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377篇“ CD4^ T淋巴细胞“的相关文章
母乳喂养对婴儿CD4^(+)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索母乳喂养对婴儿在非炎症状态下的CD4^(+)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并分析母乳整体成分的免疫调节意义,为提倡母乳喂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儿保科进行体检的6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33例)和配方奶喂养组(2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的CD4^(+)T淋巴细胞,包括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百分比,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IL-17A的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配方奶喂养组比较,母乳喂养组婴儿外周血的Th1百分比(t=3.038)、Treg百分比(t=2.088)、Th1/Th2(Z=2.756)、IL-10(Z=2.297)及IFN-γ(Z=2.076)较高,Th17百分比(Z=2.704)、IL-17A(t=2.187)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h2百分比、IL-2、IL-4、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对婴儿CD4^(+)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表现为促进Th1/Th2向Th1方向发展以及Treg的免疫调节作用,但抑制Th17型免疫反应,这说明母乳整体成分有助于婴儿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增强免疫防御和免疫耐受。
朱思敏屠文娟张雯婷屠子骐汪骋安
关键词:母乳喂养获得性免疫辅助性T淋巴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
CD4^(+)T淋巴细胞亚群与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心肌梗死(MI)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进一步探索MI的相关病理机制有利于促进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MI设计复杂的病理过程,罪犯血管中往往含有大量可以诱导炎性反应的免疫细胞,其中以CD4^(+)T细胞亚群中的1型辅助性T(Th1)细胞最多见,此外还包括含量较低的Th2细胞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Th9细胞Th22细胞及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等。这些CD4^(+)T细胞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通过作用于炎性细胞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从而促进了MI的发生、发展,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就CD4^(+)T细胞亚群在MI的发生、发展、梗死后炎性反应及心室的不良重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阐明MI的病理过程,同时为MI预防、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拓亚伟任艳琴高胜利
关键词:心肌梗死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
慢性心衰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慢性心衰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200例慢性心衰患者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测定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接受1年随访以评估其预后情况,并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测定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收集患者各项资料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0.5%;预后不良组患者Th1细胞水平及Th1/Th2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Th2细胞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而IL-4与IL-6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h2细胞、Hb水平下降,Th1细胞、BNP、心功能分级上升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并且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张丽坤崔建娇刘阳
关键词:慢性心衰细胞因子预后
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2023年4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后抗病毒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A组(治疗满1年,n=30)、B组(治疗满2年,n=26)、C组(治疗满3年,n=45)、D组(治疗满4年,n=99)。比较各组治疗后HIV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析抗病毒治疗时间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D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A组、B组、C组,且C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A组、B组,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HIV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时间为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持续时间越长,HIV/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改善效果越明显,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时间为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
付艳群周敏刘娟刘丹刘敏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
苯达莫司汀治疗滤泡性淋巴瘤后CD4^(+)T淋巴细胞减少或可预测感染发生及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应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的129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组、苯达莫司汀联合奥妥珠单抗(GB)组、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多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R-CHOP)组,回顾性分析苯达莫司汀为基础的方案治疗FL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结果:BR组、GB组与R-CHOP组的ORR分别为98%、94%、72.3%,CR率分别为61.2%、70%、40.4%,R-CHOP组的ORR率、CR率与BR组、GB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R组、GB组与R-CHOP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89.6%、90.9%、4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3年OS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在用药后6个月降至最低,且BR组与GB组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R-CHOP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肺部感染、EB病毒感染、乙肝病毒再激活、胃肠道反应,均可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ROC曲线示,BR组判断感染的AUC为0.802,临界值为258/uL;GB组判断感染的AUC为0.754,临界值为322/uL。结论: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FL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可控,但治疗后淋巴细胞减少明显且与不同CD20单抗联合使用时表现出差异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低值可以作为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FL感染发生及疗效的预测因素。
李金莲庄万传柴星星
关键词:滤泡性淋巴瘤疗效淋巴细胞减少
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中医药对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长期变化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对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长期变化的影响。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中药治疗HIV感染者项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河南省三个中医项目地区的HIV感染者的信息及随访期间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参与中医项目的HIV感染者为中医治疗组,未参与中医治疗的HIV感染者为非中医治疗组。队列开始时间为中医项目入组时间(2004年、2006年、2009年、2015年),队列结束时间为2021年10月1日或者随访15年,二者中先到的日期为队列结束时间,按照中医治疗组和非中医治疗组队列开始时间一致的匹配原则,1∶1随机匹配两组病例。通过构建多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选择出最优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并对最优模型进行诊断。运用优模型分析中医药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78例HIV感染者,两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年变化趋势图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200~349个/μL和350~500个/μL的HIV感染者随时间变化有缓慢上升趋势。以更符合正态分布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方根构建多种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通过赤池信息量准则筛选出最优模型为lm2模型。经过检验,最优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度良好。最优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组内相关系数ICC值为0.53,中医非中医组别系数为1.83,性别系数为0.81,文化程度系数为0.60,抗病毒治疗组别系数为0.04,参与中医治疗、女性、参与抗病毒治疗、文化程度高与CD4^(+)T细胞计数平方根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可提高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
贾皇超刘学伟金艳涛许前磊李鹏宇马彦民郭会军
关键词:中医药抗病毒治疗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艾灸调控G6PD介导的磷酸戊糖途径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浆和脾脏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及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H)水平、脾脏中CD4^(+)T细胞数量影响,探讨艾灸通过G6PD介导的磷酸戊糖途径发挥调节CD4^(+)T细胞增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效应机制。方法:将27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9只。模型组和艾灸组大鼠采用不完全弗氏佐剂致炎。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干预。艾灸组悬灸双侧足三里、关元和阿是穴30 min,每日1次,共24次。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价大鼠滑膜组织病理改变;通过测量足趾容积观察大鼠足趾肿胀程度;采用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脾脏和血浆中G6PD和NADPH含量;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T细胞数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和脾脏中G6PD和NADPH含量明显升高,脾脏中CD4^(+)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脾脏和血浆中NADPH含量以及脾脏中CD4^(+)T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G6PD含量在血浆中显著降低(P<0.05),在脾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可调节免疫,改善RA的关节滑膜炎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CD4^(+)T细胞内G6PD介导的磷酸戊糖途径减少代谢产物NAPDH的产生,进而抑制初始CD4^(+)T细胞的增殖。
张亮赵凌云龙轶映曹佳男瞿启睿吴庆泽刘梨常小荣艾坤祁芳
关键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CD4淋巴细胞计数
乳酸/白蛋白比值、白细胞介素-6、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乳酸/白蛋白比值(LAR)、白细胞介素-6(IL-6)、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RICU)收治的73例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28 d生存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43)和死亡组(n=30)。通过查阅电子病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情况,入住RICU治疗时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态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MAP)、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计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入住RICU后第1、3、7天,抽取患者动脉血,应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乳酸水平;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计算2组患者第1、3、7天的LAR。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第1、3、7天的LAR、IL-6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影响因素对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占比、合并糖尿病占比、合并CHD占比、RICU住院时间以及入住RICU时的Tbil、MAP、PLT、Scr、WBC、PCT、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CURB-65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第1、3、7天,死亡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生存组,SOFA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第1天,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的LAR、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7天,死亡组患者的LAR及IL-6水平显著高于生存
苗芝育张磊李晓燕张瑞霞赵梦姣高延秋
关键词:重症肺炎白细胞介素-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为判断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2022年赣州市755例抗病毒治疗24周以上的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检测。根据抗病毒治疗24周后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免疫重建良好组(≥200个/μl)和免疫重建不良组(<200个/μl)。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755例患者中,614例(81.3%)免疫重建良好,141例(18.7%)免疫重建不良。病毒学指标显示有617例(81.7%)病毒学抑制成功,138例(18.3%)病毒学抑制失败。免疫重建不良组中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占比低于免疫重建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免疫重建与性别、年龄、治疗时间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β=-0.642,OR=0.526,95%CI:0.288~0.962)、治疗时间1~2年(β=-0.538,OR=0.584,95%CI:0.383~0.890)、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500个/μl(β=-2.761,OR=0.063,95%CI:0.035~0.116)及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β=-3.206,OR=0.041,95%CI:0.010~0.169)是免疫重建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年龄>50岁(β=1.554,OR=4.730,95%CI:1.028~21.751)是免疫重建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模型对免疫重建不良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P<0.05)。结论性别、年龄、抗病毒治疗时间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独立影响因素。
苏俊枝高倩刘俊杰吴雨宸
关键词:基线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3^(+)、CD4^(+)T细胞联合IL-17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3^(+)、CD4^(+)T细胞联合白细胞介素-17(IL-17)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132例行肺癌根治术的NSCLC患者,术后随访3年。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及生存状况,比较无病生存与复发患者CD3^(+)、CD4^(+)T细胞及IL-17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无病生存组患者的CD3^(+)、CD4^(+)T细胞计数均高于复发组(P<0.05),IL-17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CD3^(+)和CD4^(+)T细胞计数、IL-17阳性是NSCLC患者治疗后无病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CD3^(+)和CD4^(+)T细胞、IL-17及三者联合预测NSCLC患者无病生存的灵敏度分别为72.22%、75.93%、70.37%、81.48%,特异度分别为73.44%、71.88%、70.31%、90.63%。CD3^(+)和CD4^(+)T细胞高表达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曲线均优于低表达组(P<0.05),IL-17阴性表达组的无病生存曲线优于阳性表达组(P<0.05)。【结论】CD3^(+)、CD4^(+)T细胞及IL-17与NSCLC预后有关,三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良好,且CD3^(+)、CD4^(+)T细胞低表达者及IL-17阳性表达者预后不良的风险较高。
刘庆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

相关作者

邱宪波
作品数:77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化工大学
研究主题:微流控芯片 纸条 侧向流 核酸 磁珠
钟一鸣
作品数:233被引量:400H指数:9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冠心病 主动脉夹层 心律失常
甄真
作品数:148被引量:498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肝细胞凋亡 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
陈妍梅
作品数:13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CD4+T淋巴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强化他汀 血凝抑制试验
文伟明
作品数:63被引量:253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微栓塞 大鼠冠状动脉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心肌细胞凋亡 阿托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