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8篇“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相关文章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盐地碱蓬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高光谱遥感反演
2025年
为实现对植物健康状况的快速、无损监测,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著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为研究对象,采集了碱蓬滩湿地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高光谱影像和123个碱蓬样方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分析了光谱比值、差值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与Fv/Fm的相关性,采用统计分析算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分别优选植被指数和Fv/Fm的遥感反演模型并进行评价,利用最优模型获取基于无人机影像的Fv/Fm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盐地碱蓬Fv/Fm与光谱植被指数D_(450)/D_(756)、D_(612)-D_(849)和(D_(517)-D_(851))/(D_(517)+D_(851))的相关性较高,其中利用Fv/Fm和植被指数(D_(517)-D_(851))/(D_(517)+D_(851))构建的统计分析模型精度最高(R^(2)=0.606,RMSE=0.006),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R^(2)为0.739,RMSE为0.724;利用Fv/Fm和植被指数D_(612)-D_(849)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精度最高,其中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的反演模型R^(2)为0.821,RMSE为0.261;基于PSO-DELM算法构建的反演模型R^(2)为0.982,RMSE为0.140。本研究可为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碱蓬叶绿素荧光参数反演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并为大面积碱蓬叶绿素荧光参数估测提供技术支持。
李珊卢霞
关键词:盐地碱蓬叶绿素荧光参数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储时空演变及其生态补偿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近年来随着油气开采、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活动的开展,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临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碳汇功能受损等问题。为改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及有效利用其碳储功能,研究突破了碳储生态补偿价值静态核算的局限性,充分考虑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时空异质性影响,运用ArcGIS及InVEST模型计算并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碳储量变化,探究如何对碳储量损失区域进行生态补偿,并提升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功能。研究表明:(1)2013—2020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8年间累计总损失6.36×10^(6)吨碳。(2)碳储总值的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3)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2013—2020年8年间碳储经济损失价值为164.92×10^(6)美元。
刘慧崔静艺张金涛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补偿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储量及其对未来多情景的响应被引量:5
2024年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暖温带最年轻、保存最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区域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加剧使得地区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基于1991—2020年8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VEST)碳储量模块系统评估黄河三角洲过去3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耦合海水淹没模型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软件(PLUS)预测生态保护、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三种情景下黄河三角洲2035和2050年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格局。结果表明:1991—2020年间,碳储量累计减少107.94万t,降幅为8.12%,自然湿地和非湿地碳储量分别减少386.66和18.56万t,人工湿地碳储量增加297.27万t。2035和2050年,黄河三角洲分别约有4.47%—11.58%和6.20%—17.42%的陆地会被海水淹没,导致未来黄河三角洲多情景模拟中碳储量均减少,到2035年生态保护、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减少了42.38万t、76.68万t和119.50万t,到2050年三种情景碳储量分别减少了59.30万t、119.02万t和187.01万t,同时期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减少速率最小。黄河三角洲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高碳储量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态保护,通过回填开采区等方式减少地面沉降速率,并在可能被淹没的区域建设沿海堤坝以预防海水淹没,从而减少黄河三角洲的碳储量损失。研究指出了海水淹没会导致巨大的碳储量损失,可为黄河三角洲未来提高固碳增汇作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唐志雄宁荣荣王德田信鹏毕晓丽周自翔罗富彬宁吉才
关键词:碳储量黄河三角洲
恢复年限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碳组分及其来源的影响
曹启学
大气氮沉降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物群落和N2O排放的影响
郑鹏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物地上凋落物产量与分解速率对冬春增温与夏秋减雨的响应
王振宇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综述
2023年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功能是指湿地实际支持或潜在支持、保护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过程,支持、保护人类活动、生命财产的能力,经济学上称为间接利用价值,通过发生在湿地物理、生物、化学组分之间的一般或特征化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完成的,提供满足和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及过程,既服务于当地居民,又对整个生态景观和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高云芳郭芳芳张媛媛刘峰
关键词: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生态景观滨海湿地
人类活动强度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文连通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资源丰富,为当地工矿业、养殖业、盐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渐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该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景观格局及湿地水文连通产生了严重干扰。为探究人类活动强度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文连通的影响,本文...
凌越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人类活动强度环境效应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和恢复对芦苇光合特征的影响
2023年
湿地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在退化恢复过程中芦苇净光合速率等参数的变化,及影响芦苇净光合速率的土壤和植物因素。恢复的滨海湿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和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表明滨海湿地恢复有利于土壤水盐条件和氮营养的改善。与退化湿地相比,恢复湿地显著提高了芦苇叶片的生理性状,包括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 2浓度、蒸腾速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在滨海湿地退化和恢复过程中,芦苇的净光合速率正相关于土壤含水量、总氮以及叶片其他指标,而负相关于土壤电导率,表明滨海湿地恢复导致的水盐条件和营养改善促进了芦苇的光合作用,进而导致地上生物量碳固持的增加。本研究通过探究滨海湿地动态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提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固持提供了理论参考。
邵鹏帅王美琦赵丽莹
关键词:芦苇光合作用叶片生理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甲烷代谢菌群生物及非生物驱动机制研究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自然生境中的甲烷生成菌是甲烷主要生物来源,甲烷氧化菌是甲烷氧化过程驱动力。甲烷代谢微生物对于土壤环境变化敏感,非生物因素及生物因素在环境中强烈分异,导致其对土壤碳动态调控效应不同。非生物因素通过影响...
王琳琳
关键词:土壤碳循环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

相关作者

韩广轩
作品数:137被引量:1,553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 互花米草 土壤呼吸
叶思源
作品数:221被引量:1,66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湿地 辽河三角洲 沉积物
于君宝
作品数:154被引量:2,322H指数:29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
研究主题:三江平原 黄河三角洲 黑土 滨海湿地 土壤
袁红明
作品数:91被引量:31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 湿地 辽河三角洲 表层沉积物
孙宝玉
作品数:11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主题: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 土壤呼吸 模拟增温 黄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