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采用持续灌流耳内镜手术模式(CIM-EES)一期鼓室成形术治疗Ⅲ、Ⅳ型鼓室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3-2020.9对17例(21耳)Ⅲ、Ⅳ型鼓室硬化症患者,在持续灌流模式耳内镜下采用外嵌法,一期行Ⅱ型鼓室成形术,观察分析手术时间,鼓膜愈合成功率,并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平均气、骨导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 gap)。结果17例患者(21耳)术后鼓膜均一期完全愈合。手术时间平均为60.6±7.0min,术前平均气导听阈54.70±10.38 dB HL,术后6个月平均气导听阈35.24±11.66 dB H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及术后6个月平均气骨导差分别为34.93±9.30 dBHL和15.65±7.07 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骨导平均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患者出现皮瓣缺血坏死及外耳道狭窄。未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面瘫及眩晕并发症。结论CIM-EES可以针对性解决传统耳内镜手术出血起雾污染镜头、热损伤等缺陷,提高手术流畅性及安全性。尤其对于Ⅲ、Ⅳ型鼓室硬化症手术,在持续灌流模式下可以抵近观察并精细清理镫骨周围硬化灶,有助于一期完成听骨链重建。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相对于内植法和外植法,外嵌法是一种新的技术改良,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鼓室腔容积,减少粘连及听骨链移位的发生。
目的探讨不同镫骨手术治疗鼓室硬化症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2月至2014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接受镫骨手术的鼓室硬化症患者415例(453耳)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且随访资料完整,其中,镫骨钻孔活塞术134例(147耳),镫骨切除术142例(155耳),镫骨撼动术139例(151耳),采用Stata 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以气导听阈增加15 d B以上或达到应用听力水平为判定镫骨手术成功的标准。结果镫骨钻孔活塞术术后1、5年内气导平均听阈〈15 d B的患者分别占97.3%、95.1%;镫骨切除术术后1、5年内气导平均听阈〈15 d B的患者分别占96.8%、95.4%;镫骨撼动术术后1、5年内气导平均听阈〈15d B的患者分别占97.4%、95.3%。三种镫骨手术术后0.5、1、2、5、10年以上总成功率分别为51.0%(231/453)、45.6%(197/432)、41.3%(158/383)、35.5%(94/265)、25.5%(35/143)。镫骨钻孔活塞术、镫骨切除术、镫骨撼动术术后半年成功率分别为62.6%、46.5%、44.4%。术后随访0.5~19年,各阶段语言频率气导平均听阈(以阈值30 d B为标准)10年内无明显下降,而10年后下降较显著(P〈0.05);随访前10年各阶段气导听阈增进皆以镫骨钻孔活塞术最高,以镫骨撼动术最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10年以上各阶段气导听阈增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镫骨手术治疗鼓室硬化症安全性高,对气导听阈的影响较小。由于三种镫骨手术术后10年的远期疗效皆有所下降,因此选择合适的镫骨手术方式对于维持患者术后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