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20篇“ CR^6 “的相关文章
Cr^6+、Pb^2+和Ni^2+对莱茵衣藻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以莱茵衣藻为受试生物,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和毒理测试方法,开展了3种典型重金属(Cr6+、Pb2+和Ni2+)对莱茵衣藻的单一毒性效应试验,分析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对莱茵衣藻光合活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3种重金属均能降低莱茵衣藻的叶绿素荧光产量和相应的光合参数(Fv/Fm、RC/CS0、ET0/TR0和ET0/ABS),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活性,降低莱茵衣藻的SOD活性,并增加莱茵衣藻的MDA含量,对莱茵衣藻造成一定的氧化损伤,且随重金属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对莱茵衣藻的抑制和损伤作用加剧;但莱茵衣藻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重金属的毒性效应响应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Cr6+胁迫在其低浓度和短时间内即对莱茵衣藻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而Ni2+胁迫随其浓度的增加对莱茵衣藻的ET0/TR0、ET0/ABS参数和MDA含量的抑制效果不明显;参数Fv/Fm是对重金属毒性效应响应最敏感的毒性评价指标,结合其半数效应浓度(EC50)值得出3种重金属对莱茵衣藻的毒性效应强度排序为Cr6+>Pb2+>Ni2+。该研究结果可为莱茵衣藻在重金属污染水体监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魏思洁马馨月张超柯檀张渝蕊陈兰洲
关键词:CR^6+PB^2+NI^2+莱茵衣藻毒性效应
纳米Fe^0-插层化合物去除电镀废水Cr^6+研究
2020年
采用稳定化纳米Fe^9-插层化合物(GICs)作为吸附剂去除电镀废水中的Cr^6+,降低Cr^6+对环境的污染,采用X射线衍粉末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Fe^0-GIC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为9.5CP的质量浓度为70 mgL,催化剂用量为5 gL,吸附还原停留时间60 min的条件下,Cr^6+去除率达到99.8%,处理后的CP的质量浓度仅为0.08 mgL,经处理后的废水铬含量达到GB21900-2008的电镀废水排放要求,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电镀废水Cr^6+降解材料。
鲁蕴甜王力春于治森邓靖王森
关键词:插层化合物零价铁电镀废水CR^6+高效降解
纳米氧化铝对Cr^6+的吸附研究
2020年
通过改变溶液的pH、纳米氧化铝加入量和超声波振荡时间等因素研究了纳米氧化铝对Cr6+的吸附作用,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吸附后剩余的Cr6+的含量,得出了最佳的吸附条件。Cr6+溶液浓度在0.1000~1.000 mg/L范围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关系可以表示为A=0.7236c+0.0944,线性相关系数为r=0.9977,溶液的pH为6,每10 mg/LCr6+溶液中投入纳米氧化铝0.4~0.5 g,吸附效果最好。
程敬泉
关键词:纳米氧化铝CR^6+分光光度法
白菜桔杆生物炭制备及其吸附Cr^6+性能被引量:4
2020年
以农业废弃物白菜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SWT250),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了表征,用SWT250吸附去除水溶液中的Cr^6+。结果表明:250℃煅烧3 h制备的SWT250颗粒较小,呈多孔结构。在p H=2、吸附时间160 min、SWT250投加量为3.5 g/L条件下,SWT250对Cr^6+吸附效果最佳,且吸附符合Sips、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不仅限于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还属于非自发的吸热过程。
田玲韦桂查
关键词:生物炭CR^6+
改性玉米芯及其对废水中Cr^6+的吸附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选取玉米芯作为吸附剂,对废水中Cr^6+进行吸附研究,因玉米芯本身吸附效果不佳,故对其进行改性。经H3PO4、NaOH、NaNO2溶液改性后的玉米芯可以使其孔隙扩展、比表面积变大,能够较高效地去除废水中Cr^6+。实验结果表明:当模拟废水中Cr^6+初始浓度为20 mg/L、体积为50.00 mL时,玉米芯经NaOH溶液改性后,投加量为0.040 g,pH为5.00,吸附时间为20 min时,吸附效果最佳,废水中Cr^6+的去除率为96.83%。此时,改性后玉米芯吸附Cr^6+的过程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较高。
李红翠郭安琪李玉蓉
关键词:改性玉米芯CR^6+正交试验吸附等温线
黄芩废渣生物质炭对废水中Cr^6+吸附性能被引量:1
2020年
以黄芩废渣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吸附废水中Cr^6+,考察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pH值和生物质炭用量对Cr^6+在生物质炭表面的平衡吸附量有明显影响.在pH=2.0,生物质炭用量为0.2 g/L的含Cr^6+(100 mg/L)废水中,生物质炭对Cr^6+的平衡吸附量可达215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受表面扩散和内扩散混合控制,生物质炭内外表面对Cr^6+吸附容量相当;同时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属自发吸热过程.
张刚赖晓琳王小平
关键词:黄芩废渣生物质炭CR^6+
Cr^6+对红树蚬摄食率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020年
通过毒性胁迫实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六价铬(Cr^6+)对红树蚬摄食率及其鳃组织中两种抗氧化物(SOD、CAT)活力的影响,测定了其在不同Cr^6+质量浓度胁迫下的摄食率及其鳃组织中两种酶活性的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的Cr^6+对红树蚬摄食率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总趋势相同,且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红树蚬的摄食率呈下降趋势,Cr^6+质量浓度越高,红树蚬的摄食率下降越明显.红树蚬鳃组织的SOD和CAT活性变化较为相似,随着实验的进行,SOD和CAT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Cr^6+质量浓度越高,SOD与CAT的活性下降越明显,且SOD对重金属的响应速度快于CAT对重金属的响应速度.本实验结果可为铬离子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预防贝类铬中毒及建立相关的分子毒理学指标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
张程凯黄勃逯峰郭云鹏程遂
关键词:CR^6+摄食率CATSOD
磁性纳米Fe3O4的制备及其对Cr^6+的吸附被引量:7
2020年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Fe3O4,利用TEM、FT-IR、XRD和BET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磁性纳米Fe3O4对Cr^6+的吸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磁性纳米Fe3O4成功制备。磁性纳米Fe3O4对Cr^6+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60 min达吸附平衡,以物理吸附为主,平衡吸附量为8.182 mg/g。磁性纳米Fe3O4对Cr^6+的吸附热力学可以用Langmuir等温模型描述,最大吸附量为7.235 mg/g。此外,溶液中Cr^6+初始浓度增加,平衡吸附量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初始浓度低时,不同温度平衡吸附量线性增加;初始浓度高时,温度越高,平衡吸附量越大。溶液pH增加,平衡吸附量先增加后减少;溶液中阳离子种类和浓度对磁性纳米Fe3O4对Cr^6+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
张盼青王利军
关键词:CR^6+
外源调节物质对铬(Cr^6+)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的缓解效应被引量:4
2020年
为明确外源调节物质对Cr^6+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的缓解机制,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葡萄籽提取物(grape seed extract,GSE)、氯化血红素(hematin chloride,Hemin)和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对Cr6+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Cr6+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根长、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及种子α-淀粉酶活性,同时提高了小麦根系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并引发氧化胁迫。外源GSE、Hemin和MeJA均可有效缓解Cr6+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不良影响,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小麦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α-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se peroxidase,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的活性。其中,GSE对Cr^6+胁迫的缓解效果最佳。总之,外源调节物质可以通过提高Cr^6+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淀粉水解能力、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提高小麦的耐Cr^6+性。
孙淑珍田中伟郑巧梅孙传蛟孙建云
关键词:小麦CR^6+萌发葡萄籽提取物氯化血红素茉莉酸甲酯
以水为溶剂的OTMAB改性凹土对Cr^6+吸附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将凹土原土进行酸洗、活化预处理后,以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OTMAB)和水为原料,对凹土进行改性。并以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情况下改性凹土对Cr^6+的吸附率。实验结果表明:预处理的凹土,吸附效果明显加强,吸附率达15.1%;预处理的凹土进行改性后,吸附效果显著提高,吸附率最高达42.3%。经过表征,吸附效果较好的凹土晶体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
白娟张天亚
关键词:CR^6+

相关作者

施国新
作品数:181被引量:2,333H指数:32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超微结构 HG 菹草 胁迫 莼菜
王志铮
作品数:99被引量:719H指数:17
供职机构: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
研究主题:急性毒性 形态性状 日本沼虾 中华鳖 体重
姜虎生
作品数:105被引量:320H指数:10
供职机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研究主题:缓释 蜡烛 地下水 生理指标 过硫酸盐
尹国勋
作品数:87被引量:585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地下水 赤泥 粉煤灰 高氟地下水 CR^6+
徐勤松
作品数:79被引量:1,394H指数:26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超微结构 菹草 毒害 胁迫 黑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