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9篇“ HT-毒素“的相关文章
- 玉米大斑病菌bZIP基因家族鉴定及HT-毒素诱导过程中的表达
- 2025年
- 【目的】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leucinezipper,bZIP)蛋白是真核生物中最大且最保守的转录因子之一,参与许多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本文旨在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bZIP转录因子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探讨它们在HT-毒素诱导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从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鉴定bZIP家族成员,分析其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顺式作用元件、系统进化关系和蛋白质互作网络,利用RNA-seq数据库分析bZIP家族成员在HT-毒素诱导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筛选到14个bZIP家族成员(StbZIP1-14),其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编码氨基酸226-613个,相对分子量25.24-66.30 kDa,等电点4.66-10.36;亚细胞定位均为细胞核,含有非生物因素胁迫、激素诱导、细胞周期调控和增强子、核心启动子等660个顺式作用响应元件。与11个其他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tbZIPs可分为10个类群(groups),与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的AabZIPs存在明显的共线性关系。分析StbZIPs在HT-毒素诱导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发现StbZIP1、StbZIP5、StbZIP7、StbZIP10、StbZIP11与HT-毒素诱导显著相关,其中StbZIP5表达量最高并在HT-毒素诱导21 d和28 d时显著上调。分析了StbZIPs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提供了3条以StbZIP5为中心的StbZIPs互作途径。【结论】玉米大斑病菌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具有显著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差异、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和显著的功能分化,并在HT-毒素诱导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转录调控作用。
- 张淑红张运峰高凤菊武秋颖李亚子许可范永山刘玉卫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系统进化分析HT-毒素
- MAPK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和生物学活性的调控作用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通过研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酶(MAPK)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索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MAPK途径特异性抑制剂U0126分析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活性的影响。【结果】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菌株01-23的HT-毒素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部分组分的合成受到抑制,并诱导产生了一些新的毒素组分。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获得的HT-毒素在感病寄主B37和B37Ht1玉米自交系上的生物学活性都受到了显著抑制,在B37玉米叶片上的抑制程度强于B37Ht1。随着U0126浓度的增加,菌株01-23的HT-毒素在玉米叶片上产生的坏死斑面积减小,抑制程度增加,但不能完全抑制病斑产生,10μmol·L-1 U0126处理和20μmol·L-1 U012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的产生和生物学活性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HT-毒素的产生和活性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具有更复杂的调控机制。
- 范永山谷守芹董金皋董娜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U0126
- 不同基因型玉米受HT-毒素胁迫后细胞内CaM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 2007年
- 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亲和组合与非亲和组合玉米叶片内钙调素(Calmodulin,CaM)浓度的变化,旨在明确不同组合中CaM的变化趋势以及CaM是否参与玉米体内由大斑病菌HT-毒素所引发的信号转导途径。通过观察CaM特异性抑制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TFP)对玉米叶片上HT-毒素诱导的R型病斑的影响,明确TFP是否可抑制玉米的抗病反应。结果发现,玉米受到HT-毒素胁迫后,叶片内CaM浓度迅速上升,总的趋势是亲和组合中的CaM曲线多呈平台状或单峰状,而非亲和组合中的CaM曲线多呈双峰状,在不同组合中CaM的变化差异显著;TFP可使叶片病斑由抗病的R型病斑转变为感病的S型病斑,说明TFP可抑制玉米的抗病反应。推测,由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激发的防卫反应信号转导途径与CaM密切相关。
- 王艳辉贾慧司贺龙马继芳郝会芳董金皋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毒素钙调素
- HT-毒素特异性组分的分离及其在Ht1基因玉米质膜存在结合蛋白的证据
- 本研究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小种毒素的特异性组分进行分离,建立了高效的特异性毒素分离纯化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紫外波谱分析;用荧光素双醋酸酯/(FDA/)染色法,测定了毒素特异性组分对原生质体死亡率的影响;进而用1-苯胺基-8-...
- 王绍新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结合蛋白
- 文献传递
-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特异性组分与原生质膜蛋白互作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以玉米叶片原生质为研究对象,以ANS(1-苯胺基-8-萘磺酸)作荧光探剂,用荧光标记法研究了毒素与质膜蛋白的互作.在被ANS标记后的原生质悬浮液中加入不同浓度HT-毒素后,ANS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呈现出了剂量—效应关系,表明HT-毒素与质膜上ANS某些受体发生了互作.本实验采用2种试剂,从2个角度表明了ANS受体和质膜上存在的毒素受体具有蛋白特性.初步推测HT-毒素特异性组分的原初作用位点在质膜外侧.
- 王绍新刘颖超李正平董金皋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膜蛋白作用位点
- HT-毒素胁迫下CaM在不同基因型玉米防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世界各地玉米的重要叶部病害,玉米大斑病菌所产毒素/(HT-毒素/)既是玉米大斑病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又是诱导植物防卫反应的激发子。对HT-毒素的研...
- 王艳辉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毒素CAM信号转导
- 文献传递
-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与玉米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研究被引量:19
- 2001年
- 以土培玉米幼苗为材料 ,通过测定玉米大斑病菌HT 毒素处理后玉米叶片细胞膜透性和细胞内丙二醛 (MDA)含量变化及其与细胞内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玉米细胞膜脂过氧化的程度。结果表明 ,HT 毒素胁迫后 ,亲和组合MDA含量上升 ,POD活性受到刺激 ,SOD活性受抑制较强 ;非亲和组合POD活性受到抑制 ,SOD活性受抑制较弱。HT 毒素对玉米叶片细胞膜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与毒素的浓度和毒素处理的时间呈正相关。试验结果初步推测在抗、感玉米的细胞膜上可能都有HT 毒素的结合位点 ,但毒素作用后由于它们的活性氧代谢程度不同而导致了对HT
- 董金皋韩建民张利辉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膜脂过氧化MDAPOD
-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0年
- 玉米大斑病菌HT -毒素粗毒素、通过硅胶G柱层析获得的组分I、5 -羟甲基 - 2 -呋喃甲醛对玉米细胞膜都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且与毒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试验发现 ,来自 2号小种的HT -粗毒素因含有组分IV ,对OH43Ht1玉米细胞膜的损伤要比组分I和 5 -羟甲基 - 2 -呋喃甲醛强的多。HT -毒素中外源加入强氧化剂H2 O2后 ,可提高毒素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 ,尤其是 5 -羟甲基 - 2 -呋喃甲醛加入H2 O2 后对叶片细胞膜的破坏作用更加明显。结论初步判断 ,HT
- 董金皋韩建民闫淑娟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HT-毒素细胞膜透性
-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叶片木质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0年
- 本试验采用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产生的粗毒素和标准毒素 (5 -羟甲基 -2-呋喃甲醛 )进行玉米幼苗滴心处理 ,测定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处理后玉米叶片中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属于亲和组合的玉米自交系木质素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且处理后48h表现更为明显 ;非亲和组合的玉米自交系木质素含量变化不大 ,不同组合中木质素含量变化差异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 韩建民姜丽王惠哲董金皋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木质素叶片
- HT-毒素胁迫下玉米叶片细胞的活性氧代谢及可能性作用被引量:7
- 2000年
- 采用Luminol的化学发光法测定了叶肉细胞在毒素作用下活性氧的变化动态 ,结果表明 ,HT—毒素胁迫下玉米叶片悬浮细胞的活性氧代谢发生明显改变。某些阳性离子、化合物和处理体系的温度对玉米叶片细胞的活性氧代谢影响很大。此外 ,外源加入一定浓度的H2 O2 对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的菌丝生长。
- 董金皋刘秀峰李正平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活性氧代谢
相关作者
- 董金皋

- 作品数:712被引量:2,395H指数:26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 灰葡萄孢 拟南芥 除草活性
- 韩建民

- 作品数:129被引量:828H指数:16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 小麦幼苗 HT-毒素 灰葡萄孢
- 李正平

- 作品数:89被引量:279H指数:10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共振光散射 DNA 玉米大斑病菌 HT-毒素 核酸
- 张利辉

- 作品数:120被引量:438H指数:14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除草活性 除草剂 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 毒素
- 邢继红

- 作品数:143被引量:216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拟南芥 灰葡萄孢 致病力 玉米 转录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