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94篇“ PCNA表达“的相关文章
- 转录因子HOXC13通过上调PCNA表达促进喉鳞状细胞癌AMC-HN-8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 2024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转录因子HOXC13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表达、功能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常规培养LSCC细胞,将其分为sh-NC组、sh-HOXC13组、pcDNA3.1-NC组、pcDNA3.1-HOXC13组、pcDNA3.1-PCNA组和sh-HOXC13+pcDNA3.1-PCNA组,用转染试剂将相应核酸和质粒转染各组细胞。用数据库数据分析HOXC13mRNA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切除的62对LSC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国人LSCC组织中HOXC13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中国人LSCC组织、癌旁组织以及各组细胞中HOXC13和PCNAmRNA的表达,MTS法检测各组AMC-HN-8细胞的增殖能力,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AMC-HN-8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AMC-HN-8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验证HOXC13与PCNA之间的结合关系。结果:HOXC13和PCNA在LSCC组织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P<0.05或P<0.01)且两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HOXC13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有明显关联(P<0.01)。敲减HOXC13可明显抑制AMC-HN-8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1),过表达HOXC13则促进TU68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1)。HOXC13可与PCNA启动子区结合并调控其转录。敲低PCNA可部分逆转HOXC13对AMC-HN-8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均P<0.01)。结论:HOXC13通过上调PCNA促进LSC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HOXC13是LSSC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 兰利利牛云峰胡国斌刘猛徐玉茹王晶田
- 关键词:转录因子喉鳞状细胞癌PCNA
- 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小肝癌MRI扩散参数与Ki-67、PCNA表达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小肝癌动物模型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ADC值和eADC值与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PC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0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5只,对照组15只,实验组腹腔定点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对照组替代采用生理盐水,300 mg/kg,3次/周。MRI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取b=300 s/mm^(2)、600 s/mm^(2)两组,生成ADC图及eADC图并测量ADC及e ADC值;按组织病理学进行肝纤维化、肝硬化、小肝癌分级,并与ADC值、eADC值和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PCNA表达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有55只大鼠(实验组41只,对照组14只)成功获取DWI参数数据,成功率55%(55/100)。随着肝纤维化逐步进展,DWI显示实验组大鼠肝内信号逐渐增高,高b值图像较明显,但图像质量较差。ADC值与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小肝癌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P<0.05),而eADC值则为正相关(P<0.05);Ki-67、PCNA在肝纤维化、肝硬化期表达不明显,在小肝癌期相对较为明显,ADC值与Ki-67、PCNA表达呈负相关(P<0.05),eADC值与Ki-67、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MRI-DWI参数ADC、e ADC值能够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小肝癌逐步发展的规律,与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PCNA表达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能够为临床预测小肝癌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王国光孟令平胡明秀官兵梁爽洪玉萍
-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肿瘤
- 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组织P21、P27、PCNA表达与肾病预后不良的关系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组织P21、P2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肾脏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5例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系膜组织P21、P27、PCNA的表达。所有患者均接受跟踪随访24个月,统计预后情况,对比不同预后患者肾小球系膜组织P21、P27、PCNA的表达,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gA肾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组织P21、P27、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8.69±6.83)%、(55.94±8.08)%、(33.47±5.72)%;IgA肾病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7.24%,预后不良患者肾小球系膜组织P21、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27阳性细胞表达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升高、24 h蛋白尿增多、系膜细胞增生、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新月体与P21、PCNA阳性表达率升高、P27阳性细胞表达率降低均是影响IgA肾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gA肾病肾小球系膜组织存在P21、P27、PCNA阳性表达,IgA肾病预后不良患者肾小球系膜组织P21、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均高于预后良好者,P27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低于预后良好者,且均为IgA肾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廖敏宋勇波魏卓刘小兵程魁范哲奇双松涛祝存海
- 关键词:IGA肾病P21P27肾小球硬化
- 固本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对p53、PCNA表达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固本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CAG伴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6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前提上行固本通络汤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53、PCNA的表达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主症积分、次证积分及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的主症、次症和总积分更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3.33%vs.61.67%)高于对照组,P53阳性率(43.33%vs.61.67%)、PCNA阳性率(45.00%vs.63.33%)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的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6及IL-8水平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8.33%vs.16.00%,P>0.05);结论固本通络汤对CAG及癌前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降低P53、PCNA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好。
- 李丹顾志坚李熠萌丛军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53增殖细胞核抗原炎症反应
- 食管癌螺旋CT征象与癌组织中EGFR、PCNA表达间的关系
- 2023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螺旋CT征象与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11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分化组36例、中分化组49例及高分化组2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食管癌患者螺旋CT征象与手术切除癌组织标本中EGFR、PC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食管癌患者螺旋CT征象中,病变长度>50 mm者EGFR、PCNA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病变长度≤50 mm者(P<0.05);管壁增厚>10 mm者EGFR、PCNA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管壁增厚≤10 mm者(P<0.05);管腔重度狭窄者EGFR、PCNA表达阳性率均高于轻度狭窄及中度狭窄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EGFR、PCNA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食管癌患者第一期、第二期螺旋CT值与EGFR、PCNA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螺旋CT可清楚反映病变长度、管腔厚度、管腔狭窄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局部浸润情况,增强扫描的CT值与EGFR、PCNA的阳性表达率有关,将螺旋CT征象与EGFR、PCNA表达相结合,有助于准确评估食管癌的分化情况。
- 牛莎莎王力张文涛
- 关键词:食管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
- 鼻咽血管纤维瘤中GLUT-1与PCNA表达及其起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鼻咽血管纤维瘤(JNA)起源的本质。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17年12月诊治的资料完整的JNA患者20例、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患者9例、头面部血管畸形患者20例、鼻息肉患者1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上述患者标本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对4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LUT-1和PCNA在JNA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为5.0%(1/20)、10.0%(2/20),低于在血管瘤组织中的阳性率[88.9%(8/9),55.6%(5/9)],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组织血管畸形和鼻息肉的阳性率[0%(0/20)、5.0%(1/20);6.7%(1/15)、0%(0/15)]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NA的本质可能是胚胎残余的血管畸形,而不是真性血管瘤。GLUT-1和PCNA在JNA的表达与血管瘤明显不同,与血管畸形和鼻息肉无明显差别,可作为鉴别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标志。
- 张秋韵林昶
- 关键词:鼻咽血管纤维瘤葡萄糖转运蛋白-1增殖细胞核抗原
- 启宫丸对痰湿证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PDCD4和PCNA表达的影响
- 目的:观察启宫丸对痰湿证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e ovarian syndrome,PCOS)卵巢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GCs)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4(programmed cell de...
- 潘静
- 关键词:卵巢颗粒细胞PDCD4PCNA
- 分析早期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组织中VEGF、p5 3蛋白和PCNA表达
- 2022年
- 分析早期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组织中VEGF、p53蛋白、PCNA表达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以及4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80例参与者进行术前胃镜活检,取早期胃癌患者胃癌组织(A组)、癌旁组织(B组)以及健康者的正常黏膜组织(C组),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三组标本中的VEGF、p53蛋白、PCNA水平以及阳性率情况。结果 C组标本中VEGF、p53蛋白、PCNA水平最低,无阳性表达。而A组标本中阳性率最高,B组其次,且两组标本检测结果均高于C组,差异性对比:P<0.05。结论 在早期胃癌患者术前开展胃镜活检组织检测,了解患者VEGF、p53蛋白、PCNA水平后能够为筛查胃癌高危人群以及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 郭静华周晓华梁欢
- 关键词:早期胃癌VEGF
- 生物钟基因PER1调控口腔鳞癌细胞中BAX、BCL2和PCNA表达的昼夜节律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PER1对口腔鳞癌细胞(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增殖和凋亡及细胞内BAX、BCL2和PCNA表达昼夜节律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稳转过表达PER1的口腔鳞癌SCC15细胞(OE-PER1-SCC15)和不含PER1基因序列慢病毒感染的阴性对照SCC15细胞(NC-SCC15);建立稳转沉默PER1的口腔鳞癌TSCCA细胞(RNAi-PER1-TSCCA)和不含PER1片段的scramble质粒慢病毒感染的阴性对照TSCCA细胞(Scramble-TSCCA)。通过流式细胞术、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增殖指数、凋亡指数及细胞内PER1、BAX、BCL2和PCNA在24 h内6个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余弦分析,以中值、振幅和峰值相位为指标分析各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特征。结果在OE-PER1-SCC15和NC-SCC15中,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及细胞内PER1、BAX、BCL2和PCN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具有昼夜节律性(P<0.05)。与NC-SCC15细胞相比,OE-PER1-SCC15细胞凋亡指数、PER1和BAX mRNA和蛋白表达的中值显著升高,而细胞增殖指数、BCL2和PCNA mRNA和蛋白表达的中值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指数和BAX mRNA表达的振幅显著升高,而BCL2和PCNA mRNA表达的振幅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指数、PER1和BAX mRNA和蛋白表达的峰值相位前移,而细胞增殖指数、BCL2和PCNA mRNA和蛋白表达的峰值相位后移。与Scramble-TSCCA细胞相比,RNAi-PER1-TSCCA细胞中BAX蛋白的表达发生昼夜节律紊乱,但细胞增殖指数、凋亡指数及细胞内PER1、BCL2和PCNA mRNA和蛋白以及BAX mRNA的表达具有昼夜节律(P<0.05),其昼夜节律特征与OE-PER1-SCC15细胞相反。结论PER1表达改变后导致其自身的昼夜节律特征发生改变,同时调控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及BAX、BCL2和PCNA表达的昼夜节律特征发生改变。
- 尹仕琳张志伟唐洪杨凯
- 关键词:昼夜节律口腔鳞癌
- XIAP及PCNA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 2022年
- 探究存在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患者自身XIAP表达水平与PCNA表达水平对预后、临床分期影响。方法 确诊并入院参与本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患者总人数80例划分为观察组(时间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选取相同人数同期到院健康体检者划分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统一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80例保持空腹状态接受检查),完成检查后对非小细胞肺癌疾病者XIAP表达水平与PCNA表达水平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上两项指标与病情预后、临床分期之间联系。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Smac/GAPDH、cyclinD1/GAPDH、XIAP/GAPDH、Smac/GAPDH、cyclinD1/GAPDH、XIAP/GAPDH、VEGF/GAPDH、EGFR/GAPDH、CD34/GAPDH进行对比,观察组均显著偏高(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和XIAP表达水平、PCNA表达水平之间保持负相关,表达水平越高则患者预后越差。结论 存在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患者自身XIAP表达水平与PCNA表达水平对预后、临床分期影响显著,能够预示肿瘤不良预后、易转移性以及恶性程度等,其中XIAP表达水平与PCNA表达水平和非小细胞肺癌之间呈负相关,指标越高,则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通过对以上两项指标进行测定,能够确保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患者在早期阶段获取最佳治疗方案,促使患者病情康复,改善个人预后。
- 沈文哲闫若楠王雪韩丽丽张伟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XIAPPCNA预后
相关作者
- 杨红

- 作品数:246被引量:919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四川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前列腺肿瘤 病理诊断 前列腺癌
- 陈志宏

- 作品数:219被引量:757H指数:14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
- 研究主题:丝胶 2型糖尿病 糖尿病 天年饮 中药天年饮
- 曹立宇

- 作品数:106被引量:41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大肠肿瘤 病理学 大肠癌 表达及临床意义
- 吕申

- 作品数:259被引量:97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HMSH2 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 PCNA HMLH1
- 阎洪涛

- 作品数:30被引量:98H指数:6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膀胱肿瘤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PCNA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