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92篇“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相关文章
- 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特点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DS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DSM合并CNV患者23例23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DSM高度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脉络膜厚度(ChT)。根据OCT图像特征将DSM分为水平、垂直方向椭圆形凸起和圆形凸起。参照文献标准将CNV分为中心凹下CNV和中心凹旁CNV。患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IVR或IVC)0.05 ml治疗。治疗方案为1+按需治疗。首次行IVR、IVC治疗分别为17、6只眼,并据此再分为IVR组、IVC组。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后BCVA、眼压、CMT、ChT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23例23只眼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右眼、左眼分别为11、12只眼;年龄(49±16)岁;logMAR BCVA 0.94±0.39。DSM形态呈水平、垂直方向椭圆形凸起和圆形凸起分别为13(56.52%,13/23)、6(26.09%、6/23)、4(17.39%,4/23)只眼。圆顶高度为(97.83±46.14)μm。CMT、ChT分别为(276.39±98.35)、(49.48±31.66)μm。IVR组17例17只眼中,男性4例,女性13例。IVC组6例6只眼中,男性3例、女性3例。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CMT分别为0.60±0.39、(209.96±71.38)μm;与治疗前比较,BCVA显著提高,CMT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2.62,P=0.005、0.010)。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IVR组、IVC组患眼BCVA提高程度(t=1.47、1.35)、眼压变化(t=−0.20、−0.56)、ChT降低厚度(t=0.80、−0.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IVR组、IVC组患眼CMT分别较治疗前降低(57.94�
- 尹小芳叶祖科吾敏辉汤秀容罗书科卢彦
- 关键词: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 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1例
- 2022年
- 患者,女,55岁,因“双眼夜盲、视力逐渐下降20余年,右眼视物变形3个月”就诊。既往无眼部就诊史,否认家族史,视力:右眼0.06,左眼0.04,矫正后双眼视力均不能提高。眼科检查:双眼角膜透明,前房轴中,晶状体前囊可见异常物质。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眼底:视盘界清色可,后极部可见大量黄白色结晶样物质,主要分布在黄斑和视盘周围。左眼黄斑区萎缩严重,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结构不清。未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积。视网膜动脉管径变细,视网膜血管走行大致正常。双眼超广角眼底照相示:后极部黄白色结晶样物质沉积,可以透见脉络膜血管。双眼自发荧光示:后极部多灶性斑片状低荧光,提示大量色素上皮萎缩(见图1)。
- 李颖颖邵娜丁天娇冯洁
- 关键词:脉络膜血管色素上皮对光反射后极部双眼视力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伴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一例
- 2021年
- 一例47岁男性,右眼视物模糊10天,右眼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散在灰白色斑点状病灶,颞侧视网膜相对密集,位于视网膜深层,直径约1/4~1/3 PD大小,边界清晰或稍模糊,黄斑区水肿,可见黄白色渗出物,诊断为右眼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伴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经过糖皮质激素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白点消失,随访半年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持续存在。
- 于广委陈鑫赵天美王婷王东林
- 关键词: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后极部视物模糊黄斑区水肿
- 眼底血管造影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诊断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价值
- 2021年
- 目的:探讨联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与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价值。方法:从运城市眼科医院在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中选取56例(共65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56例患者均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检查结束后,对比用这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性。结果: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率、误诊或漏诊率相比,P>0.05。与单一使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或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率、误诊或漏诊率相比,联用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率均较高,误诊或漏诊率均较低,P<0.05。结论:联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与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准确性较高。
- 张转新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
- 光动力疗法与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对比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比较光动力疗法(PDT)与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包头市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合并CNV的患者29例共29只眼。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13只眼),B组(16只眼),A组行PDT治疗,B组行IVC治疗。门诊随访半年,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结果:A组治疗前后BCVA均无差异。B组治疗后1周及1月BCVA提高,分别为:(0.204±0.088)、(0.268±0.139)(P=0.025、0.013)且术后1月时BCVA最好。A组治疗后1月、3月、6月时CRT均降低,分别为:(192.15±22.71)μm、(179.00±7.71)μm、(174.92±8.90)μ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月时CRT明显降低,为(160.56±47.03)μ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CRT相比:治疗后1月时B组下降较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T治疗后患者视力改善不明显,但一定时间内可维持黄斑区功能,对于病情稳定有一定作用。IVC可在治疗后早期能提高患者视力,促进黄斑区渗漏及出血吸收,随时间延长,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接近治疗前水平。在治疗后早期,IVC较PDT对于提高视力,改善黄斑区功能更具有意义。
- 边梦婷边红霞
-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
- 尼古丁加重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 2020年
-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吸烟不仅增加wAMD患者CNV发生率,还加重wAMD患者病情,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更差。尼古丁作为烟草中的重要有害物质,是一种易成瘾且高毒性的生物碱。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尼古丁可通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骨髓原始细胞、炎症、补体系统等介导血管生成,加重wAMD。积极探讨尼古丁加重wAMD CNV形成的确切机制,有助于早期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来预防或延缓其发展。
- 巩亚军赖坤贝金陈进
- 关键词:尼古丁
-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一例被引量:1
- 2018年
- 患者女,54岁。因双眼视物模糊1个月,左眼重于右眼于2016年8月17日来我院就诊。否认既往眼部病史和相关家族史;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左眼视力0.1,不能矫正。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可见大量黄白色结晶样颗粒,左眼黄斑区出血(图1A,1B)。
- 汤悠张美霞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化病因学病例报告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生蒲黄汤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生蒲黄汤(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中医辨证为络伤出血证的黄斑区CNV 52例(53只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生蒲黄汤治疗,对照组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以及治疗后1~10个月每个月,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记录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变化情况。两组均采用1+PRN治疗方案,再次注射标准参考Pr ONTO研究中所制定的标准。观察终点视力提高≥5个字母者为有效,视力提高<5个字母及下降者为无效。结果观察组纳入28例(29只眼),脱落3例(3只眼),对照组纳入28例(28只眼),脱落1例(1只眼)。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变化与术前视力有关。术前ETDRS字母数<47者,观察组术后视力平均增加了14.6~23.8个字母,始终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视力平均增加4.0~12.5个字母,波动不大,但有随时间增加轻微的下降趋势(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F_(时间×分组)=3.014,P时间×分组=0.042)。术前ETDRS字母数≥47者,观察组术后视力平均增加5.5~11.0个,对照组平均增加7.1~8.8个,两组数值较为接近,观察组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对照组术后视力较为稳定(F_(时间×分组)=2.684,P_(时间×分组)=0.029)。随访终点时,观察组有效率为80.77%(21/26),对照组有效率为62.96%(17/27)。两组CRT变化值总体上较为接近,均呈现为先降低后轻度增加,术后5个月后,两组CRT变化情况趋于一致(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F_(时间×分组)=2.125,P_(时间×分组)=0.044)。观察组与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nn-Whittney U检验,Z=-0.875,P=0.391)。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
- 郑淼郑燕林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生蒲黄汤
- mfERG用于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临床研究
- 目的: 应用视觉电生理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fERG)的一阶函数核(FOK)检测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与单纯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功能,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
- 张强
- 关键词: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多焦视网膜电流图视网膜功能
- 文献传递
- 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一例被引量:2
- 2017年
- 患者,男,46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周2013年9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患者自幼因注射庆大霉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导致聋哑,其父代诉患者未婚,无其他特殊病史。2013年8月全身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2,左眼1.0;双眼眼压及眼前节均未见异常。
- 魏为唐罗生高玲罗静欧阳平波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视网膜炎后极部梅毒性鳞状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