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7篇“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相关文章
-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被引量:1
- 1990年
-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由于裂孔的位置及对视力的影响,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治疗要求既封闭裂孔,又保持良好视力。我科自1976年1月~1988年12月,收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08例,黄斑裂孔39例,占7.7%。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报告如下。
- 张晓光刘克非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
- 合并脉络膜脱离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预后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观察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分析影响手术后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2019年1月至2024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68例68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54例54只眼;平均年龄(61.10±9.66)岁。患眼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或气体填充治疗。手术前后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B型超声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根据B型超声或手术中观察到的脉络膜脱离累及象限数定义脉络膜脱离范围,分为1~4个象限。在视网膜复位状态下测量眼轴长度(AL)。68例68只眼中,合并、未合并脉络膜脱离分别为17例17只眼、51例51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17只眼中,脱离范围累及1、2、3、4个象限分别为1、2、2、12只眼。手术中填充13%C3F82只眼,均为未合并脉络膜脱离者;手术中填充硅油66只眼。根据是否合并脉络膜脱离,将患者分为未合并脉络膜脱离组、合并脉络膜脱离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elch双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后裂孔未闭合者裂孔直径及手术后裂孔是否闭合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手术后3个月,患眼logMAR BCVA 1.29±0.43,手术前后差值为−1.60~0.70(−0.51±0.51)logMAR单位;AL为26.6~34.3(29.60±2.12)mm。68只眼中,裂孔未闭合、闭合分别为37(54.4%,37/68)、31(45.6%,31/68)只眼;裂孔未闭合眼的裂孔直径为(753±424)μm。未合并脉络膜脱离组、合并脉络膜脱离组患者年龄、病程、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412.0、477.5、427.0,P>0.05)。手术前,与未合并脉络膜脱离组比较,合并脉络膜脱离组患眼BCVA更差(W=257.5)、眼压更低(t=4.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才艺赵明威梁建宏尹虹于文贞石璇曲进锋程湧侯婧苗恒金恩忠
- 关键词: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高度近视玻璃体切除术预后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微结构变化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 2025年
-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10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观察术后1、3、6 mo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OCT、OCTA指标变化特征,包括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血流密度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与CBFA、DEZA、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6 mo时患者BCVA分别为1.75±0.79、1.49±0.53、1.08±0.44,各时间点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1、3、6 mo,患者CBFA分别为1.67±0.24、1.82±0.13、1.94±0.15 mm 2,DEZA分别为813.27±453.16、590.89±421.38、427.58±385.34μm,血流密度分别为24.36±7.81、27.74±8.12、31.54±8.59,各项指标各时间点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 mo,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DEZA、血流密度与BCVA无相关性(均P>0.05),CBFA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P<0.05);术后3、6 mo时,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CBFA、血流密度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DEZA与BCVA(LogMAR)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3、6 mo,CBFA、血流密度及DEZA均为BCVA的重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MHRD患者术后视功能逐渐提升,且与术后CBFA、DEZA、血流密度密切相关,建议术后定期监测OCT、OCTA指标变化。
- 杨娜温晓英张月玲
- 关键词: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视功能
-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研究组采用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充术治疗,比较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不同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BCVA)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和视网膜复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BCVA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患者可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和视网膜复位率,以及降低BCVA水平的效果优于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
- 李文焘王瑞峰唐文建
-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离术高度近视
- 外伤后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例
- 2024年
- 患者男性,49岁。左眼视物不清1月于2021年5月18日在我院眼科入院治疗。1个月前患者头部被人打伤后出现左眼视物不清。患者外伤后至当地急诊,行头部皮肤清创缝合。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就诊时发现有糖尿病。受伤后患者至我院眼科就诊。查体:右眼1.0,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正常,晶状体透明,眼底正常,眼压14.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0.02,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正常,晶状体透明,全视网膜火焰状出血,眼压10.2 mmHg。诊断为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广角照相示全视网膜火焰状出血;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示:黄斑轻度水肿;1周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示: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图1)
- 贡亦清孟娜娜
-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清创缝合外伤后
- 人羊膜填塞与内界膜翻转填塞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比较
- 2024年
-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5例16眼。所有患者均接受PPV,根据术中黄斑裂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羊膜填塞组7例7眼和内界膜填塞组8例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情况并判定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人羊膜填塞组6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即复位,内界膜填塞组所有术眼均实现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初次手术后,人羊膜填塞组5眼黄斑裂孔闭合,内界膜填塞组8眼黄斑裂孔闭合,2个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420,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优于术前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83,P>0.05)。人羊膜填塞组和内界膜填塞组分别有2眼和4眼出现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给予降眼压治疗1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及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均安全有效,且人羊膜填塞术在伴随复杂的眼底情况时也能保持良好的视网膜解剖学复位及功能恢复。
- 王楚翘周激波姚腾腾王泽淇高慧芹汪朝阳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 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治疗难治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在难治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武汉艾格眼科医院的难治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5例(5眼)。5眼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手术方式为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及硅油填充术,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术。硅油取出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记录患眼自体视网膜移植术前和术后9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根据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患眼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根据术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黄斑区视网膜移植片的血供情况。记录并分析患眼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纳入的患者中,男4例(4眼),女1例(1眼),年龄49~71岁,眼轴长度29.86~34.66 mm。术后9个月的BCVA与术前相比,1眼BCVA无改变,其余4眼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9个月5眼黄斑区OCT示视网膜均复位,黄斑裂孔均闭合。术后9个月的FFA和OCTA示5眼移植片存活,但未见视网膜浅层新生的毛细血管网络。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能有效治疗难治性高度近视MHRD,且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未见并发症。
- 胡耀余川王玉倩段淯平程荣
- 关键词:高度近视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C_(3)F_(8)与硅油填充的疗效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后玻璃体腔内分别行硅油或C_(3)F_(8)填充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01/2022-08就诊于我院的45例45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硅油组(23例)及C_(3)F_(8)组(2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内界膜剥离后行内界膜填塞、自体血覆盖,硅油填充组行硅油填充,C_(3)F_(8)组行15%C_(3)F_(8)气体填充。两组患者分别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裂孔的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C_(3)F_(8)组、硅油组患者裂孔闭合率为77%、83%(P>0.05),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96%(P>0.05)。C_(3)F_(8)组、硅油组术后视力分别为0.99±0.34、1.22±0.37,C_(3)F_(8)组视力优于硅油组(t=-2.156,P=0.037),两组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12 mo,两组患者mfERG一阶函数1环(C_(3)F_(8)组114.27±26.37 nV/deg2,硅油组98.08±24.36 nV/deg2)及2环(C_(3)F_(8)组80.45±14.94 nV/deg2,硅油组67.73±15.33 nV/deg2)P1波反应密度较术前(1环P1波反应密度:C_(3)F_(8)组58.13±13.96 nV/deg2、硅油组55.30±10.48 nV/deg2;2环P1波反应密度:C_(3)F_(8)组51.18±8.19 nV/deg2、硅油组47.43±11.97 nV/deg2)明显增加(均P<0.05),C_(3)F_(8)组较硅油组增加明显(P<0.05)。硅油组与C_(3)F_(8)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后玻璃体腔内分别行硅油或C_(3)F_(8)填充均可促进高度近视MHRD患者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而且在视功能恢复C_(3)F_(8)填充优于硅油填充。
- 温晓英杨娜张月玲马伟娜付燕耿任飞
- 关键词: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玻璃体切割术硅油填充
- 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比较
- 2024年
- 目的 比较玻璃体切割(PPV)分别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南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76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PPV联合内界膜覆盖术治疗。比较两组黄斑裂孔愈合率、视网膜复位率、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中文版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25(CVRQOL-25)评分。结果 观察组黄斑裂孔愈合率为94.74%(36/38),对照组为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4.74%(36/38),对照组为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水平低于对照组,CVRQOL-25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相比,PPV联合内界膜覆盖术治疗MHRD可提高黄斑裂孔愈合率和视网膜复位率,改善视力,降低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水平,提高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
- 刘军磊郑玉宝杨旭
- 关键词: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
- 隐性遗传性卵黄样营养不良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一例
- 2023年
- 19岁女性因视力差、内斜视就诊。双眼后极部较大范围、散在分布卵黄样物质、存在视网膜劈裂,左眼黄斑裂孔及局部视网膜脱离。结合病史、眼底表现与FFA、OCT、眼底自发荧光等诊断为隐性遗传性卵黄样营养不良。出现巨大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脱离者罕见。
- 于广委陈鑫王婷赵天美王东林孟繁超
- 关键词: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