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95篇“ QTL定位“的相关文章
- 青稞分蘖角度的QTL定位
- 2025年
- 分蘖角度是青稞株型的主要构成因素,在提高青稞产量与抗倒伏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解析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青稞品种‘达章紫’(株型松散)和‘昆仑10号’(株型紧凑)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在多环境中进行青稞分蘖角度的QTL定位,并利用RIL群体衍生的剩余杂合系,对鉴定到的主效QTLqTA7H-1进行精细定位。在青稞7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9个控制分蘖角度的QTL,解释表型变异为6.41%~33.57%,其中,qTA3H-1和qTA7H-1为多环境共检测的主效QTL,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5.42°(增效)和-3.87°(减效);在减效QTL qTA7H-1初定位区间筛选到4个剩余杂合体,自交衍生F8:9近等基因系,在置信区间内加密设计14对分子标记对RHL群体极端单株进行检测,利用获得的5种交换类型单株,将qTA7H-1进一步界定在PC08(32,252,397)与PA10(41,790,765)约9.54Mb的物理区间内。本研究初步揭示调控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因子,为开展分蘖角度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 杨景发余鑫莲姚有华姚晓华王蕾吴昆仑李新
- 关键词:青稞分蘖角度QTL定位
- 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系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2025年
- 合成六倍体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资源,在籽粒相关性状的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为进一步挖掘合成六倍体小麦籽粒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本研究以西农389与合成六倍体小麦KU2098杂交得到的154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材料,用小麦55K SNP芯片构建遗传图谱,对粒长、粒宽、粒面积、粒周长、粒长宽比、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共9个籽粒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除7B染色体外的20条染色体上共鉴定出84个QTL;这些QTL的LOD值在2.54~39.9之间,解释了0.91%~43.41%表型变异;84个QTL包括31个主要QTL和10个稳定QTL。在1A(1)、1B(1)、1D(1)、2D(1)、4D(1)、5A(1)、5D(1)、6A(2)、6B(2)和7D(1)染色体上共鉴定出12个与籽粒性状相关的QTL簇。在QTL簇C8对应的遗传区间中,筛选到2个有关籽粒性状的基因;在QTL簇C3的遗传区间中,筛选到4个有关品质性状的基因。鉴定出的QTL可为小麦产量和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 孙迎凯李翔刘天相张冰月赵艺清关露露贾亚涛马超沈仲赵力克胡银岗吉万全史学芬白海波王中华
- 关键词:合成六倍体小麦籽粒性状QTLS
- 苦荞穗萌发的生理和QTL定位研究
- 苦荞麦(Fagopyrum tartaricum)具有生长周期短、抗逆性强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苦荞因开花结实周期较长,在遇到连续阴雨天容易发生穗发芽,又叫穗萌发,对苦荞的产量和后续的工艺品质加工等有着严重...
- 吕勇
- 关键词:苦荞种子萌发QTL定位淀粉酶活性
- 玉米茎秆穿刺强度及其相关性状QTL定位
- 2024年
- 以PB80(抗穿刺力弱)与PHJ65(抗穿刺力强)为亲本组配的310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重测序技术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结合3个环境下群体茎秆第3节穿刺强度、长度及其直径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个玉米茎秆穿刺强度QTLs,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9%~10.67%,其中效应最大的QTL qSRPR2-4在2个环境下重复检测到,认定为主效QTL。节间长度共检测出QTLs 13个,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39%~8.17%。节间直径共检测到QTLs 7个,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61%~8.21%。同时从主效QTL qS⁃RPR2-4区段内筛选出3个候选基因(AC194970.5_FG005、GRMZM2G028905、GRMZM5G823629),这3个基因均影响茎秆细胞壁纤维素含量。
- 张凤启张君马智艳张莹莹齐建双穆心愿夏来坤唐保军丁勇
- 关键词:玉米QTL定位
- 小麦胚芽鞘长度QTL定位和GWAS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在干旱条件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适当深播可提高出苗率,胚芽鞘长度决定了小麦播种的最大深度,因此培育长胚芽鞘小麦品种至关重要。为了挖掘控制小麦胚芽鞘长度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本研究以275份豆麦/石4185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和186份自然群体为材料,根据90K SNP芯片的分型结果,利用3个环境下小麦胚芽鞘长度表型数据进行QTL鉴定。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在RIL群体中鉴定到2个稳定的QTL位点,分别位于4BS(30.17~40.59 Mb)和6BL(700.08~703.53 Mb)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率(PVE)分别为26.29%~28.46%和4.16%~4.36%;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采用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方法,共鉴定到36个稳定的QTL位点,分别位于1A(3)、1B(3)、1D(2)、2A(1)、3A(2)、3B(2)、4B(11)、5A(1)、5B(3)、6B(4)、7A(2)、7B(2)染色体上,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的显著关联位点有7个,其中3个位点与已报道的位点重叠或邻近,其他4个位点推测为新位点,分别位于1A(499.03 Mb)、3A(73.06 Mb)、4B(648.74~648.87 Mb)、7A(36.31 Mb)染色体上,预测了5个候选基因(TraesCS1A03G0748300、Rht1、TraesCS4B03G0110000、TraesCS4B03G0112200和TraesCS7A03G0146600)。在两个群体中均鉴定到位于4BS(30.17~40.59 Mb)染色体上的主效QTL位点,该位点的候选基因Rht1已被证实能降低小麦胚芽鞘长度。该研究结果为挖掘控制小麦胚芽鞘长度的基因以及胚芽鞘长度相关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
- 郝倩琳杨廷志吕新茹秦慧敏王亚林贾晨飞夏先春马武军徐登安
- 关键词:小麦胚芽鞘长度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花生根系性状的遗传解析及QTL定位
- 2024年
- 【目的】为了解析花生根系性状的遗传规律,挖掘影响花生根系性状的相关QTL位点。【方法】以冀花甜1号和冀花201138为亲本及其衍生的202个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结合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对6个根系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研究。【结果】冀花甜1号的根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数值比冀花201138高16.99%~45.10%,但平均根直径和总根尖数值比冀花201138低7.14%和31.27%,表明冀花甜1号和冀花201138根系存在显著差别。遗传分析表明6个根系性状遗传力在0.734~0.826之间,峰度和偏度绝对值在0.07~4.76之间,表明这些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48 K芯片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包含3265个SNP标记、总长度为3213.26 cM(centi-Morgan)。此外,QTL分析共检测到11个花生根系性状相关的位点,分别位于A06、A07、A08、B01、B02和B03等9条染色体上,LOD值在3.53~17.48之间,单个QTL可解释各自性状2.87%~16.26%的表型变异。其中,表型贡献率大于10%的主效QTL共有5个,分别为qRA_A07、qRA_A08、qRA_B01、qRA_B02和qRA_B03_1,其中qRA_B03_1可在3个重复中稳定检测到且可解释多个根系性状。【结论】qRA_B03_1在改良花生根系性状从而提升花生品质和产量育种过程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后续进一步精细定位、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以及关键调控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 董海通胡朋举郭颂张雪燕杨永庆张瑞芳王瑾
- 关键词:花生根系性状QTL定位
- 水稻穗部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水稻(Oryza sativa)穗部性状与产量直接相关,其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解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以籼稻华占(HZ)和粳稻热研2号(Nekken2)及构建的120个重组自交系(RILs)为实验材料,测定了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柱头外露率及一次枝梗数等穗部性状。结合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结果共检测到31个QTLs,分别位于第1、2、3、4、5、6、10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2个位点的LOD值分别高达5.45与5.28。通过分析筛选QTL区间内可能影响穗部性状的相关基因,并利用qRT-PCR进行基因表达检测,发现LOC_Os05g05490、LOC_Os05g06150、LOC_Os03g11700、LOC_Os03g12430、LOC_Os05g28720、LOC_Os05g30890、LOC_Os05g31740和LOC_Os02g17880在双亲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其中,前5个基因编码三角状五肽重复蛋白,而后3个基因编码糖基转移酶。研究挖掘到31个与穗部性状相关的QTLs,为进一步定位和克隆相关基因,从而选育高产水稻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 朱超宇胡程翔朱哲楠张芷宁汪理海陈钧李三峰连锦瑾唐璐瑶钟芊芊殷文晶王跃星饶玉春
- 关键词:水稻穗部性状QTL定位候选基因高产
- 枇杷果、叶、花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 2024年
- 以枇杷‘宁海白’ב大房’的130株F1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已构建好的枇杷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枇杷17个果、叶、花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以及对关键QTL区间进行候选基因筛选。17个性状共获得153个QTL,其中果横径、果肉厚、种子数、种子质量、果形指数、花序宽、叶片长、叶片宽和叶基形状9个性状定位的QTL贡献率均在25%以上。特别是第4连锁群(LG4:13.500~14.276 cM和23.646~24.804 cM)、第8连锁群(LG8:0~8.851 cM)、第12连锁群(LG12:41.198~45.852 cM和65.246~66.407 cM)以及第15连锁群(LG15:92.921~95.244 cM)这6个区间有6个以上性状的QTL重合,且多个性状的QTL贡献率在35%以上。在第12连锁群(LG12:41.198~45.852cM)和第15连锁群(LG15:92.921~95.244 cM)重合区间挖掘到13个与植物生长发育、细胞分裂、细胞膨大以及植物激素调控相关的候选基因。
- 赵崇斌张苇胤李舒庆郭乙含徐红霞陈俊伟杨向晖彭泽
- 关键词:枇杷性状QTL定位候选基因
- 玉米中胚轴伸长QTL定位及关键基因挖掘
- 全苗、齐苗、壮苗是玉米提高产量的重要前提条件,播种深度与玉米发芽出苗的关系密切,适当深播可有效改善干旱、低温等环境信号对玉米幼苗的伤害,同时深播的玉米由于根系伸展较深,抗旱和抗倒伏能力也相应增强。为了加大播种深度,玉米种...
- 杨巾
- 关键词:玉米中胚轴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多环境下的稻谷粒厚QTL定位分析
- 2024年
- 【目的】粒厚性状是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食味品质的控制因子之一,运用籼爪交(V20B/CPSLO17)遗传背景的重组自交系(RIL)开展稻谷粒厚QTL定位分析,获得粒厚性状主效QTL,为新的粒厚基因挖掘和开发功能分子标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水稻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和籼爪交遗传背景的RIL群体基础上,结合3种不同生态环境(2020年贵州贵阳、2021年贵州贵定、2021年海南三亚)下RIL群体的稻谷粒厚性表型数据,运用IciMapping 4.0软件的ICIM-ADD方法进行粒厚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结果】稻谷粒厚性状在3种生态环境下均呈现连续单峰分布,其受种植环境因子影响不显著。3种不同生态环境的水稻中共检测到分布在第3、5、8和10号染色体上的5个稻谷粒厚QTL(qGT3-1、qGT5-1、qGT5-2、qGT8-1和qGT10-1),它们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V20B,LOD值在3.431~14.081,表型贡献率变幅为5.479%~26.483%。2个QTL(qGT5-1和qGT5-2)的表型贡献率超过10%,其中qGT5-2是唯一在2种生态环境(2020年贵州贵阳、2021年海南三亚)下被反复检测到的,分别解释群体表型变异率的26.483%和14.933%。QTL qGT5-2位点在染色体上的物理距离约为3.9 kb,仅有1个候选基因(LOC_Os05g07920);qGT8-1位点的物理距离约为2.3 kb,仅有1个候选基因(LOC_Os08g10360)。【结论】稻谷粒厚性状呈现出受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遗传特性。qGT5-2是1个稳定遗传且贡献率高的稻谷粒厚主效QTL,对粒厚调控基因挖掘和优质丰产稻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 徐海峰彭强陈重远吴娴吴朝昕张大双姜雪朱速松
- 关键词:重组自交系QTL
相关作者
- 陈庆山

- 作品数:341被引量:1,372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大豆 QTL 分子标记 QTL定位 优质大豆
- 刘春燕

- 作品数:234被引量:869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大豆 QTL 分子标记 优质大豆 QTL定位
- 盖钧镒

- 作品数:677被引量:5,722H指数:45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大豆 育种 大豆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QTL
- 蒋洪蔚

- 作品数:92被引量:444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大豆 QTL定位 QTL QTL分析 导入系
- 江玲

- 作品数:320被引量:1,837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水稻 植物遗传改良 编码基因 植物 编码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