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6篇“ S波速度结构“的相关文章
利用面波直接反演方法研究滇西北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2025年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计算和时频分析方法,提取所有台站对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反演方法,得到研究区地下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大型断裂带的分段特征明显。如维西—乔后断裂带浅层5 km内整体表现为西北部高速,东南部低速;程海断裂带北段高南段低,在宾川盆地存在厚度约5 km的低速异常,说明宾川盆地存在较厚的沉积层。地壳浅层波速和地形起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盆地区域整体表现为低速,高山区域为高速。2021年漾濞M S6.4地震发生在S波高低速过渡区域,研究区中下地壳内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速区,可能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
茶文剑王伟君张圆缘黑贺堂
关键词:孕震环境
基于背景噪声反演的兴蒙造山带阿巴嘎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2025年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内周期为5—30 s的瑞雷面波频散,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反演方法建立了阿巴嘎地区地壳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区上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均呈低速,且下地壳30 km处存在明显的低速区,推断该处可能为下地壳的岩浆囊及上方岩浆通道。此外,阿巴嘎、达里诺尔、达里甘嘎和乌兰哈达火山群在地壳内的低速区都是相互连通的。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群的岩浆源区位于上地幔顶部,并且进一步推测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群的形成是源于区域内地幔热物质上涌,沿缝合带或断层侵入到地壳诱发了地表火山活动。
徐荟吴庆举
关键词:背景噪声S波速度
基于背景噪声反演华南块体岩石圈三维S波速度结构
2024年
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对布设在华南块体及其周边区域数个流动地震台阵中共704个地震台站的连续数据进行分析,反演得到华南岩石圈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表附近S波速度结构与华南块体的地表构造高度相关,低速异常区集中在四川盆地和江汉盆地等沉积层较厚的区域。江南造山带的中上地壳呈现明显的高速异常,该高速异常即为华夏块体与扬子块体的分界区域。华夏块体中地壳低速异常区与该区域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应较好。华南上地幔岩石圈的东部与西部存在显著的速度差异,西部呈现显著的高速异常,反映西部四川盆地底部稳固的克拉通结构;上地幔的低速异常揭示华南东部岩石圈因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而明显减薄(<70km)。推测华夏块体以琼州海峡为中心的上地幔显著低速区可能对应海南地幔柱的热物质上涌。
吕杰陈永顺郭震
关键词:S波速度结构江南造山带板块俯冲
通州—三河地区沉积层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
2024年
北京大都市区位于冀中凹陷与太行山隆起和燕山褶皱带的交汇区,区内被第四系松软沉积层覆盖,历史和现今的地震活动性表明,其面临潜在的巨震风险.地震风险评估和强地面运动模拟依赖准确的沉积层三维S波速度模型.本文基于布设在通州—三河地区前所未有的密集台阵数据,构建了该区域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模型.首先将919个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划分为若干子台阵,利用修正的背景噪声聚束分析方法,提取各个子台阵的Love波频散曲线,通过深度反演构建了通州—三河地区三维SH波速度模型.结合由基阶和一阶Rayleigh波模式反演构建的三维SV波速度模型,获得了台阵下方的径向各向异性模型.模型显示,大兴断裂在穿过牛堡屯之后,继续向北东向延伸约20 km.大兴凸起以大兴断裂为界,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和沉积过程.断裂的北西侧第四系沉积层较浅,推测约为100~400 m;断裂的南东侧第四系沉积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发育夏垫凹陷和甘棠凹陷.沉积盆地径向各向异性的幅度可达±20%,地表约0~60 m范围有一较强的负径向各向异性(VSHVSV)是沉积作用造成的水平层序排列的沉积分层的反映.
冯宣政鲁来玉秦彤威张友源丁志峰
关键词:沉积层聚束三维S波速度结构
基于接收函数的淮安地区地壳厚度及S波速度结构研究
2024年
利用淮安区域地震监测波形资料,有效提取P波接收函数,计算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并反演出S波速度结构,获取较为可靠的地下深部结构和一维速度模型。从结果来看,淮安市地壳厚度较薄,且具有较大的波速比,速度结构在上地壳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特征,结合区域地质和淮安市近年来的发震特点,认为淮安地区上地壳是区域能量释放的主要空间。
朱霞李涛陈德兴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结构S波速度结构
瑞利波相速度和椭圆率与远震P波联合反演蒙古中南部地壳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被引量:2
2024年
利用蒙古中南部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天然地震面波数据和远震P波波形数据,开展瑞利波相速度、椭圆率和远震P波叠加波形的联合反演,建立了蒙古中南部地壳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蒙古中南部的瑞利波相速度及椭圆率、沉积基底深度、莫霍面深度、地壳S波速度在蒙古—鄂霍茨克缝合线和蒙古主构造线南北两侧分布均有明显差异,暗示了这两条缝合线至少为地壳级别的分界.中戈壁火山和Bus-Obo火山在地壳内相互连通,在下地壳存在大面积低速层.我们推测杭盖穹隆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在中戈壁带地壳底部形成岩浆囊,为这两座板内火山活动提供了岩浆来源.
徐荟吴庆举
关键词:S波速度结构
基于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反演上海及邻区S波速度结构
2024年
文中收集了上海及邻区58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1a的连续背景噪声垂向数据,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结合快速行进FMM成像方法,获得了上海及邻区5~30s周期范围内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面波相速度结构。最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迭代方法,反演得到了研究区下方5~30km深度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上海及邻区的S波速度结构呈现出一定的横向和纵向非均匀性特点。在5~10km深度的浅层及上地壳,速度异常值的分布与域内地形地貌及大型断裂的展布存在一定相关性,低速异常分布受湖-苏断裂的影响较大。在15~20km深度的中下地壳,速度异常以枫泾-川沙断裂为界,由苏北至杭州湾速度逐渐升高,上海地区沿枫泾-川沙断裂表现出明显的构造抬升形态。在25~30km深度范围内,速度异常分布反映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呈现西深东浅的埋深状态。综合AA′、BB′、CC′3条纵剖面的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1)上海及邻区地下结构变化平缓,地壳整体西厚东薄,起伏呈西低东高、中间隆起的形态;2)速度异常及地震活动性与断裂带关系密切,低速异常与大型断裂伴生出现。地震分布具有依附低速体及在断裂带附近、沿速度分界线排列的特点。结合相关结果分析认为,域内以浅源地震为主可能是被断裂切割较破碎的中上地壳与稳定的下地壳之间的应力不均衡所致;3)常熟地区5~25km深度内的低速异常一直存在,推测常熟一带存在热物质上涌现象。
冯策宋秀青王仁涛刘昊岚
关键词:互相关S波速度结构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的广州—佛山地区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
2024年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中的1104个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计算了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并进一步提取到周期范围在0.1~5 s内的39488条高质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方法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内0.3~3 km深度的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壳浅部S波速度横向差异显著,其中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S波速度结构相对较为复杂,而北部的广花盆地内部S波速度结构则表现相对简单.研究区内的低速异常主要位于断裂附近,且大都位于断裂的下降盘.珠江三角洲内三水盆地东缘表现为马鞍状低速异常,向下最大延伸至2 km,低速体南北两侧边界与控盆断裂位置基本一致.广花盆地内部存在两个平行排列的高速异常,中间夹持一平行构造走向的低速异常,总体速度结构特征符合广花盆地为一复式向斜的地质构造背景.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1.4 km深度处,可能指示了卷入向斜地层的最大埋深.沿广州—从化断裂发育条带状低速异常,与沿断裂形成的沉积地层有关.条带状异常在浅部分为两段,表明广州—从化断裂在历史上可能具有分段活动性.玉带公园周围被高速异常环绕,异常向上延伸至距地表约1.3 km处,结合研究区已有资料推测该高速异常可能为早期岩浆侵入在地壳浅部的反映.
高占永叶秀薇林吉焱林吉焱段永红王力伟王力伟
关键词: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
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的多频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及其在中国东北盆-山构造区的应用
2024年
地壳浅部(<10km)速度模型既是地壳结构与变形研究和资源勘探前景评估的基础,又可为壳幔深部结构成像等研究提供先验信息.针对区域尺度结构,被动源方法相比主动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被动源方法中,基于接收函数和/或体波振幅比的成像方法由于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盆地松散沉积层内部的反射混响常导致此类方法表现出较强的多解性及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频径向接收函数波形及其与垂向接收函数振幅比的两步反演法,以约束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理论测试表明,两步反演策略能有效降低反演多解性、提高结果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一条横跨中国东北沉积盆地的线性地震台阵数据,获得了地壳浅部S波速度精细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盆地与山地地壳浅部结构差异显著:二连盆地浅部(<1.0km)和松辽盆地浅部(<2.5km)速度较低(<2.8km s^(-1)),反映低速沉积层;松辽盆地7km以深地壳速度较高(3.4~3.8km s^(-1)),可能反映早白垩世镁铁质岩浆侵入体.此外,成像结果中速度异常分布与盆地内大型断裂、隆起及沉积凹陷等构造的地表位置吻合,速度异常延深深度也与已有地震勘探结果相吻合.这些观测表明,两步反演法能有效约束松散沉积盆地S波速度随深度变化特征,并实现区域尺度地壳浅部结构高精度成像.
杨睿豪王旭陈凌冯铭业陈棋福
关键词:接收函数
基于程函面波成像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三维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研究
2024年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Ⅱ期和Ⅲ期的流动地震台站以及中国区域地震台网中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区域10—120 s周期的瑞雷面波相速度分布和高分辨率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基于该速度模型估算了岩石圈厚度分布。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内部岩石圈厚度除了存在“西厚东薄”的一级分布特征外,还存在一些更小尺度的差异,包括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岩石圈“南厚北薄”、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陷带岩石圈显著的不均匀减薄以及燕山构造带与其南侧华北平原之间的显著差异等。山西断陷带北部与南部地区上地幔浅部(<100 km)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速异常,它们被中部的高速异常区所分隔。在150 km以下深度从太行山南缘向北至山西断陷北缘存在一条NNE向展布的显著低速异常带,表明上地幔浅部南北部的低速异常在深部相连。结合已有的其它成像结果,我们推测这些低速异常起源于更深处(>200 km),并与由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滞留脱水导致的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和小尺度地幔对流等密切相关。燕山构造带与华北平原的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前者遭受的岩石圈破坏改造程度明显弱于后者,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位于这两种不同壳幔结构的过渡带,地震活动较强,我们认为深部结构和热作用的显著差异,以及青藏高原远场挤压效应的共同作用是导致该区地震活动较强的主要原因。
钟世军吴建平司政亚朱红彬王薇
关键词:岩石圈厚度

相关作者

吴庆举
作品数:240被引量:1,480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接收函数 层析成像 地壳 青藏高原 上地幔
吴建平
作品数:203被引量:2,467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三维P波速度结构 地震定位
李红谊
作品数:60被引量:27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背景噪声 S波速度结构 成像研究 各向异性 地壳
余大新
作品数:56被引量:27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研究主题:相速度 S波速度结构 面波层析成像 RAYLEIGH波 青藏高原东北缘
胥颐
作品数:150被引量:1,361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岩石层 上地幔 地壳