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69篇“ CRY1AC基因“的相关文章
- 基于数字PCR技术检测转Cry1Ac基因油菜中相关基因的引物、探针及其检测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字PCR技术检测转基因油菜Cry1Ac基因、报告基因GFP或/和标记基因NPTII的引物、探针及其检测方法。本发明使用Cry1Ac基因、报告基因GFP或/和标记基因NPTII特异性引物、探针和内参基...
- 刘勇波 王欣玉 李永华 姚志 王开来 邓普荣 董锦熠
- 转cry1Ac{1}玉米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明确转cry1Ac{1}玉米对大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转{1}作物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转cry1Ac{1}玉米BT799、非转{1}亲本玉米Z58和当地常规品种ZD958为试验材料,采用陷阱法定期调查玉米田间主要节肢动物的种类和发生数量,通过分析比较3个玉米品种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以及优势集中性指数,连续两年调查转{1}玉米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田间调查发现,玉米地表节肢动物群落整体结构参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无显著性差异。对比其结构参数动态发现,转cry1Ac玉米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优势集中度和多样性指数动态变化较常规对照玉米平缓。【结论】转{1}玉米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高于非转{1}常规玉米,转cry1Ac{1}玉米对玉米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无明显影响。
- 陈红星王仁杰邵春瑞旷忠芬顾俊杰
- 关键词:转BT基因玉米节肢动物群落
- 转cry1Ac{1}欧洲黑杨对赤子爱胜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调查转cry1Ac{1}欧洲黑杨(世纪杨)对土壤指示生物蚯蚓生长、繁殖和体内生物酶活性的影响,为转{1}杨树大规模应用提供生态安全方面的数据。【方法】以非转{1}杨树为对照,将转{1}欧洲黑杨(世纪杨)叶片添加到土壤中连续喂养赤子爱胜蚓140天,每隔14天调查蚯蚓存活情况,测定蚯蚓体质量变化,统计蚯蚓繁殖产生蚓茧数量及蚓茧孵化情况,在蚓茧孵化7天后和成蚓暴露140天后测定蚯蚓体内总蛋白、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杨树相比,饲喂转{1}杨树叶片的蚯蚓存活率未发生显著改变;各处理组蚯蚓的体质量随试验进行而增加,140天10次调查中转{1}杨树和对照杨树处理组蚯蚓体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转{1}杨树和对照杨树处理组均于试验第2次调查(28天)时开始繁殖,整个试验期转{1}杨树和对照杨树处理组单条蚯蚓产蚓茧数无显著性差异,42~140天8次调查中,仅在第70天时对照杨树处理组蚓茧数显著高于转{1}杨树组,其余7次调查均无显著差异;转{1}杨树和对照杨树处理组蚓茧孵化率和每茧平均新生蚓数量无显著性差异;暴露140天,蚯蚓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转{1}杨树和对照杨树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通过ELISA法未在蚯蚓组织检测到外源Cry1A蛋白,说明长时间饲喂(140天)转{1}杨树叶片,外源蛋白不会在蚯蚓体内蓄积。【结论】相对对照杨树,饲喂转{1}杨树叶片对赤子爱胜蚓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无不利影响。
- 沈文静张莉刘来盘方志翔刘标
- 关键词:欧洲黑杨赤子爱胜蚓繁殖
- 基于数字PCR技术检测转Cry1Ac基因油菜中相关基因的引物、探针及其检测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字PCR技术检测转基因油菜Cry1Ac基因、报告基因GFP或/和标记基因NPTII的引物、探针及其检测方法。本发明使用Cry1Ac基因、报告基因GFP或/和标记基因NPTII特异性引物、探针和内参基...
- 刘勇波 王欣玉 李永华 姚志 王开来 邓普荣 董锦熠
- 文献传递
- 转Cry1Ac基因棉花对中华通草蛉的安全性研究
- 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种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中华通草蛉是棉田优势捕食性天敌,也是转基因抗虫作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指示性非靶标昆虫。本文以转Cry1Ac基因棉花品种中...
- 刘芳
- 关键词:转基因棉花品种选育安全评价
- 文献传递
- 转cry1Ab/cry1Ac基因玉米Cry1Ab/Cry1Ac融合蛋白表达及对亚洲玉米螟的室内杀虫效果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室内抗螟性评价是转Bt基因抗虫玉米研发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了转{1}1Ab/{1}1Ac基因玉米ZZM030心叶中Cry1Ab/Cry1Ac融合杀虫蛋白的表达量;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分别取食转基因玉米ZZM030和非转基因玉米X249心叶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敏感品系ACB-BtS、Cry1Ab抗性品系ACB-AbR和Cry1Ac抗性品系ACB-AcR初孵幼虫的存活率。【结果】转基因抗虫玉米ZZM0304叶期和8叶期心叶中Cry1Ab/Cry1Ac融合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分别是10.62和2.94μg/g FW。敏感品系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取食转基因玉米ZZM030心叶2 d的存活率仅为23.6%,4 d后存活率为0,而取食非转基因对照玉米X249心叶4 d的存活率高达93.1%。Cry1Ab抗性品系和Cry1Ac抗性品系初孵幼虫取食转基因玉米ZZM030心叶6 d后的存活率分别为11.1%和12.5%,而取食非转基因玉米X249心叶6 d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1.9%和77.8%。【结论】转{1}1Ab/{1}1Ac基因玉米ZZM030心叶中高表达的Cry1Ab/Cry1Ac融合蛋白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具有极高的杀虫效果。
- 刘晓贝白树雄王振营王月琴王勤英何康来
-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杀虫效果蛋白表达量室内生测
- 转Cry1Ab/Cry1Ac基因大米粉饲喂印度谷螟后的比较转录组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转Cry1Ab/Cry1Ac基因作物可以有效防治害虫。以世界性的储粮害虫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übener)为研究对象,借助高通量测序法研究试虫中与Bt毒蛋白密切相关的基因,以期初步揭示转Bt稻谷的杀虫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对印度谷螟非胁迫种群和转Bt基因大米粉胁迫种群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经De novo组装后共得到37246个Unigene,其中有23310个Unigene获得注释。随后,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两种品系试虫基因表达量,共筛选出34466条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在胁迫品系中有15741条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另有18725条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一方面大大扩充了针对该物种的基因信息,另一方面为转基因稻谷抗印度谷螟的相关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唐培安陶冶心王康旭吴学友陈二虎
- 关键词:印度谷螟
- 转cry1Ac{1}抗虫玉米Bt-799种植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为调查转基因抗虫玉米种植对非靶标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转{1}1Ac基因抗虫玉米Bt-799及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对照玉米郑58为试验材料,于2014—2015连续2年在东北黑土区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分别调查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比较分析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玉米田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并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各环境因子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郑58和转基因玉米Bt-799田中大型土壤动物总体群落组成相同,各类群多度无显著差异;2种玉米田间所有类群总体多度、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2014年其P值分别为0.949、0.867、0.751、0.998、0.985,2015年其P值分别为0.869、0.406、0.532、0.115、0.410;RDA分析表明玉米品种(系)在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形成中几乎没有作用。表明中短期内转基因玉米种植对非靶标土壤动物无显著影响。
- 王柏凤范春苗尹俊琦武奉慈王大铭宋新元
-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 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1中外源基因多重PCR检测方法被引量:2
- 2019年
- 针对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Oryza sativa L.)TT51-1及其回交后代中外源基因的检测建立了一种三引物多重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三引物PCR体系可以准确区分cry1Ab/cry1Ac基因纯合、杂合和阴性三种基因型,纯合体中只扩增出一条298 bp片段,阴性材料中只扩增出一条787 bp片段,杂合体中同时扩增出298 bp片段和787 bp片段。该体系的建立为利用TT51-1进行抗螟虫水稻分子育种提供了一个简便有效的基因鉴定技术。
- 查中萍万丙良殷得所杜雪树李进波夏明元戚华雄李圆梦
- 关键词:转基因水稻多重PCR
- 转Bt Cry1Ac基因抗虫棉花外源基因漂移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转Bt Cry1Ac基因棉花外源基因漂移规律,为转基因棉花生态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在吐鲁番市和2015年在库尔勒市,利用小区试验种植转基因棉花,翌年利用卡那霉素抗性检测结合分子检测的方法检测外源基因的漂移。【结果】在距离转基因棉花小区边缘1~120 m均能检测到含有外源基因Cry1Ac。SGK321种子漂移率最大漂移率是向南方向距离转基因棉花小区边缘1 m处,漂移率为5%;GK19最大漂移率是向西方向达到了10.09%。以方向因素和距离因素建立Cry1Ac基因漂移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向和距离对种子漂移都有显著影响(P<0.05),但方向和距离两个因子并不能最终决定外源基因的漂移率。【结论】转基因棉花外源基因漂移率受方向和距离的影响,但最终决定外源基因的漂移率,并不是方向和距离联合作用的结果。
- 李海强李号宾王冬梅汪飞丁瑞丰潘洪生阿克旦.吾外士刘建
- 关键词:基因漂移
相关作者
- 夏立秋

- 作品数:310被引量:547H指数:14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菌种保藏 苏云金芽胞杆菌 工程菌 多杀菌素 苏云金芽孢杆菌
- 杨敏生

- 作品数:252被引量:2,353H指数:28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杨树 无性系 抗虫性 SSR 刺槐
- 丁学知

- 作品数:239被引量:414H指数:12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菌种保藏 苏云金芽胞杆菌 工程菌 多杀菌素 苏云金芽孢杆菌
- 董研

- 作品数:31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CRY1AC基因 烟草 SSR 生理指标 新疆野苹果
- 王进茂

- 作品数:124被引量:962H指数:18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转基因741杨 抗虫性 刺槐 741杨 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