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354篇“ C57BL/6J小鼠“的相关文章
- C57BL/6J小鼠与昆明小鼠NIAAA法酒精性肝病造模效果的比较
- 2024年
- 为了对比C57BL/6J小鼠和昆明小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建造效果及建模完成后续肝脏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为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研究提供基础依据,试验选择雌性C57BL/6J小鼠和昆明小鼠各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液体饲料+麦芽糊精)、建模16 d组与建模19 d组(液体饲料+酒精,n=12)。利用NIAAA法建造酒精性肝病小鼠模型,并分别于建模第16 d、建模第19 d取其血清及肝组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及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C57BL/6J小鼠建模16 d组和建模19 d组与昆明小鼠建模16 d组的小鼠血清ALT、AST含量,肝脏MDA、TG含量均分别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小鼠(P<0.05);而血清ALB含量、肝脏SOD活力显著低于其对照组小鼠(P<0.05)。C57BL/6J建模16 d组和建模19 d组小鼠的肝脏GSH含量和肝脏系数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小鼠(P<0.05),但昆明小鼠建模19 d组除了肝脏SOD活力显著低于其对照组小鼠(P<0.05),其他指标均与其对照组小鼠无显著差异。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建模16 d组2种小鼠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细胞索断裂,肝细胞出现炎性浸润和脂肪液滴。C57BL/6J小鼠建模19 d组肝组织仍呈现病变,而昆明小鼠建模19 d组肝细胞已逐渐恢复正常排列。与昆明小鼠相比,C57BL/6J小鼠对于酒精的肝脏氧化应激损伤更严重,酒精性肝病模型更稳定。
- 吕皓林川陈红杨晨晨向欣韩春梅
- 关键词:C57BL/6J小鼠昆明小鼠酒精性肝病生化指标病理变化
- C57BL/6J小鼠背景的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制备及优化
- 2024年
- 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CD3^(+)T细胞体外刺激条件、最佳培养和感染时间,以期提高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 CD19 CAR-T)的感染效率。方法:将纯化的C57BL/6J小鼠CD3^(+)T细胞在包被CD3/CD28抗体(anti-CD3/CD28 coated)、包被CD3抗体+可溶性CD28抗体(anti-CD3 coated+soluble anti-CD28)和包被CD3抗体(anti-CD3 coated)3种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12 h和24 h,后续培养24 h、48 h和72 h并记录细胞克隆数。在上述3种条件下分别刺激C57BL/6J小鼠CD3^(+)T细胞12、24和36 h,然后加入白介素(IL)-2(100 U/ml),镜下记录培养24 h、48 h和72 h的细胞克隆数;此条件下取刺激24 h的CD3^(+)T细胞,感染m CD19 CAR-T逆转录病毒,制备m CD19 CAR-T细胞,流式检测48 h时3组中GFP+CAR-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利用获得BALB/c小鼠m CD19 CAR-T细胞的最优化条件,制备C57BL/6J小鼠的m CD19 CAR-T细胞感染效率仅5.23%;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刺激C57BL/6J小鼠CD3^(+)T细胞24 h,终止刺激继续培养至48 h时细胞克隆数最高;在上述条件刺激24 h后加入IL-2培养48 h,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组T细胞增殖克隆数量显著增加,且CAR-T细胞感染效率为17.63%±4.17%。结论:C57BL/6J小鼠来源T细胞制备CAR-T细胞的最佳条件与BABL/c小鼠不同;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IL-2刺激条件下诱导的T细胞感染逆转录病毒后可获得最高效率的m CD19 CAR-T细胞。
- 任春晓赵莉陈娴娴田宇赵恺
- 关键词:C57BL/6J小鼠CD19
- 三种动物麻醉剂对C57BL/6J小鼠麻醉效果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比较三种动物麻醉剂三溴乙醇、戊巴比妥钠、舒泰50联合盐酸塞拉嗪的麻醉效果及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索三种麻醉剂麻醉C57BL/6J(B6)小鼠的合适剂量范围。方法采用健康SPF级雄性B6小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三种麻醉剂分别以高、中、低剂量梯度对B6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比较三种麻醉剂不同剂量的麻醉诱导时间、维持时间、恢复时间及对B6小鼠血清ALT、AST、GLU和UA指标的影响。结果三种麻醉剂的麻醉维持时间和恢复时间与剂量呈正比,诱导时间与剂量呈反比。中(250 mg/kg)低(125 mg/kg)剂量三溴乙醇(1.25%)、中(80 mg/kg)低(40 mg/kg)剂量戊巴比妥钠(1.0%)及中(60 mg/kg)低(30 mg/kg)剂量舒泰50(0.50%)联合盐酸塞拉嗪(0.50%,中剂量12 mg/kg、低剂量6 mg/kg)对B6小鼠的麻醉相关时间较为适中,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结论三种麻醉剂的不同剂量对B6小鼠的麻醉时间效果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不尽相同;三溴乙醇在125~250 mg/kg范围内麻醉效果较好;戊巴比妥钠在40~80 mg/kg范围内麻醉效果较好;舒泰50联合盐酸塞拉嗪在30~60 mg/kg(盐酸塞拉嗪6~12 mg/kg)范围内麻醉效果较好;在涉及ALT、AST、GLU和UA的研究过程中,需根据不同实验需求选择合适剂量的麻醉剂。
- 刘军丁登峰高伟贾云晓赵常琦牛苗苗
- 关键词:麻醉剂小鼠三溴乙醇戊巴比妥钠
- 四氯化碳诱导C57BL/6J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建立方法及优化
- 2024年
- 目的通过不同给药方式不同剂量四氯化碳诱导的C57BL/6J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及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进行比较,以此优化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方法36只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2周组、3周组、4周组、6周组及8周组共6组(n=6),除空白组外均作为阳性对照组。空白组以橄榄油0.2 mL腹腔注射,每周3次,各阳性对照组以20%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剂量为2 mL/kg,每周3次。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变化情况。分别于第15、22、29、43及57天测量小鼠肝弹性值后取血,分别测量小鼠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蛋白(laminin,LN)、前Ⅲ型前胶原(pro-typeⅢcollagen,PC-Ⅲ)及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Ⅳ-C)含量,对肝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Masson及天狼星红染色,Metavir评分系统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各阳性对照组小鼠精神萎靡、扎堆喜卧。在小鼠体重方面,4周组、6周组、8周组与空白组相比均明显下降,而2周组与空白组相比体重明显升高。肝弹性超声显示,随着给药时间增加,弹性值呈进行性升高。生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各阳性对照组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随着给药时间增加,各阳性对照组HA、LN、PC-Ⅲ及Ⅳ-C水平呈升高趋势。病理结果显示:随着给药时间增加,小鼠肝纤维化程度呈进行性加重,4周时符合肝纤维化病理诊断,6周时有假小叶形成趋势,而8周时已形成假小叶,提示早期肝硬化。结论20%CCl4-橄榄油溶液以每周3次、连续4周腹腔注射的方法能成功建立C57BL/6J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稳定性好、成模较快,可以作为肝纤维化模型制造的优化方案。
- 孙竞然卢秉久郑佳连孙晓宁徐俊超
-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模型四氯化碳
- 非诺贝特干预超氧化物歧化酶2转基因C57BL/6J小鼠的神经保护机制
- 2024年
- 背景:氧化损伤被认为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超氧化物歧化酶2是关键的线粒体抗氧化分子,非诺贝特可通过激活的PPARα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2的表达。目的:验证非诺贝特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是依赖超氧化物歧化酶2的表达。方法:用TALENs系统构建超氧化物歧化酶2转基因C57BL/6J小鼠,通过PCR和DNA测序技术鉴定转基因小鼠进行基因分型,免疫印迹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2蛋白在转基因小鼠体内表达情况。将野生型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4组,野生型对照组(6只)、野生型非诺贝特组(6只)、转基因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2转基因型)(5只)、转基因非诺贝特组(5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小鼠模型,90 min后拔出栓线,使脑血流再灌注30 min。使用脑血流监测仪监测局部脑血流;取脑组织切片,使用TTC染色分析各组脑梗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经PCR和DNA测序分析,成功构建超氧化物歧化酶2^(+/+)转基因小鼠9只。②缺血再灌注后,野生型非诺贝特组较野生型对照组的脑血流部分恢复、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01);转基因非诺贝特组与转基因对照组在脑血流与脑梗死体积方面无显著差异;转基因对照组在脑血流及脑梗死改善方面优于野生型对照组(P<0.001);野生型非诺贝特组与转基因对照组和转基因非诺贝特组在脑血流、脑梗死体积上均无显著差异。③结果说明,超氧化物歧化酶2的表达是非诺贝特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 马江磊张慧杰张晨芳杨锡彤程建杰王光明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非诺贝特神经保护
- 老龄雄性C57BL/6J小鼠剖腹探查术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失调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老龄雄性C57BL/6J小鼠剖腹探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失调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老龄(16~17月龄)无特定病原体(SPF)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n=24)和手术组(n=24)。手术组采用1.4%异氟醚诱导麻醉15 min后,继续用1.4%异氟醚+100%氧气维持麻醉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时间持续10 min,术后继续麻醉2 h;对照组不予手术及麻醉,置于含100%氧气的透明箱中2 h。术后48 h同时采集两组小鼠的粪便和外周血。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丰度、多样性和差异性,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代谢组技术检测粪便代谢谱的改变,并分析差异代谢物功能,采用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在术后3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结果对照组与手术组小鼠术后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2.0±4.9)、(35.0±5.1)s,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分别为(26.0±3.7)、(16.0±2.9)s;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小鼠术后逃避潜伏期延长(P=0.03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P=0.006)。两组小鼠肠道菌群差异变化具有可比性,手术组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和梭杆菌的菌群表达水平上调,瘤胃菌和丁酸菌的菌群表达水平下调。LC/MS获得对照组和手术组小鼠粪便代谢谱,在正、负离子模式分别筛选出14种和21种差异代谢物,正离子模式差异代谢物为谷氨酸、2-吲哚甲酸、犬尿酸、甘油醛等,负离子模式差异代谢物为甲硫氨酸、天冬氨酸、L-苏氨酸、酪氨酰-苏氨酸、5-羟基吲哚-3-乙酸等。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的路径主要涉及氨基酸、脂肪酸和色氨酸代谢以及核苷酸合成。两组小鼠血清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失调与老龄雄性C57BL/6J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相关。麻醉手术不仅改变了小鼠肠道微�
- 承耀中练新荣李慧娴王太行郑晖阎涛
- 关键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
- 甘草酸抑制C57BL/6J小鼠耳蜗炎症减轻顺铂诱导的耳毒性
- 2024年
- 目的:探讨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L)在小鼠中是否具有抵抗顺铂(cisplatin,CDDP)耳毒性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5组:对照(control)组、5%DMSO组、CDDP(4 mg/kg)组、CDDP+低剂量(50 mg/kg)GL组和CDDP+高剂量(100 mg/kg)GL组,每组14只。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不同组小鼠听力变化;HE染色观察小鼠耳蜗血管纹形态学变化;伊文思蓝(Evans {16}ue,EB)染色观察血管纹血迷路屏障({16}ood-labyrinth barrier,BLB)通透性变化;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连接蛋白VE-cadherin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和分布;ELISA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1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变化。结果:(1)CDDP组小鼠各频率ABR波形紊乱,听力阈值显著增高,I波潜伏期延长(P<0.05);CDDP+GL组小鼠各频率ABR波形分化良好,听力阈值显著下降,I波潜伏期缩短(P<0.01)。(2)HE染色中CDDP组小鼠血管纹形态紊乱,空泡增多;GL减轻了CDDP诱导的血管纹损伤。(3)EB染色显示,CDDP导致小鼠BLB通透性增加(P<0.01),而GL改善了CDDP诱导的BLB通透性变化(P<0.01)。(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DP组小鼠VE-cadherin和ZO-1表达下降(P<0.01);CDDP+GL组小鼠VE-cadherin和ZO-1表达升高(P<0.01)。(5)ELISA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DP组小鼠IL-1β和TNF-α表达增加(P<0.01);CDDP+GL组小鼠IL-1β和TNF-α表达下降(P<0.01)。结论:GL通过抑制CDDP引起的炎症,降低小鼠耳蜗BLB的通透性,从而起到减轻CDDP引起的耳毒性作用。
- 张钰倩姜文君吕昊盛子轩黄子芸柴文敏肖婧李阳李丽曾宪思
- 关键词:顺铂耳毒性甘草酸血迷路屏障
- 基于耳蜗核钙结合蛋白含量的变化探讨复聪片延缓老年C57BL/6J小鼠听力下降的实验研究
- 2024年
- 目的观察复聪片对C57BL/6J小鼠耳蜗核(CN)钙结合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延缓老年小鼠听力下降的效果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6月龄C57BL/6J小鼠24只,经听性脑干反应测听(ABR)检测后随机分为复聪片治疗组与老年空白组,分别喂养含复聪片的饲料或普通饲料6月。干预期结束时,另取1月龄C57BL/6J小鼠12只作为青年空白对照组。各组动物分别行ABR测定评价听力水平,然后处死物并取材。组织标本切片,分别行尼氏染色、免疫组化染色(IHC)比较观察三组小鼠CN中尼氏体、钙结合蛋白(PV、CR、CB)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青年空白组小鼠平均听阈明显低于老年空白组,阈值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空白组与复聪片治疗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听阈升高,老年空白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老年空白组CN神经元中尼氏体、CB、CR含量均较青年空白组明显下降,PV含量较青年空白组升高(P<0.01~0.05);复聪片治疗组CN神经元中尼氏体、CB、CR含量高于老年空白组,PV低于老年空白组,但仅尼氏体、C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57BL/6J小鼠耳蜗核神经元表现CB、CR下降含量、PV含量升高并伴随以神经元损伤及听力下降。复聪片能有效延缓其听力下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钙结合蛋白D-28K(CB)的减少而延缓耳蜗核神经元衰退有关。
- 向红彭斌
- 关键词:老年性耳聋耳蜗核复聪片
- 燕麦来源β-葡聚糖通过Dectin-1增强粗抗原对旋毛虫感染C57BL/6J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 2024年
- 将48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PBS对照组、粗抗原(crude antigen,CA)处理组、β-葡聚糖(BG)+CA处理组和BG+CA+Dectin-1中和抗体(2A11)处理组,每组各12只。PBS对照组仅皮下注射PBS作为对照,CA组、BG+CA组和BG+CA+2A11组每间隔2周进行皮下注射,共计免疫3次,最后1次免疫2周后,所有组经口灌胃等量旋毛虫。感染后7d,统计PBS对照组、CA处理组、BG+CA处理组和BG+CA+2A11处理组成虫荷虫量及感染后35d肌幼虫荷虫量。取感染后7d小鼠小肠组织,qPCR法检测肠道Dectin-1基因表达量;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感染后0~7周IgG滴度变化;使用ELISA检测IFN-γ和IL-4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CA处理组相比,BG+CA联合免疫小鼠成虫和肌幼虫荷虫量极显著降低(P<0.0001),BG+CA诱导更高水平的IgG免疫反应以及更多的Dectin-1、IFN-γ和IL-4表达;而给予2A11抑制剂小鼠与CA处理组相比荷虫量、IgG滴度以及IFN-γ、IL-4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靶向2A11抗体后显著降低了BG引起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Dectin-1与BG触发CA对旋毛虫的保护型免疫反应有关,BG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免疫佐剂,为旋毛虫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
- 毛瀚海李承瑶吕庆博丁静刘晓雷刘明远杨姝金雪敏
- 关键词:旋毛虫DECTIN-1
- 一种C57BL/6J小鼠肢体坏死性筋膜炎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邢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