系数均在0.5以上。结论本麻醉 苏醒质量评分量表可从多维度评估麻醉 后 患者的复苏质量,鉴别度高,信度良好,量表结构稳定,可在临床推广。 王勇 刘玉华 王英 常志艳 孟令齐 张岚茜 贾丽 徐红萌关键词:量表 苏醒室 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患者护理记录指标体系的构建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构建科学系统的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患者护理记录指标体系,为麻醉 恢复期的患者安全与护理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循证理念拟订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患者护理记录指标体系初稿,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向17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并利用优序图法和百分权重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9%、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变异系数分别为0~0.225、0~0.244,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09、0.214(P<0.01)。最终形成的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患者护理记录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62项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患者护理记录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麻醉 复苏室 护士的临床护理行为与记录具有较好的指导与规范作用。 梁钥 丁红 张广清 王丽梅 肖伦华 陈寒霏 范子博关键词:麻醉恢复期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PACU 护理记录 护理质量 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转出准备度评估量表的汉化及临床应用 研究目的1.本研究旨在引进并汉化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转出准备度评估量表(Discerning Post Anesthesia Readiness for Transition tool,DPART),进行文化调适,形成中文版... 吴中义关键词: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全身麻醉 信度 优化护理告知流程用于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患者效果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告知流程用于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PACU)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PACU患者106例,按双色球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护理告知流程。结果护理后 ,观察组的护理服务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知识掌握率、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护理告知流程用于PACU患者,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缩短患者停留时间,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 干晓宇关键词:优化护理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服务质量 护理满意度 经皮多穴位电刺激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拔管应激及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恢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经皮多穴位电刺激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拔管应激反应及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PACU)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拟行宫颈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单盲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经皮内关、合谷多穴位电刺激组(T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30例。比较3组缝皮时(T_(1))、拔管前即刻(T_(2))、拔管即刻(T3)、拔管后 5 min(T_(4))的血流动力学变化,T3时静脉血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PACU镇痛、镇静评分及术后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_(2)、T_(3)、T_(4)时,D组和T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低于C组(P<0.05);组内比较:C组T_(2)、T_(3)和T4时刻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高于T1时(P<0.05),D组T_(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T_(1)时(P<0.05),T组T_(3)时平均动脉压及T_(2)、T_(3)、T_(4)时心率均高于T1时(P<0.05)。T_(3)时,C组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高于T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和D组在恢复室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D组术后 恶心呕吐及烦躁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穴位电刺激可有效降低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拔管期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使患者苏醒平顺、镇静适度,提高PACU恢复质量。 郑洁 汪信 何丽 綦欣竹 张英关键词:宫颈癌根治术 恶心呕吐 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的发展历程被引量:2 2022年 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PACU)是为加快手术间周转速度,为术后 患者提供苏醒的地方。PACU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1950年代开始在美国盛行,逐渐向加拿大、南非等地扩展,1960年代在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普及,中国是在1990年以后 大力发展PACU,21世纪以后 迅速壮大,现在已经成为三级医院的一项考核指标。在PACU推广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如麻醉 记录单、设备设施、人员培训的完善与制度化,并向集中化、经济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季雪莲 李洪波 刘宁 李瑞华关键词: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术后患者 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转出准备度评估量表的汉化和信效度检验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汉化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转出准备度评估量表(discerning post anesthesia readiness for transition tool, DPART),在入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的患者中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按照Brislin翻译模式对DPART进行翻译、回译,通过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对中文版DPART进行文化调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10例全身麻醉 未拔出气管导管入PACU的患者进行调查,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DPART保留14个条目,析出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60.963%。量表各条目的内容效度在0.86~1.00,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05。量表和Aldrete量表呈正相关(r=0.908,P<0.01)。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6,评价者间信度为0.925(P<0.01)。结论 中文版DPART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全身麻醉 术后 患者转出PACU的评估。 吴中义 邹圣强 王宜庭 时佳琪 毕岑 高君艳关键词: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全身麻醉 信度 麻醉 后 监测 治疗室 内全身麻醉 苏醒期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范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 苏醒期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相关措施防范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监测 全身麻醉 苏醒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根据其是否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进行分组,其中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80例为对照组,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20例为观察组。对全身麻醉 苏醒期间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包括低氧血症、喉水肿、误吸、高碳酸血症、呼吸抑制等,所占比例分别为40.0%、20.0%、10.0%、25.0%、5.0%。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全身麻醉 患者苏醒期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与性别、年龄、手术前合并疾病、手术类型、麻醉 药物残留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性别、年龄、手术前合并疾病、手术类型、麻醉 药物残留是全身麻醉 患者苏醒期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依据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 刘青云 张金萍关键词:呼吸系统并发症 风险防控
相关作者
李元翠 作品数:12 被引量:36 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省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护理 苏醒 安全管理 PACU 陈旭素 作品数:78 被引量:453 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麻醉 全身麻醉 麻醉恢复室 全麻 余遥 作品数:45 被引量:166 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麻醉护理 麻醉科 苏醒期患者 麻醉 全身麻醉 冯慧 作品数:29 被引量:117 H指数:6 供职机构:太和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碳酸氢钠 真菌性肺炎 全身麻醉 苏醒期患者 殷小容 作品数:68 被引量:339 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麻醉苏醒期 麻醉苏醒室 全身麻醉 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